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用背灯以及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5542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目的是为了可容易对应液晶显示装置用的背灯等发光装置的多尺寸化,抑制制作成本,并确保大型化后的刚性。为此,包括构成发光面的发光面构成部件(A)、与发光面构成部件(A)保持间隔且相对的底板(C)、在上述发光面构成部件(A)和上述底板(C)之间配置的光源(L)、用于安装上述发光面构成部件(A)及上述底板(C)并保持上述发光面构成部件(A)和上述底板(C)之间间隔的框架(B),上述框架(B)是由挤压材料或拉伸材料所构成的若干分框架(6A、6B、7A、7B)连接而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光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用背灯、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是由在液晶面板背后安装用于向该液晶面板照射光的背灯而构成的(参照特开2002-258770号公报或特开2003-234012号公报)。液晶显示装置用背灯有图21及图22所示的结构。图示的背灯100由在壳101内装有冷阴极射线管灯L而构成。壳101的结构为在U字形断面的金属制下框102上,放置扩散板103和光学胶片104,并且从光学胶片104的上方盖罩金属制上框105。下框102通过金属板的板金加工,形成图22所示形状。即下框102具有矩形状底面102a、在从矩形状底面102a的相对的2边立起的侧面102b和从侧面102b上端向外侧方延伸以接受扩散板103的上面102c。灯L放置在底面102a上,以与侧面102b平行的方向为长边方向并列放置若干条。各灯由安装在底面102a不靠侧面102b的两边上的灯支撑体106支撑其两长边端部。此外,灯支撑体106一般由合成树脂制造。
技术实现思路
像液晶显示装置用背灯那样的发光装置需具有对应液晶显示装置画面尺寸的大小。如果所需背灯的大小不同,就必须改变构成壳101的下框102、上框105和灯支撑体106的尺寸,针对每种背灯尺寸,必须制作该尺寸用的下框102、上框105及灯支撑体106。特别是,液晶电视由于需要多彩的画面尺寸产品,因此即使是相同构造的产品,根据不同画面尺寸需要大小各异的背灯,和多种尺寸的下框102、上框105及灯支撑体106。构成下框102、上框105及灯支撑体106等的壳的材料,由于使用模具制造,因此多尺寸时,需要与尺寸的数量相对应的数量的模具,以致成本大幅提高。例如一般金属制的下框102或上框105是通过板金压制加工制造的,一般树脂制的灯支撑体是通过射出成形制作的,因此都需要与尺寸的数量相对应的模具。但是,随着近年液晶电视的大型化,制作构成壳的材料用的模具也随之大型化,其模具费用巨大。此外,由于材料的大型化,壳的刚性减弱。特别是下框102易扭曲,易产生如图23所示的扭曲。下框102的扭曲致使背灯整体扭曲,液晶面板安装面产生扭曲,因而无法稳定地保持液晶面板。为防止如此的扭曲,可考虑增加下框102等材料的厚度或使用难扭曲材料。但是,采用这些方法都将增加壳的重量,故与背灯要求轻便化相违背。此外,为防止扭曲,如果把下框102的材料由轻量的铝改为SUS等材料的话,则不仅导致重量增加,也丧失了铝制下框所具有的良好放热特性,因而需为SUS制下框102另外设置放热板,由于放热板的增加,导致重量的更大增加。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能易于对应液晶显示装置用背灯等发光装置的多尺寸化,控制制作成本,同时为大型化确保刚性。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构成发光面的发光面构成部件;与发光面构成部件有间隔且相对的底板;在上述发光面构成部件和上述底板之间放置的光源;用于安装上述发光面构成部件和上述底板并使上述发光面构成部件和上述底板之间保持间隔的框架,上述框架由挤压材料或拉伸材料所组成的若干个分框架相连而成。该种构成的情况下,作为发光装置外形制作材料,具有发光面构成部件、底板及框架。在这些材料中,框架可由挤压材料或拉伸材料所组成的若干个分框架相连而成,因此假如适度调节被连接的分框架的长度,就可制造出不同大小的发光装置用框架。此外,分框架由于是挤压材料或拉伸材料,所以可从一种模具(挤压模具或拉伸模具;冲模)获得任意长度的框架。故可用少量的模具制作多种长度的框架。加之,作为发光装置外形制作材料的一种,使用抗扭曲框架结构,即使发光面构成部件或底板等的刚度不够,也可充分确保整体的刚度。另外,作为挤压材料或拉伸材料,虽可采用树脂挤压材料等,但还是金属挤压材料或金属拉伸材料较为理想,此处所指金属以铝、铝合金、或镁合金较为理想。上述框架在其角部使用角连接具连接上述分框架较为理想。分框架之间的连接虽可使用螺钉、焊接、粘连等方式进行,但使用角连接具连接各分框架,来提高框架尺寸的精度较为理想。上述光源是线状光源,上述线状光源的大部分位于上述发光面构成部件与上述底板包围的背灯内部空间中,上述分框架具有成为上述背灯内部空间侧面的侧面部,在该侧面部上,为使处于背灯内部空间中的上述线状光源的一部分可位于上述框架内,形成上述线状光源通过用的光源通路部,为避开上述线状光源并堵住上述光源通路部,最好在该侧面部安装比上述侧面部大的反射片。关于线状光源,其大部分位于背灯内部空间中,需隐藏像长边方向两端部亮度较低处等使发光面的发光品位降低的部分。分框架具有成为背灯内部空间侧面的侧面部时,在侧面部形成光源通路部,通过该光源通路部,使位于背灯内部空间中的上述线状光源的一部分位于上述框架内部,从而可隐藏该部分。此时,即使拥有不通光源的侧面部的分框架和拥有通光源的侧面部的分框架具有相同剖面形状,拥有不通光源的侧面部的分框架可通过反射片阻塞不要光源通路部进行对应,而拥有通光源的侧面部的分框架可通过形成反射片以避开从背灯内部空间进入框架内的线状光源并阻塞上述光源通路部进行对应,因此,通过分框架的共通化,可进一步降低成本。上述发光面构成部件由若干面状光学部件重叠构成,在上述分框架中,为抑制上述若干面状光学部件之间侵入粉尘,在覆盖所有若干面状光学部件的周边端部状态下,设置保持若干面状光学部件的光学部件保持部较为理想。在此,面状光学部件指像扩散板、光学胶片(扩散胶片、透镜胶片、偏光胶片等)等那样的,对从光源来的光起到规定作用的具有光学性能的材料。由若干张这样的面状光学部件重叠构成发光面时,由于光学部件之间粉尘一旦进入,就会因暗点等的发生而发光品位下降,所以必须进行无粉尘侵入光学部件之间的组装操作。特别是,关于液晶用显示装置用的背灯,由于要求高的发光品位,因此防止粉尘侵入的必要性高,且需要检查发光品位是否在规定品位以上。此外,在发光面构成部件表面附着的粉尘虽然事后可以去除,但侵入到光学部件间的粉尘如不分解发光面构成部件则无法去除。因此,为不让粉尘侵入光学部件之间,必须在净化间等清洁度高的环境下进行组装。对于此种要求,像图21-图23所示传统的构造,由于是通过下框102和上框105夹住扩散板103及光学胶片104的结构,所以通过下框102和上框105夹住扩散板103及光学胶片104的组装工序必须在净化间等的高清洁度环境下进行。此外,在进行下框102和上框106连接时,需在下框102上安装灯支撑体106,用灯支撑体106支撑光源L,是作为背灯的组装工序接近最终阶段的工序。因此,实际上只有在背灯组装完成的状态下,才能检查发光品位,效率较低。对此,对于上述框架,以将若干面状光学部件的周边端部全部覆盖起来的方式,设置了保持若干面状光学部件的光学部件保持部,如果在框架上安装若干面状光学部件,则成为粉尘难以侵入若干面状光学部件之间的状态,由于在此状态下可进行发光品位检查,效率较高。而且,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包括构成发光面的矩形发光面构成部件;在上述发光面构成部件的四边支撑该发光面构成部件的矩形框架;放置在被矩形框架所包围的框架内部空间的光源,来自上述光源的光照射到上述发光面构成部件而成为发光面,该发光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矩形框架是把挤压材料或拉伸材料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构成发光面的发光面构成部件;与发光面构成部件有间隔且相对的底板;在上述发光面构成部件和上述底板之间放置的光源;用于安装上述发光面构成部件和上述底板并使上述发光面构成部件和 上述底板之间保持间隔的框架,上述框架由挤压材料或拉伸材料所构成的若干个分框架相连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羽生笃史
申请(专利权)人: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