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平均站间距的邻区规划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05044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平均站间距的邻区规划方法,包括步骤:S1采集并获取工参信息;S2利用基于密度聚类算法整合宏站经纬度,再通过平均经纬度规整共站点位;S3根据待规划基站扇区经纬度和方向角计算出该扇区的三个相位,并计算出每个相位中距离该待规划扇区最近基站的距离;S4判断待规划扇区每个相位中最近基站距离,若某相位中最近基站距离大于3KM,将使用区域平均站间距方法,计算该待规划扇区平均站间距;S5根据分层分类判决方法确定待规划扇区的邻区和邻区分层的分类规则;规划出该待规划扇区的邻区对;S6对规划出的该待规划扇区的邻区对进行去重后输出该待规划扇区的邻区表,从而获得待规划扇区的邻区规划。获得待规划扇区的邻区规划。获得待规划扇区的邻区规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平均站间距的邻区规划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网络
,尤其涉及通信网络规划优化中的邻区规划优化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平均站间距的邻区规划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通信服务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服务之一,为了保障网络质量,解决覆盖问题,运营商建立了大量的基站系统,提高民众服务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优化压力。
[0003]无线通信网络从2G到现在的5G,以至于到未来的6G,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通信技术中邻区关系的规划优化至关重要,并且邻区关系的配置及维护是网络优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邻区关系对移动终端空闲状态下的重选和移动状态下的切换非常关键。同网同频、同网不同频、异网等之间邻区关系的不合理会对日常网络性能指标造成影响,并且影响用户感知和体验。
[0004]目前基于测量的邻区规划优化方法,如通过MR、NCS、MDT等用户数据进行邻区规划优化方法,适用于已入网服务的基站扇区邻区规划优化。还没有针对基站尚未开通,没有任何相关测量数据上报时的规划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基站尚未开通,没有任何相关测量数据上报的情况下,通过工参数据快速进行基站入网前的邻区规划,大大提高新开站邻区规划工作效率的基于平均站间距的邻区规划方法。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基于平均站间距的邻区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采集并获取工参信息;
[0008]S2:利用基于密度聚类算法(DBSCAN)整合宏站经纬度,再通过平均经纬度规整共站点位;
[0009]S3:根据待规划基站扇区经纬度和方向角计算出该扇区的三个相位,并计算出每个相位中距离该待规划扇区最近基站的距离;
[0010]S4:判断待规划扇区每个相位中最近基站距离,若某相位中最近基站距离大于3KM,将使用区域平均站间距方法,计算该待规划扇区平均站间距;
[0011]S5:根据分层分类判决方法确定待规划扇区的邻区和邻区分层的分类规则;规划出该待规划扇区的邻区对;
[0012]S6:对规划出的该待规划扇区的邻区对进行去重后输出该待规划扇区的邻区表,从而获得待规划扇区的邻区规划。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密度聚类算法结合经纬度,再计算待规划扇区每个相位中最近基站距离基于平均站间距,根据平均间距判决条件,将扇区进行分类规划,该方法进行邻区规划优化,更适用于建设初期,基站扇区尚未入网服务的邻区规划优化;在没有任何
相关测量数据上报的情况下,通过工参数据快速进行基站入网前的邻区规划,大大提高新开站邻区规划工作效率的基于平均站间距的邻区规划方法;基于平均站间距概念结合方位角关系,进行基站扇区邻区规划优化,为解决不同场景下站点密度不同的邻区精准规划优化方法。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1中的工参信息包括:基站号、位置区号(LAC/TAC)、扇区号、经纬度、方向角信息和覆盖类型。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3中的相位的计算步骤为:设方位角为x,第一相位:x

60,x+60,第二相位:x+60,x+180;第三相位:x

180,x

60;从而得到计算公式如下:
[0016][0017][0018][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4中的区域平均站间距的计算方法为:采用检索待规划扇区所在基站3KM范围内宏站物理基站数,通过区域内基站数量计算出区域内平均站点覆盖半径r,计算公式为:
[0020][0021][0022]结合公式(1)/公式(2)得出区域平均站间距d_avg_area的计算公式:
[0023]所述步骤S4中的待规划扇区的平均站间距的计算方法为:检索待规划扇区的基站所处位置的第一相位、第二相位和第三相位与最近基站距离的平均值,若第一相位、第二相位和第三相位中某相位与最近基站距离大于3KM,则该相位与最近基站距离采用区域平均站间距d_avg_area的公式进行计算;得出待规划扇区的平均站间距的计算公式为:avgdis=(d1+d2+d3)/3;将计算出的avgdis作为待规划扇区的平均站间距。通过三相位方法找到3个最近站点距离,如果某相位的最近距离大于3km,则该相位的最近距离替换成区域平均站间距;例如:某站点三相位最近站间距分别为1.2,0.8,4.2,区域平均站间距为1.5,则最终用于计算的第三相位最近距离4.2替换成1.5做最终待规划扇区的平均站间距=(1.2+0.8+1.5)/3。
[002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5中的邻区分层分类规则包括宏站和室分
站点,当进行宏站邻区规划时,待规划扇区的基站类型为宏站,包括宏站

宏站邻区规划和宏站

室分邻区规划,所述宏站

宏站包括第一层邻区规划、第二层邻区和第三层邻区规划;当待规划扇区的基站类型为室分,包括室分

宏站邻区规划和室分

室分邻区规划。
[002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层邻区规划是通过经纬度信息,计算并检索出与待规划扇区距离小于等于0.05KM的宏站扇区,作为该待规划扇区的第一层邻区关系,并写入待规划扇区邻区表;
[0026]所述第二层邻区规划是指所有周围宏站扇区满足判决条件1,或者满足判决条件2的扇区,作为待规划扇区的第二层邻区关系,并写入待规划扇区邻区表;
[0027]其中判决条件1为:周围其他宏站扇区与待规划扇区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二层邻区判决距离,并且周围其他宏站扇区方位角与待规划扇区基站之间夹角小于等于第二层邻区判决角度;其公式为:d≤D2AND a≤deg_2;其中d为周围其他宏站扇区与待规划扇区距离,D2为第二层邻区距离条件,为待规划扇区的平均站间距的1.5倍;deg_2为第二层邻区判决角度阀值;a为周围其他宏站扇区方位角与待规划扇区基站之间夹角;
[0028]判决条件2为:待规划扇区与周围其他宏站扇区之间距离小于等于第二层邻区判决距离,为待规划扇区的平均站间距的1.5倍,并且待规划扇区方位角与周围其他宏站扇区之间夹角小于等于第二层邻区判决角度;其公式为:d≤D2AND b≤deg_;其中d为待规划扇区与周围其他宏站扇区之间距离,D2为第二层邻区距离条件,为待规划扇区的平均站间距的1.5倍;deg_2为第二层邻区判决角度阀值;b为待规划扇区方位角与周围其他宏站扇区之间夹角;
[0029]所述第三层邻区规划指所有周围宏站的扇区中满足第三层邻区规划的判决条件的扇区作为待规划扇区的第三层邻区关系,并写入待规划扇区邻区表;第三层邻区规划的判决条件为:
[0030]D2<d≤D3And a≤(deg_3*k)And b≤(deg_3*k);
[0031][0032]其中d为周围其他宏站距离待规划扇区之间的距离;D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平均站间距的邻区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采集并获取工参信息;S2:利用基于密度聚类算法(DBSCAN)整合宏站经纬度,再通过平均经纬度规整共站点位;S3:根据待规划基站扇区经纬度和方向角计算出该扇区的三个相位,并计算出每个相位中距离该待规划扇区最近基站的距离;S4:判断待规划扇区每个相位中最近基站距离,若某相位中最近基站距离大于3KM,将使用区域平均站间距方法,计算该待规划扇区平均站间距;S5:根据分层分类判决方法确定待规划扇区的邻区和邻区分层的分类规则;规划出该待规划扇区的邻区对;S6:对规划出的该待规划扇区的邻区对进行去重后输出该待规划扇区的邻区表,从而获得待规划扇区的邻区规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平均站间距的邻区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工参信息包括:基站号、位置区号(LAC/TAC)、扇区号、经纬度、方向角信息和覆盖类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平均站间距的邻区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的相位的计算步骤为:设方位角为x,第一相位:x

60,x+60,第二相位:x+60,x+180;第三相位:x

180,x

60;从而得到计算公式如下:60;从而得到计算公式如下:60;从而得到计算公式如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平均站间距的邻区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的区域平均站间距的计算方法为:采用检索待规划扇区所在基站3KM范围内宏站物理基站数,通过区域内基站数量计算出区域内平均站点覆盖半径r,计算公式为:r,计算公式为:结合公式(1)/公式(2)得出区域平均站间距d_avg_area的计算公式:所述步骤S4中的待规划扇区的平均站间距的计算方法为:检索待规划扇区的基站所处位置的第一相位、第二相位和第三相位与最近基站距离的平均值,若第一相位、第二相位和
第三相位中某相位与最近基站距离大于3KM,则该相位与最近基站距离采用区域平均站间距d_avg_area的公式进行计算;得出待规划扇区的平均站间距的计算公式为:avgdis=(d1+d2+d3+)/3;将计算出的avgdis作为待规划扇区的平均站间距。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平均站间距的邻区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的邻区分层分类规则包括宏站和室分站点,当进行宏站邻区规划时,待规划扇区的基站类型为宏站,包括宏站

宏站邻区规划和宏站

室分邻区规划,所述宏站

宏站包括第一层邻区规划、第二层邻区和第三层邻区规划;当待规划扇区的基站类型为室分,包括室分

宏站邻区规划和室分

室分邻区规划。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平均站间距的邻区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邻区规划是通过经纬度信息,计算并检索出与待规划扇区距离小于等于0.05KM的宏站扇区,作为该待规划扇区的第一层邻区关系,并写入待规划扇区邻区表;所述第二层邻区规划是指所有周围宏站扇区满足判决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方波王计斌陈大龙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华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