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双通道制热的热交换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3637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双通道制热的热交换组件,包括热交换器主体、管道、支撑柱、连接柱、弧形半管、底座,连接柱的顶面贯穿有齿条,齿条与弧形半管的连接处设置有横板,弧形半管位于管道的外侧,齿条位于连接柱内部的一侧表面啮合连接有齿轮,且齿轮与连接柱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转轴,且转轴穿设于连接柱的一侧表面,齿条的一侧表面固定有横柱,连接柱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移动槽,且横柱贯穿于移动槽;底座的顶面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的表面活动套设有螺纹套,且螺纹套与支撑柱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齿条、齿轮、螺纹杆,有利于夹持固定不同规格热交换器主体上的管道,操作简便,实用性较强。性较强。性较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双通道制热的热交换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热交换组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双通道制热的热交换组件。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亦称为热交换器或热交换设备)是用来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以满足规定的工艺要求的装置,是对流传热及热传导的一种工业应用。换热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分类。按其操作过程可分为间壁式、混合式和蓄热式(或称回热式)三大类;按其表面的紧凑程度可分为紧凑式和非紧凑式两类。家用热交换器解决了集体供暖家庭和冬天用热水的难题;现有的热交换组件可以设置为双通道,便于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双通道制热。
[0003]然而市面上各种基于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双通道制热的热交换组件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并未解决当需要对热交换器主体上的管道进行定位安装时,不能便捷调节弧形半管的高度与间距,不能夹持固定不同规格热交换器主体上的管道,给热交换器主体的安装带来一定不便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双通道制热的热交换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双通道制热的热交换组件,通过设置的齿条、齿轮、螺纹杆,有效避免了当需要对热交换器主体上的管道进行定位安装时,不能便捷调节弧形半管的高度与间距,有利于夹持固定不同规格热交换器主体上的管道,操作简便,实用性较强。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双通道制热的热交换组件,包括热交换器主体、管道、支撑柱、连接柱、弧形半管、底座,所述连接柱的顶面贯穿有齿条,所述齿条与弧形半管的连接处设置有横板,所述弧形半管位于管道的外侧,所述齿条位于连接柱内部的一侧表面啮合连接有齿轮,且齿轮与连接柱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转轴,且转轴穿设于连接柱的一侧表面,所述齿条的一侧表面固定有横柱,所述连接柱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移动槽,且横柱贯穿于移动槽;所述底座的顶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表面活动套设有螺纹套,且螺纹套与支撑柱固定连接。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热交换器主体的表面套设有保温防护套,所述保温防护套的表面活动套设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一端表面固定有第一连接板,所述固定套的另一端表面固定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第一连接板的一侧表面开设有与第一连接板一端相匹配的凹槽,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固定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有卡扣,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表面开设有与卡扣相匹配的卡槽。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轴位于连接柱外部的一端表面固定
有转把,所述转把的侧视形状为“L”形。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把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且防滑纹的形状为“W”形。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座的底面设置有防滑垫,且防滑垫的底面均匀设置有凸起纹。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卡扣的前表面设置有凸起纹,且凸起纹的形状为圆环状。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柱与支撑柱的连接处设置有减震件,且减震件为弹簧套。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螺纹杆的一端表面固定有转盘,且转盘位于底座的外部。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0014]1、通过设置的齿条、齿轮、螺纹杆,有效避免了当需要对热交换器主体上的管道进行定位安装时,不能便捷调节弧形半管的高度与间距,有利于夹持固定不同规格热交换器主体上的管道,操作简便,实用性较强;
[0015]2、通过设置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有效避免了装置上保温防护套使用螺栓固定方式,有利于通过卡扣与卡槽相配合进行卡接,节省了安装时间、人力,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中基于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双通道制热的热交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支撑柱与管道的侧视连接剖视图;
[0018]图3为图2中A的放大图;
[0019]图4为图1中热交换器主体与固定套的侧视连接剖视图;
[0020]图5为本技术图4中B的放大图;
[0021]其中:1、热交换器主体;2、支撑柱;3、连接柱;4、齿条;5、弧形半管;6、底座;7、保温防护套;8、固定套;9、第一连接板;10、第二连接板;11、卡扣;12、管道;13、横柱;14、安装槽;15、螺纹杆;16、螺纹套;17、齿轮;18、转轴;19、转把;20、移动槽;21、卡槽;22、凹槽;23、弹簧;24、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23]实施例:
[0024]如图1

图3所示,一种基于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双通道制热的热交换组件,包括热交换器主体1、管道12、支撑柱2、连接柱3、弧形半管5、底座6,连接柱3的顶面贯穿有齿条4,齿条4与弧形半管5的连接处设置有横板,弧形半管5位于管道12的外侧,齿条4位于连接柱3内部的一侧表面啮合连接有齿轮17,且齿轮17与连接柱3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转轴18,且转轴18穿设于连接柱3的一侧表面,齿条4的一侧表面固定有横柱13,连接柱3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移动槽20,且横柱13贯穿于移动槽20;底座6的顶面开设有安装槽14,安装槽14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螺纹杆15,螺纹杆15的表面活动套设有螺纹套16,且螺纹套16与支撑柱2固定连接;
[0025]当需要将热交换器主体1上的管道12进行定位时,首先,转动转轴18,使得齿轮17发生转动,齿轮17与齿条4相啮合,因此会使齿条4上移动,齿条4通过横柱13,带动另一组齿条4向上移动,进而将两组弧形半管5调节至管道12的高度,再转动螺纹杆15,螺纹杆15在安装槽14的内部转动,使得活动套设在螺纹杆15上的螺纹套16在螺纹杆15上移动,进而可以间接带动底座6顶部设置的弧形半管5向靠近管道12的一侧进行移动,进而对管道12的一侧进行夹持,设置的另一组弧形半管5对管道12的另一侧进行固定,通过设置的齿条4、齿轮17、螺纹杆15,有效避免了当需要对热交换器主体1上的管道12进行定位安装时,不能便捷调节弧形半管5的高度与间距,有利于夹持固定不同规格热交换器主体1上的管道12,操作简便,实用性较强。
[0026]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双通道制热的热交换组件,包括热交换器主体(1)、管道(12)、支撑柱(2)、连接柱(3)、弧形半管(5)、底座(6),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3)的顶面贯穿有齿条(4),所述齿条(4)与弧形半管(5)的连接处设置有横板,所述弧形半管(5)位于管道(12)的外侧;所述齿条(4)位于连接柱(3)内部的一侧表面啮合连接有齿轮(17),且齿轮(17)与连接柱(3)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转轴(18),且转轴(18)穿设于连接柱(3)的一侧表面;所述齿条(4)的一侧表面固定有横柱(13),所述连接柱(3)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移动槽(20),且横柱(13)贯穿于移动槽(20);所述底座(6)的顶面开设有安装槽(14),所述安装槽(14)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螺纹杆(15),所述螺纹杆(15)的表面活动套设有螺纹套(16),且螺纹套(16)与支撑柱(2)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双通道制热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主体(1)的表面套设有保温防护套(7),所述保温防护套(7)的表面活动套设有固定套(8),所述固定套(8)的一端表面固定有第一连接板(9),所述固定套(8)的另一端表面固定有第二连接板(10),所述第二连接板(10)靠近第一连接板(9)的一侧表面开设有与第一连接板(9)一端相匹配的凹槽(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坤高学亮王娟高学梅赵金龙高学明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华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