基于气载絮体的气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5671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1:00
本公开涉及一种基于气载絮体的气浮装置,包括筒体、第一环形围板、第二环形围板以及搅拌装置;第一环形围板和第二环形围板均位于筒体内,第二环形围板位于筒体和第一环形围板之间;第一环形围板的上围板段围成第一反应区,第一环形围板的下围板段抵接在筒体的内壁上以与筒体之间形成进水区;第二环形围板与上围板段之间形成第二反应区,第二环形围板与筒体之间形成沉淀区;进水区设置有污水入口、混凝剂加药口和曝气装置,进水区用于对污水进行微脱稳处理以形成气载微絮体;搅拌装置包括用于搅拌污水以形成絮体的搅拌杆;沉淀区内设置气泡水装置,气泡水装置产生的气泡与絮体接触以产生气载絮体,气载絮体的吸附特性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物的去除效果。物的去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气载絮体的气浮装置


[0001]本公开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气载絮体的气浮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就是利用各种设施设备和工艺技术,将污水所含的污染物质从水中分离去除,使有害的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有用的物质,水则得到净化,并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0003]现有的污水处理以“混凝

沉淀”为主,引入臭氧气浮工艺,可有效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和难降解的有机物。然而传统工艺中,侧重于混凝和臭氧的作用,忽视了絮体在上浮过程中优异的吸附性能,从而,对污水的处理效果不佳,也降低了整个设备的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气载絮体的气浮装置。
[0005]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气载絮体的气浮装置,包括筒体、第一环形围板、第二环形围板以及搅拌装置;
[0006]所述第一环形围板和所述第二环形围板均位于所述筒体内,所述第二环形围板位于所述筒体和所述第一环形围板之间;所述第一环形围板的上围板段围成第一反应区,所述第一环形围板的下围板段抵接在所述筒体的内壁上以在所述下围板段与所述筒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反应区连通的进水区;所述第二环形围板与所述上围板段之间形成第二反应区,所述第二环形围板与所述筒体之间形成沉淀区;
[0007]所述进水区具有污水入口和混凝剂加药口,所述进水区内设置有曝气装置,所述进水区用于对污水进行微脱稳处理,以使所述污水中的污染物形成气载微絮体;所述搅拌装置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反应区内的搅拌杆,所述搅拌杆用于搅拌污水以形成絮体;
[0008]所述第一反应区用于对由所述进水区排出的污水进行混凝处理;所述第一反应区的远离所述进水区的一侧具有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二反应区通过所述第一出液口与所述第一反应区连通,所述第二反应区的远离所述第一出液口的一端具有第二出液口,所述沉淀区通过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第二反应区连通,所述沉淀区用于对由所述第二出液口排出的污水进行沉淀处理;
[0009]所述沉淀区内设置有气泡水装置,所述气泡水装置靠近所述第二出液口设置,以使由所述第二出液口排出的污水与所述气泡水装置产生的气泡接触以产生气载絮体。
[0010]可选择地,所述气泡水装置包括输送管和排放管,所述输送管位于所述筒体的外部,所述排放管位于所述沉淀区内,所述输送管的出口端与所述排放管的入口端连通,所述输送管用于向所述排放管提供气泡水;所述排放管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排放所述气泡水的排放口。
[0011]可选择地,至少部分所述排放口开设在所述排放管的朝向所述第二出液口的一
侧。
[0012]可选择地,所述排放管为沿所述沉淀区的周向间隔设置的螺旋排放管。
[0013]可选择地,所述沉淀区的上方设置有止挡结构和出水口,所述止挡结构位于所述出水口和所述气泡水装置之间;所述止挡结构具有使清水通过的过水间隙,所述止挡结构用于供清水通过且将所述气载絮体携带的污染物止挡在所述沉淀区的下方。
[0014]可选择地,所述止挡结构的上方还设置有第三环形围板,所述第三环形围板与所述筒体之间形成出水堰,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所述出水堰的底部。
[0015]可选择地,所述止挡结构包括倾斜设置的斜管。
[0016]可选择地,所述下围板段形成为顶端小、底端大的锥形结构,所述筒体的排渣口位于所述下围板段的底端处。
[0017]可选择地,所述上围板段的靠近所述第一出液口的一端形成为向外扩张的喇叭口状。
[0018]可选择地,所述搅拌杆上设置有多个搅拌叶,多个所述搅拌叶沿所述搅拌杆的轴向间隔设置。
[0019]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20]在本公开提供的基于气载絮体的气浮装置中,通过设置筒体、第一环形围板、第二环形围板以及搅拌装置;第一环形围板和第二环形围板均位于筒体内,第二环形围板位于筒体和第一环形围板之间;第一环形围板的上围板段围成第一反应区,第一环形围板的下围板段抵接在筒体的内壁上以在下围板段与筒体之间形成与第一反应区连通的进水区;第二环形围板与上围板段之间形成第二反应区,第二环形围板与筒体之间形成沉淀区。在进水区通过投加混凝剂和氧气改善有机物的凝聚性,以形成微絮体,并在第一反应区通过搅拌装置充分反应,诱导污染物、混凝剂和微絮体形成形成高比表面积的絮体。其中,在沉淀区内设置有气泡水装置,该气泡水装置靠近第二出液口处设置,以使污水中的絮体与气泡水装置产生的气泡充分接触以产生气载絮体,气载絮体的密度小于水,从而气载絮体受浮力作用会自下至上流动,气载絮体在流动的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吸附反应,进而延长了污水的处理时间,因此,气载絮体的吸附特性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使得本公开提供的基于气载絮体的气浮装置的污水处理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21]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基于气载絮体的气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1、进水区;2、第一反应区;3、第二反应区;4、沉淀区;10、筒体;11、污水入口;12、混凝剂加药口;13、出水口;14、排渣口;20、第一环形围板;21、第一出液口;22、上围板段;23、下围板段;30、第二环形围板;31、第二出液口;40、搅拌装置;41、搅拌杆;42、搅拌叶;50、气泡水装置;51、输送管;52、排放管;53、排放口;60、止挡结构;61、斜管;70、第三环形围
板;71、出水堰;80、曝气装置;81、通气管;82、曝气管;83、曝气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7]参考图1中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气载絮体的气浮装置(以下简称气浮装置),该气浮装置包括筒体10、第一环形围板20、第二环形围板30以及搅拌装置40;第一环形围板20和第二环形围板30均位于筒体10内,第二环形围板30位于筒体10和第一环形围板20之间;第一环形围板20的上围板段22围成第一反应区2,第一环形围板20的下围板段23抵接在筒体10的内壁上以在下围板段23与筒体10之间形成与第一反应区2连通的进水区1;第二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气载絮体的气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0)、第一环形围板(20)、第二环形围板(30)以及搅拌装置(40);所述第一环形围板(20)和所述第二环形围板(30)均位于所述筒体(10)内,所述第二环形围板(30)位于所述筒体(10)和所述第一环形围板(20)之间;所述第一环形围板(20)的上围板段(22)围成第一反应区(2),所述第一环形围板(20)的下围板段(23)抵接在所述筒体(10)的内壁上以在所述下围板段(23)与所述筒体(10)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反应区(2)连通的进水区(1);所述第二环形围板(30)与所述上围板段(22)之间形成第二反应区(3),所述第二环形围板(30)与所述筒体(10)之间形成沉淀区(4);所述进水区(1)具有污水入口(11)和混凝剂加药口(12),所述进水区(1)内设置有曝气装置(80),所述进水区(1)用于对污水进行微脱稳处理,以使所述污水中的污染物形成气载微絮体;所述搅拌装置(4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反应区(2)内的搅拌杆(41),所述搅拌杆(41)用于搅拌污水以形成絮体;所述第一反应区(2)用于对由所述进水区(1)排出的污水进行混凝处理;所述第一反应区(2)的远离所述进水区(1)的一侧具有第一出液口(21),所述第二反应区(3)通过所述第一出液口(21)与所述第一反应区(2)连通,所述第二反应区(3)的远离所述第一出液口(21)的一端具有第二出液口(31),所述沉淀区(4)通过所述第二出液口(31)与所述第二反应区(3)连通,所述沉淀区(4)用于对由所述第二出液口(31)排出的污水进行沉淀处理;所述沉淀区(4)内设置有气泡水装置(50),所述气泡水装置(50)靠近所述第二出液口(31)设置,以使由所述第二出液口(31)排出的污水与所述气泡水装置(50)产生的气泡接触以产生气载絮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气载絮体的气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泡水装置(50)包括输送管(51)和排放管(52),所述输送管(51)位于所述筒体(10)的外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鹏康金鑫石烜许路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