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运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04392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运输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运输系统;包括运输车;所述运输车上转动连接有运输罐;所述运输罐空腔内于运输罐左侧固连有第一固定块;所述运输罐空腔内于运输罐右侧通过均匀布置的支杆固连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相互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相对一侧于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相对一侧端面固连有液箱;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用于解决目前目前运输车在刹车或者急刹时,混凝土在自身惯性的作用下会对运输车造成冲击,从而降低运输车的刹车效果,严重时还会出现交通事故,同时若需要对混凝土进行长时间运输时,若不及时对混凝土加水稀释,混凝土会出现干结的情况和增大运输罐的清洗难度。洗难度。洗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运输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运输
,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运输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进入本世纪,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严峻,节能降耗已成为各行业面临了首要问题。如何在装备制造业中减少能源消耗已成为专家们重点研究的课题。车拌混凝土运输车不但具有传统搅拌车的运输功能,而且具有混凝土搅拌功能,这样传统的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就可以减少一套搅拌系统,据计算搅拌系统的主机搅拌功率约占整套设备整机功率的30%,故该产品节能效果相当明显。该种搅拌车在欧洲、非洲等地区应用已非常普遍,所以随着大规模工程项目的结束以及节能减排政策的深入、落实,国内发展应用也将是必然趋势,然而目前的混凝土运输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现有技术中,在混凝土运输车运输混凝土的过程中,由于运输罐内的混凝土并没有装满,当运输车在刹车或者急刹时,混凝土在自身惯性的作用下会对运输车造成冲击,从而降低运输车的刹车效果,严重时还会出现交通事故,同时若需要对混凝土进行长时间运输时,若不及时对混凝土加水稀释,混凝土会出现干结的情况,在运输罐释放完混凝土后,不能及时用水清洗时,会使残留的混凝土干结在运输罐内,从而增大运输罐的清洗难度。
[0003]鉴于此,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设计研发了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运输系统,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运输系统,本专利技术主要用于解决目前运输车在刹车或者急刹时,混凝土在自身惯性的作用下会对运输车造成冲击,从而降低运输车的刹车效果,严重时还会出现交通事故,同时若需要对混凝土进行长时间运输时,若不及时对混凝土加水稀释,混凝土会出现干结的情况,在运输罐释放完混凝土后,不能及时用水清洗时,会使残留的混凝土干结在运输罐内,从而增大运输罐的清洗难度。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运输系统,包括运输车;所述运输车上转动连接有运输罐,且运输罐用于运输混凝土;所述运输罐空腔内于运输罐左侧固连有第一固定块;所述运输罐空腔内于运输罐右侧通过均匀布置的支杆固连有第二固定块,且第二固定块不会影响运输罐出料;所述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相互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相对一侧于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相对一侧端面固连有液箱,且液箱外表面为弧形设计;所述第二固定块内壁中安装有液管,且液管用于为液箱内补充水源;所述液箱内壁中开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一液孔;每个所述第一液孔中心位置的两个第一液孔的左右两侧的第一液孔内均安装有单向阀;每个所述第一液孔内壁中均通过弹簧滑动连接有柱塞,且柱塞相背一侧端面均为弧形面设计;每个所述柱塞内壁中均开设有第二液孔,且第二液孔在初始状态下置于第一液孔内;所述第一固定
块内壁中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运输车刹车盘内壁中安装有压力感应器,且压力感应器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所述压力感应器通过电信号与第一电机信号连接;所述第一电机驱动轴上转动连接有丝杠,且丝杠另一端与第二固定块转动连接;所述丝杠以中心位置两侧的螺纹相反;所述丝杠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推块,且推块为弹性橡胶材料制成;所述第一电机驱动轴上固连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外侧转动连接有均匀布置的第二齿轮,且第二齿轮均与第一齿轮相互啮合;每个所述第二齿轮内壁中均固连有电动伸缩杆,且电动伸缩杆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每个所述第二齿轮向背一侧于第一固定块内壁中均设有弧形撑杆,且弧形撑杆另一端均与第二固定块转动连接;每个所述弧形撑杆均通过轮齿与第二齿轮相互啮合;每个所述弧形撑杆在初始状态下均置于柱塞上的弧形面内并挤压柱塞设计;所述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相对一侧固连有支撑囊,且支撑囊为耐磨弹性橡胶材料制成。
[0006]优选的,所述支撑囊内壁中开设有均匀布置的滑槽,且滑槽内均开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一通孔;每个所述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滑条,且滑条部分伸入第一固定块内;每个所述滑条内壁中均开设有第二通孔,且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在初始状态下交错布置;每个所述滑条相对一侧于第二固定块内壁中均安装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驱动轴上固连有第三齿轮;每个所述滑条与第三齿轮靠近一侧与滑条内壁中均固连优选的,所述液箱外表面滑动连接有两个弹性挤压板,且两个弹性挤压板之间通过压缩弹簧连接;右侧所述弹性挤压板通过拉绳与第二电机驱动轴固连;所述第一固定块内壁中安装有第三电机,且第三电机驱动轴通过拉绳与左侧弹性挤压板连接。
[0007]优选的,每个所述滑条内壁中均开设有气槽,且气槽内均填充有气体;每个所述滑条外表面均设有软囊层,且软囊层在初始状态下置于第一通孔内。
[0008]优选的,两个所述弹性挤压板内壁中均开设有均匀布置的弧形裂纹,且弧形裂纹均与弧形杆相互配合;每个所述弧形裂纹一侧均开设有直行裂纹,且直行裂纹不与支撑囊中心连通。
[0009]优选的,每个所述柱塞两侧位置于液箱外表面均固连有弧形板,且弧形板均为倾斜设计并与柱塞连接;每个所述弧形板的倾斜角度大于相对应的柱塞高度。
[001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制作的运输车,通过在刹车盘上安装与一电机信号连接的压力感应器,在司机踩踏刹车盘时,第一电机会根据压力感应器的受压力度控制第一电机的转动速度,在第一电机转动时可以带动弧形杆撑杆转动一百八十度,在此过程中可以对支撑囊进行撑起,从而可以在支撑囊撑起的过程中对混凝土进行挤压,可以使混凝土充实运输罐,从而可以减小混凝土在惯性作用下产生的冲击幅度和冲击力度,进而防止运输车的刹车距离较长,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同时再第一电机转动的过程中可以将液箱内的水挤入支撑囊内,在此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高支撑囊对混凝土的挤压程度,从而更好的使混凝土充实在运输罐内,进一步减小混凝土在惯性作用下产生的冲击力。
[001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在运输车长距离运输混凝土时,混凝土会出现干结的情况,当混凝土需要用水稀释时,此时计算机控制第二电机带动第三齿轮逆时针转动,在齿轮转动的过程中会通过第一轮齿带动滑条向左滑动,当第一轮齿完全移动至第三齿轮左侧时,此时第三齿轮的转动不会带动滑条移动,同时滑条上设置的第二通孔与
第一通孔相互对应,在运输罐转动的过程中支撑囊内的水会通过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流出,从而可以对混凝土补充水分,防止混凝土发生干结的情况。
[001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弹性挤压板,在第二电机与第三电机转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拉绳带动弹性挤压板相背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将支撑囊内的水通过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喷出,从而可以对运输罐进行初步清洗,从而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剩余的混凝土稀释,防止混凝土干结在运输罐内,从而增大运输罐的清洁难度,由于第一液孔中心位置的两个第一液孔的左右两侧的液孔内均安装有单向阀,从而可以防止弹性挤压板在压水的过程中将水压入支撑囊内。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主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运输罐的剖视图;图3是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运输车(1);所述运输车(1)上转动连接有运输罐(11),且运输罐(11)用于运输混凝土;所述运输罐(11)空腔内于运输罐(11)左侧固连有第一固定块(12);所述运输罐(11)空腔内于运输罐(11)右侧通过均匀布置的支杆固连有第二固定块(4),且第二固定块(4)不会影响运输罐(11)出料;所述第一固定块(12)与第二固定块(4)相互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块(12)与第二固定块(4)相对一侧于第一固定块(12)与第二固定块(4)相对一侧端面固连有液箱(13),且液箱(13)外表面为弧形设计;所述第二固定块(4)内壁中安装有液管(14),且液管(14)用于为液箱(13)内补充水源;所述液箱(13)内壁中开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一液孔(15);每个所述第一液孔(15)中心位置的两个第一液孔(15)的左右两侧的第一液孔(15)内均安装有单向阀;每个所述第一液孔(15)内壁中均通过弹簧滑动连接有柱塞(16),且柱塞(16)相背一侧端面均为弧形面设计;每个所述柱塞(16)内壁中均开设有第二液孔(17),且第二液孔(17)在初始状态下置于第一液孔(15)内;所述第一固定块(12)内壁中安装有第一电机(2);所述运输车(1)刹车盘内壁中安装有压力感应器,且压力感应器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所述压力感应器通过电信号与第一电机(2)信号连接;所述第一电机(2)驱动轴上转动连接有丝杠(21),且丝杠(21)另一端与第二固定块(4)转动连接;所述丝杠(21)以中心位置两侧的螺纹相反;所述丝杠(21)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推块(22),且推块(22)为弹性橡胶材料制成;所述第一电机(2)驱动轴上固连有第一齿轮(23);所述第一齿轮(23)外侧转动连接有均匀布置的第二齿轮(24),且第二齿轮(24)均与第一齿轮(23)相互啮合;每个所述第二齿轮(24)内壁中均固连有电动伸缩杆(25),且电动伸缩杆(25)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每个所述第二齿轮(24)向背一侧于第一固定块(12)内壁中均设有弧形撑杆(26),且弧形撑杆(26)另一端均与第二固定块(4)转动连接;每个所述弧形撑杆(26)均通过轮齿与第二齿轮(24)相互啮合;每个所述弧形撑杆(26)在初始状态下均置于柱塞(16)上的弧形面内并挤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轮郭善宁王俞森宋琅琅曹艺婷丁学雷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烟台市技师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