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23691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6: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真空发生器,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变径管、第二变径管和与工作介质输出管路连通的第三变径管,所述第一变径管与工作介质输入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变径管靠近所述第一变径管的一端设有第一混合室,所述第三变径管靠近所述第二变径管的一端设有第二混合室;一端与待抽真空装置连接的真空抽吸管路,所述第一混合室和所述第二混合室分别与所述真空抽吸管路连接且二者不连通;工作介质经所述第一变径管进入所述第一混合室内并对所述待抽真空装置进行第一次负压抽吸,经所述第二变径管进入所述第二混合室内对所述待抽真空装置进行第二次负压抽吸。上述真空发生器,采用单级供气的形式,在同等耗气量的情况下拥有更大的工作真空度。更大的工作真空度。更大的工作真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真空发生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真空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真空发生器。

技术介绍

[0002]在以往传统的各种液气射流真空泵,气流引射真空泵,小型的真空发生器等利用文丘里效应制造动力真空的流体机械中,传统的两喉道构型即拉瓦尔喷管前置的喷嘴管路与类似拉瓦尔喷管的减缩

直管

渐扩管段的混合室。
[0003]经过长期的优化设计与实践改良,其实际真空度已经逐渐接近装置的理论极限真空度,性能较好的产品在0.7Mpa级前压力供应,流量充足工作在额定工作区间时最高能达到0.78左右的极限工作真空度。因而当想要获得更高的真空度的时候,一般均为依靠多级串联、每级单独供气以提升最大工作真空度,或并联以提升真空抽气量,用于对抗使用真空泵提供的真空度进行工作的装置由于内外泄漏导致的真空度降低。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场合,需要能够在供气量与供气压力有限,不能多级串并联使用的情况下,工作真空度难以提升。
[0004]因此,如何能够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真空发生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真空发生器,采用单级供气的形式,在同等耗气量的情况下拥有更大的工作真空度。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真空发生器,包括:
[0007]依次串联的第一变径管、第二变径管和与工作介质输出管路连通的第三变径管,所述第一变径管与工作介质输入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变径管靠近所述第一变径管的一端设有第一混合室,所述第三变径管靠近所述第二变径管的一端设有第二混合室;
[0008]一端与待抽真空装置连接的真空抽吸管路,所述第一混合室和所述第二混合室分别与所述真空抽吸管路连接且二者不连通;
[0009]工作介质经所述第一变径管进入所述第一混合室内并对所述待抽真空装置进行第一次负压抽吸,经所述第二变径管进入所述第二混合室内对所述待抽真空装置进行第二次负压抽吸。
[0010]优选地,所述真空抽吸管路包括输入端连通的第一真空抽吸支路和第二真空抽吸支路,所述第一真空抽吸支路经第一单向阀与所述第一混合室连通,所述第二真空抽吸支路经第二单向阀与所述第二混合室连通。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真空抽吸支路和所述第二真空抽吸支路的输出端分别设有弯转部,任一所述弯转部包括用以供所述待抽真空装置的待抽吸介质过渡的光滑曲面内壁。
[0012]优选地,任一所述弯转部的直径沿待抽吸介质输出方向逐渐减小。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真空抽吸支路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真空抽吸支路以所
述第一混合室为中心对称,所述第二真空抽吸支路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真空抽吸支路以所述第二混合室为中心对称。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变径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渐缩部、第一膨胀部和第一喉部,所述第一渐缩部向所述第一膨胀部渐缩,所述第一膨胀部向所述第一喉部渐扩。
[0015]优选地,所述第二变径管包括连接的所述第一混合室、第二喉部和气尖型渐扩管,所述气尖型渐扩管内部设有气尖整流锥并于所述气尖型渐扩管与所述气尖整流锥之间形成依次连接的气尖收缩段、气尖喉部和气尖扩散段,所述气尖收缩段连接所述第二喉部,所述气尖扩散段连接所述第二混合室,所述气尖收缩段36向所述气尖喉部渐缩,所述气尖扩散段向所述第二混合室渐扩。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三变径管包括依次连接的所述第二混合室、第四喉部和第三膨胀部,所述第二混合室向所述第四喉部渐缩,所述第三膨胀部向所述工作介质输出管路渐扩;
[0017]工作介质进入所述第二混合室并负压抽吸所述第二真空抽吸支路,以使所述第二单向阀打开,将待抽吸介质抽吸至所述第二混合室内。
[0018]相对于上述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真空发生器依次串联的第一变径管、第二变径管和第三变径管,第一变径管与工作介质输入管路连通,第三变径管与工作介质输出管路连通,第二变径管靠近第一变径管的一端设有第一混合室,第三变径管靠近第二变径管的一端设有第二混合室,真空抽吸管路的一端与待抽真空装置连接、另一端连接第一混合室和第二混合室。
[0019]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介质经第一变径管进入第一混合室内并对待抽真空装置进行第一次负压抽吸,经第二变径管进入第二混合室内对待抽真空装置进行第二次负压抽吸,通过设计多喉道耦合激励的方法,利用文丘里效应引射致真空,同时混合室内流速较高,动力真空性能较好,极限真空性能较优,能够极大程度的逼近装置构型的理论极限真空度,从而达到采用单级供气的形式,在同等耗气量的情况下相较于传统的引射致动力真空的流体机械能够拥有更大的工作真空度并逼近装置构型极限真空度。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真空发生器的A

A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真空发生器的整体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真空发生器的流向示意图;
[0024]图4为图3中各断面的压力和流速的曲线示意图。
[0025]其中:
[0026]1‑
工作介质输入管路、2

第一变径管、3

第二变径管、4

第三变径管、5

弯转部、6

第一单向阀、7

第二单向阀、8

三通阀、9

第一真空抽吸支路、10

第二真空抽吸支路、11

底座、21

第一渐缩部、22

第一膨胀部、23

第一喉部、31

第一混合室、32

第二喉部、35

气尖型渐扩管、36

气尖收缩段、37

气尖喉部、38

气尖扩散段、39

气尖整流锥、41

第二混合室、
42

第四喉部、43

第三膨胀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为了使本
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变径管、第二变径管和与工作介质输出管路连通的第三变径管,所述第一变径管与工作介质输入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变径管靠近所述第一变径管的一端设有第一混合室,所述第三变径管靠近所述第二变径管的一端设有第二混合室;一端与待抽真空装置连接的真空抽吸管路,所述第一混合室和所述第二混合室分别与所述真空抽吸管路连接且二者不连通;工作介质经所述第一变径管进入所述第一混合室内并对所述待抽真空装置进行第一次负压抽吸,经所述第二变径管进入所述第二混合室内对所述待抽真空装置进行第二次负压抽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抽吸管路包括输入端连通的第一真空抽吸支路和第二真空抽吸支路,所述第一真空抽吸支路经第一单向阀与所述第一混合室连通,所述第二真空抽吸支路经第二单向阀与所述第二混合室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真空抽吸支路和所述第二真空抽吸支路的输出端分别设有弯转部,任一所述弯转部包括用以供所述待抽真空装置的待抽吸介质过渡的光滑曲面内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弯转部的直径沿待抽吸介质输出方向逐渐减小。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真空抽吸支路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张明明刘乐方小龙李著松石国强叶珂呈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