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2887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及其操作方法。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包括:筒体;中心管,中心管位于筒体内并与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隔腔,中心管的两端与筒体的内壁密封连接,以使隔腔与筒体的中心腔隔离,中心管上具有第一连通孔,以使中心腔仅通过第一连通孔与中心腔连通;喷嘴,喷嘴设置在隔腔内,筒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孔,喷嘴的出口朝向第二连通孔设置,筒体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三连通孔,第三连通孔、隔腔、第二连通孔形成循环流路;过滤结构,过滤结构设置在隔腔内,以使隔腔被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与第二连通孔直接连通,第二腔体与第三连通孔直接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大颗粒岩屑无法有效清除的问题。清除的问题。清除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天然气钻完井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水平井、大位移井等数量越来越多,但水平井、大位移井在井斜大于40
°
后的关键井段,钻井液携带岩屑效率低,岩屑易堆积形成岩屑床,经常导致套管下放困难或下放不到位等问题。常规的清除装置及方法是通过一个V型槽的岩屑搅动短接搅动破坏岩屑床,同时产生紊流将岩屑颗粒重新悬浮,以便于钻井液将岩屑及时运移出井眼。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岩屑清除率,但是一些较大颗粒岩屑仍无法有效清除。
[0003]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存在大颗粒岩屑无法有效清除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及其操作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大颗粒岩屑无法有效清除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包括:筒体;中心管,中心管位于筒体内并与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隔腔,中心管的两端与筒体的内壁密封连接,以使隔腔与筒体的中心腔隔离,中心管上具有第一连通孔,以使中心腔仅通过第一连通孔与隔腔连通;喷嘴,喷嘴设置在隔腔内,筒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孔,喷嘴的出口朝向第二连通孔设置,筒体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三连通孔,第三连通孔、隔腔、第二连通孔形成循环流路;过滤结构,过滤结构设置在隔腔内,以使隔腔被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与第二连通孔直接连通,第二腔体与第三连通孔直接连通。
[0006]进一步地,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还包括引流管,引流管设置在第二连通孔并朝向喷嘴伸出,且喷嘴与引流管之间形成引流间隙。
[0007]进一步地,第二连通孔位于第三连通孔的上方,且第二连通孔和第三连通孔均相对于筒体的轴向朝外倾斜向下延伸。
[0008]进一步地,第一连通孔位于第二连通孔的上方,且第一连通孔相对于筒体的轴向朝外倾斜向下延伸。
[0009]进一步地,引流管的内径大于第一连通孔的直径。
[0010]进一步地,第三连通孔的直径大于第二连通孔的直径。
[0011]进一步地,筒体包括顺次连接的上接头、射流套、吸流套和下接头,第二连通孔设置在射流套上,第三连通孔设置在吸流套上。
[0012]进一步地,中心管包括中心管本体和分流套,分流套位于中心管本体的上方,且第一连通孔设置在分流套上,隔腔形成在中心管本体、分流套和筒体之间,过滤结构连接在中心管本体和筒体上。
[0013]进一步地,上接头具有朝向筒体的轴线伸出的第一安装凸缘,分流套固定在中心管本体与第一安装凸缘之间;下接头具有朝向筒体的轴线伸出的第二安装凸缘,中心管本体的下端固定在第二安装凸缘上。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的操作方法,包括:将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连接到通井钻具组合上,标记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的位置后下井;将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下放到水平井眼狗腿位置时,开泵循环,旋转钻具;通井结束后将通井钻具组合从井内提出,旋开下接头与吸流套清除岩屑。
[0015]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钻井液通过喷嘴直接喷射到引流管内,在中心管和筒体的内壁之间的隔腔形成一种虹吸抽吸力,将吸流套附近的岩屑吸到隔腔内,过滤结构用于阻止大颗粒岩屑向上移动堵塞射流管,另外,一部分钻井液通过钻头,可将钻头附近的岩屑携带到吸流套位置,从而有效清除大颗粒岩屑。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的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1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19]10、筒体;11、上接头;12、射流套;121、第二连通孔;13、吸流套;131、第三连通孔;14、下接头;20、中心管;21、中心管本体;22、分流套;221、第一连通孔;30、隔腔;31、第一腔体;32、第二腔体;40、喷嘴;50、过滤结构;60、引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21]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2]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
[002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大颗粒岩屑无法有效清除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0024]其中,下述的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采用下述的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的操作方法。
[0025]如图1所示,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包括筒体10、中心管20、喷嘴40和过滤结构50。中心管20位于筒体10内并与筒体10的内壁之间形成隔腔30,中心管20的两端与筒体10的内壁密封连接,以使隔腔30与筒体10的中心腔隔离,中心管20上具有第一连通孔221,以使中心腔仅通过第一连通孔221与隔腔30连通。喷嘴40设置在隔腔30内,筒体1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孔121,喷嘴40的出口朝向第二连通孔121设置,筒体10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三连通孔131,第三连通孔131、隔腔30、第二连通孔121形成循环流路。过滤结构50设置在隔腔
30内,以使隔腔30被分为第一腔体31和第二腔体32,第一腔体31与第二连通孔121直接连通,第二腔体32与第三连通孔131直接连通。
[0026]在本实施例中,钻井液通过喷嘴40直接喷射到第二连通孔121内,在中心管20和筒体10的内壁之间的隔腔30形成一种虹吸抽吸力,将第三连通孔131附近的岩屑吸到第一腔体31内,过滤结构50用于阻止大颗粒岩屑向上移动堵塞第二连通孔121,另外,一部分钻井液通过钻头,可将钻头附近的岩屑携带到第三连通孔131,通过第三连通孔131进入第一腔体31,从而有效清除大颗粒岩屑。
[0027]如图1所示,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还包括引流管60,引流管60设置在第二连通孔121并朝向喷嘴40伸出,且喷嘴40与引流管60之间形成引流间隙。引流管60与喷嘴40套接,将喷嘴40喷出的钻井液引流至筒体10之外。引流管60与喷嘴40之间留有间隙,是为了钻井液能够由隔腔30的第一腔体31通过引流管60流出,从而使得第三连通孔131、隔腔30、第二连通孔121形成循环流路。
[0028]具体的,第二连通孔121位于第三连通孔131的上方,且第二连通孔121和第三连通孔131均相对于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0);中心管(20),所述中心管(20)位于所述筒体(10)内并与所述筒体(10)的内壁之间形成隔腔(30),所述中心管(20)的两端与所述筒体(10)的内壁密封连接,以使所述隔腔(30)与所述筒体(10)的中心腔隔离,所述中心管(20)上具有第一连通孔(221),以使所述中心腔仅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221)与所述隔腔(30)连通;喷嘴(40),所述喷嘴(40)设置在所述隔腔(30)内,所述筒体(1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孔(121),所述喷嘴(40)的出口朝向所述第二连通孔(121)设置,所述筒体(10)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三连通孔(131),所述第三连通孔(131)、所述隔腔(30)、所述第二连通孔(121)形成循环流路;过滤结构(50),所述过滤结构(50)设置在所述隔腔(30)内,以使所述隔腔(30)被分为第一腔体(31)和第二腔体(32),所述第一腔体(31)与所述第二连通孔(121)直接连通,所述第二腔体(32)与所述第三连通孔(131)直接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还包括引流管(60),所述引流管(60)设置在所述第二连通孔(121)并朝向所述喷嘴(40)伸出,且所述喷嘴(40)与所述引流管(60)之间形成引流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通孔(121)位于所述第三连通孔(131)的上方,且所述第二连通孔(121)和所述第三连通孔(131)均相对于所述筒体(10)的轴向朝外倾斜向下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井岩屑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孔(221)位于所述第二连通孔(121)的上方,且所述第一连通孔(221)相对于所述筒体(10)的轴向朝外倾斜向下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万军刘国军孔祥吉周海秋钱锋景宁项营叶禹杨永利韩飞刘纪童周拓叶东庆顾亦新李嘉莹黄子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