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浇砼楼板后浇带模板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5083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现浇砼楼板后浇带模板支撑装置。所述现浇砼楼板后浇带模板支撑装置包括楼板;上模板结构;底模板结构,所述底模板结构包括挡板和承重杆;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固定于下一层的所述楼板的顶面,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底座、下丝杆、调节筒、上丝杆和支撑筒;顶升结构,所述顶升结构转动连接于所述上丝杆的顶端,所述顶升结构包括套筒、转把、螺纹筒、螺杆、顶柱和固定板;压紧结构,所述压紧结构固定于所述支撑筒的顶端侧壁,所述压紧结构包括横杆、支撑杆、升降套筒、滑槽、传动杆、支杆、滑杆、推块和滑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现浇砼楼板后浇带模板支撑装置具有简化安装、支撑效果好和避免漏浆的优点。果好和避免漏浆的优点。果好和避免漏浆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现浇砼楼板后浇带模板支撑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后浇带浇筑的
,尤其涉及一种现浇砼楼板后浇带模板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楼板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过一段时间后再补浇混凝土。
[0003]现有的后浇带混凝土模板施工过程中,一般是使用木模板进行支模,并在下部采用钢管回顶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大量钢管进行支撑,在安装和拆卸时不仅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钢管竖立会影响其他工作人员施工;还有就是由于钢管顶部与木质模板固定不稳定,同时模板受力不均匀,容易导致模板与混凝土面接触不紧密,从而出现木板边缘漏浆的现象。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现浇砼楼板后浇带模板支撑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简化安装、支撑效果好和避免漏浆的现浇砼楼板后浇带模板支撑装置。
[0006]本技术提供的现浇砼楼板后浇带模板支撑装置包括:楼板;上模板结构,所述上模板结构安装在所述楼板的顶面;底模板结构,所述底模板结构固定于所述楼板的底面,所述底模板结构包括挡板和承重杆,所述挡板的顶面抵触所述楼板的底面,三个所述承重杆分别固定于所述挡板的底面的中间和两侧边缘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固定于下一层的所述楼板的顶面,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底座、下丝杆、调节筒、上丝杆和支撑筒,所述底座通过螺栓固定于下一层的所述楼板的顶面,所述下丝杆的底端固定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调节筒与所述下丝杆的顶端螺纹连接,所述上丝杆的底端与所述调节筒之间螺纹连接,所述支撑筒安装于所述上丝杆的顶端;顶升结构,所述顶升结构转动连接于所述上丝杆的顶端,所述顶升结构包括套筒、转把、螺纹筒、螺杆、顶柱和固定板,所述套筒分别与所述上丝杆的顶端和所述支撑筒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转把转动连接于所述套筒的外侧壁,所述螺纹筒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筒的内部,且所述螺纹筒的底端固定于所述套筒的内部,所述螺杆与所述螺纹筒的顶端内部螺纹连接,所述顶柱固定于所述螺杆的顶端,所述固定板的底面固定于所述顶柱的顶面,且所述固定板的顶面固定于中间的所述承重杆的底面;压紧结构,所述压紧结构固定于所述支撑筒的顶端侧壁,所述压紧结构包括横杆、支撑杆、升降套筒、滑槽、传动杆、支杆、滑杆、推块和滑筒,两个所述横杆的一端对称固定于所述支撑筒的顶端侧壁,两个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横杆的另一端顶面,所述升降套筒与所述螺纹筒的外壁之间螺纹连接,所述滑槽设于所述支撑杆的侧壁,所述传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升降套筒的侧壁之间转动连接,另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的内部,所述支杆的
底端固定于所述横杆的顶面,且所述支杆的顶端与所述传动杆的三分之一处转动连接,所述滑杆的底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杆的内部底端,所述推块转动连接于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且所述推块与所述滑杆滑动连接,所述滑筒与所述滑杆之间滑动连接,且所述推块抵触所述滑筒的底端。
[0007]优选的,所述上模板结构包括侧模板、钢筋和固定杆,所述侧模板固定在所述楼板上后浇带的两侧,所述固定杆固定在所述侧模板的外侧壁和楼板的顶面,所述钢筋固定于所述楼板上的后浇带内。
[0008]优选的,所述顶升结构还包括限位套筒和连接杆,所述限位套筒与所述顶柱之间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限位套筒的侧壁,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杆的侧壁。
[0009]优选的,所述顶柱和所述限位套筒呈矩形结构,且所述限位套筒的中空部分边长等于所述顶柱的边长。
[0010]优选的,所述螺杆的螺纹和移动方向与所述升降套筒的螺纹方向和移动方向相反。
[0011]优选的,另外两块所述固定板的底面抵触所述支撑杆的顶端,且所述固定板的底面与所述滑筒的顶端滑动连接。
[0012]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现浇砼楼板后浇带模板支撑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提供一种现浇砼楼板后浇带模板支撑装置,通过所述调节筒的转动升高所述上丝杆,推动所述顶柱顶端的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支撑杆顶端的所述固定板分别顶升所述挡板和所述承重杆,并利用所述套筒带动所述螺纹筒的转动,从而带动所述螺杆和所述升降套筒反向转动,进而使得所述顶柱和所述滑筒上升,最终将所述挡板紧紧与所述楼板的底面贴合,有效防止后浇带缝隙漏浆,而且本技术结构简单,不仅能够减少支撑柱的使用,而且简化了安装步骤,省时省力,同时空间利用率高,不占空间。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现浇砼楼板后浇带模板支撑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所示的顶升结构和压紧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0016]图3为图2所示的A部的放大示意图。
[0017]图中标号:1、楼板,2、上模板结构,21、侧模板,22、钢筋,23、固定杆,3、底模板结构,31、挡板,32、承重杆,4、支撑结构,41、底座,42、下丝杆,43、调节筒,44、上丝杆,45、支撑筒,5、顶升结构, 51、套筒,52、转把,53、螺纹筒,54、螺杆,55、顶柱,56、限位套筒, 57、连接杆,58、固定板,6、压紧结构,61、横杆,62、支撑杆,63、升降套筒,64、滑槽,65、传动杆,66、支杆,67、滑杆,68、推块,69、滑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9]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现浇砼楼板后浇带模板
支撑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顶升结构和压紧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A部的放大示意图。现浇砼楼板后浇带模板支撑装置包括:楼板1;上模板结构2,所述上模板结构2安装在所述楼板1的顶面;底模板结构3,所述底模板结构3 固定于所述楼板1的底面,所述底模板结构3包括挡板31和承重杆32,所述挡板31的顶面抵触所述楼板1的底面,三个所述承重杆32分别固定于所述挡板31的底面的中间和两侧边缘处;支撑结构4,所述支撑结构4固定于下一层的所述楼板1的顶面,所述支撑结构4包括底座41、下丝杆42、调节筒43、上丝杆44和支撑筒45,所述底座41通过螺栓固定于下一层的所述楼板1的顶面,所述下丝杆42的底端固定于所述底座41的顶面,所述调节筒43与所述下丝杆42的顶端螺纹连接,所述上丝杆44的底端与所述调节筒43之间螺纹连接,所述支撑筒45安装于所述上丝杆44的顶端;顶升结构5,所述顶升结构5转动连接于所述上丝杆44的顶端,所述顶升结构5包括套筒51、转把52、螺纹筒53、螺杆54、顶柱55和固定板58,所述套筒51分别与所述上丝杆44的顶端和所述支撑筒45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转把52转动连接于所述套筒51的外侧壁,所述螺纹筒53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筒45的内部,且所述螺纹筒53的底端固定于所述套筒51的内部,所述螺杆5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现浇砼楼板后浇带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楼板(1);上模板结构(2),所述上模板结构(2)安装在所述楼板(1)的顶面;底模板结构(3),所述底模板结构(3)固定于所述楼板(1)的底面,所述底模板结构(3)包括挡板(31)和承重杆(32),所述挡板(31)的顶面抵触所述楼板(1)的底面,三个所述承重杆(32)分别固定于所述挡板(31)的底面的中间和两侧边缘处;支撑结构(4),所述支撑结构(4)固定于下一层的所述楼板(1)的顶面,所述支撑结构(4)包括底座(41)、下丝杆(42)、调节筒(43)、上丝杆(44)和支撑筒(45),所述底座(41)通过螺栓固定于下一层的所述楼板(1)的顶面,所述下丝杆(42)的底端固定于所述底座(41)的顶面,所述调节筒(43)与所述下丝杆(42)的顶端螺纹连接,所述上丝杆(44)的底端与所述调节筒(43)之间螺纹连接,所述支撑筒(45)安装于所述上丝杆(44)的顶端;顶升结构(5),所述顶升结构(5)转动连接于所述上丝杆(44)的顶端,所述顶升结构(5)包括套筒(51)、转把(52)、螺纹筒(53)、螺杆(54)、顶柱(55)和固定板(58),所述套筒(51)分别与所述上丝杆(44)的顶端和所述支撑筒(45)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转把(52)转动连接于所述套筒(51)的外侧壁,所述螺纹筒(53)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筒(45)的内部,且所述螺纹筒(53)的底端固定于所述套筒(51)的内部,所述螺杆(54)与所述螺纹筒(53)的顶端内部螺纹连接,所述顶柱(55)固定于所述螺杆(54)的顶端,所述固定板(58)的底面固定于所述顶柱(55)的顶面,且所述固定板(58)的顶面固定于中间的所述承重杆(32)的底面;压紧结构(6),所述压紧结构(6)固定于所述支撑筒(45)的顶端侧壁,所述压紧结构(6)包括横杆(61)、支撑杆(62)、升降套筒(63)、滑槽(64)、传动杆(65)、支杆(66)、滑杆(67)、推块(68)和滑筒(69),两个所述横杆(61)的一端对称固定于所述支撑筒(45)的顶端侧壁,两个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建荣蔡蓉蓉周怡张挺张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均泰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