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应急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1242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应急保护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的上部固定连接有底板,底板上部的左侧、右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救助箱,救助箱包括安全衣储腔和应急储腔,安全衣储腔的内部设有安全衣,安全衣包括底固定带、裆带、肩带和卡接带,底固定带的上端与裆带的底部缝纫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梯技术领域。该电梯应急保护装置,利用通过卡接带抽出安全衣,把肩带穿套在人体的裆部,然后将肩带穿过人体的臂膀,压接在人体的肩部,再将卡接带连接的第一卡头插入第一卡接槽扣,再将第二卡头和插入第二卡接槽扣,穿戴方便,有效的降低电梯急升或急降对乘坐人员造成的伤害。梯急升或急降对乘坐人员造成的伤害。梯急升或急降对乘坐人员造成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应急保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梯
,具体为一种电梯应急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电梯的乘坐要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能坐即可,开始更多地关注乘坐的舒适性、安全性。
[0003]由于电梯是机械产品,存在使用磨损的情况,同时电梯还是公用产品,乘客对产品的熟悉程度难以预料,所以在电梯的日常使用中出现意外在所难免,电梯的梯厢意外骤停,然后会突然有骤升骤降的情况发生,意外骤停的梯厢产生强烈的冲击力,造成梯厢内的人员受伤。因此,一种电梯应急保护装置已成为人们使用电梯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梯应急保护装置,解决了电梯的梯厢意外骤停,然后会突然有骤升骤降的情况发生,意外骤停的梯厢产生强烈的冲击力,造成梯厢内的人员受伤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电梯应急保护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的上部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上部的左侧、右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救助箱,所述救助箱包括安全衣储腔和应急储腔,所述安全衣储腔的内部设有安全衣,所述安全衣包括底固定带、裆带、肩带和卡接带,所述底固定带的上端与裆带的底部缝纫连接,所述裆带的上部与肩带的底部缝纫连接,所述肩带的上部与卡接带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底固定带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安全衣储腔的内部,所述卡接带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头,所述本体内腔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接槽扣,所述第一卡头与第一卡接槽扣卡扣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肩带后侧的中部缝纫连接有连接带,所述肩带前侧的中部第一辅助带与第二辅助带,所述第一辅助带和第二辅助带远离肩带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卡头和第二卡接槽扣,所述第二卡头与第二卡接槽扣卡扣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上撑板和底撑板,所述上撑板的底部铰接有V型铰杆,所述V型铰杆的底部铰接有滑块,所述V型铰杆的中部开设有限位槽。
[0008]优选的,所述底撑板的中部开设有滑轨槽,所述滑块与滑轨槽滑动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减震机构的底部开设有弹簧槽,所述弹簧槽的内部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与限位槽滑动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上撑板的上部开设有气囊槽,所述气囊槽的内部设有第一安全气囊,所述本体内腔的上部固定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内部设有第二安全气囊。
[0011]优选的,所述应急储腔的内部备储有应急饮用水和应急食品,所述应急饮用水和应急食品定期更换。
[0012]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梯应急保护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1)、该电梯应急保护装置,通过使安全衣包括底固定带、裆带、肩带和卡接带,底固定带的上端与裆带的底部缝纫连接,裆带的上部与肩带的底部缝纫连接,肩带的上部与卡接带的底部固定连接,底固定带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安全衣储腔的内部,卡接带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头,本体内腔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接槽扣,第一卡头与第一卡接槽扣卡扣连接,利用通过卡接带抽出安全衣,把肩带穿套在人体的裆部,然后将肩带穿过人体的臂膀,压接在人体的肩部,再将卡接带连接的第一卡头插入第一卡接槽扣,再将第二卡头和插入第二卡接槽扣,穿戴方便,有效的降低电梯急升或急降对乘坐人员造成的伤害。
[0015](2)、该电梯应急保护装置,通过在上撑板的底部铰接有V型铰杆,V型铰杆的底部铰接有滑块,弹簧槽的内部设有弹簧,弹簧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的上端与限位槽滑动连接,上撑板的上部开设有气囊槽,气囊槽的内部设有第一安全气囊,本体内腔的上部固定有顶板,顶板的内部设有第二安全气囊,利用弹簧连接的支撑杆对V型铰杆支撑,从而上撑板,在降低电机坠落时,起到初步缓冲作用,第一安全气囊和第二安全气囊起到二次缓冲和保护作用,降低电梯事故造成的人体伤亡系数。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立体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安全衣的结构立体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5为本技术救助箱的结构立体图。
[0021]图中:1、本体;2、减震机构;21、上撑板;22、底撑板;3、救助箱;31、安全衣储腔;32、应急储腔;4、安全衣;41、底固定带;42、裆带;43、肩带;44、卡接带;45、连接带;461、第一辅助带;462、第二辅助带;51、第一卡头;52、第一卡接槽扣;53、第二卡头;54、第二卡接槽扣;6、V型铰杆;61、限位槽;71、滑块;72、滑轨槽;81、弹簧槽;82、弹簧;83、支撑杆;91、气囊槽;92、第一安全气囊;93、第二安全气囊;10、底板;11、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梯应急保护装置,包括本体1,本体1内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机构2,减震机构2包括上撑板21和底撑板22,上撑板21的上部开设有气囊槽91,气囊槽91的内部设有第一安全气囊92,本体1内腔的上部固定有顶板11,顶板11的内部设有第二安全气囊93,底撑板22的中部开设有滑轨槽72,上撑板21的底部铰接有V型铰杆6,V型铰杆6的底部铰接有滑块71,滑块71与滑轨槽72滑动连接,V型铰杆6的中部开设有限位槽61,减震机构2的底部开设有弹簧槽81,弹簧槽81的内部设有弹簧82,弹簧82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83,支撑杆83的上端与限位槽61滑动连接,利用弹簧82连
接的支撑杆83对V型铰杆6支撑,从而上撑板21,在降低电机坠落时,起到初步缓冲作用,第一安全气囊92和第二安全气囊93起到二次缓冲和保护作用,降低电梯事故造成的人体伤亡系数,减震机构2的上部固定连接有底板10,底板10上部的左侧、右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救助箱3,救助箱3包括安全衣储腔31和应急储腔32,应急储腔32的内部备储有应急饮用水和应急食品,应急饮用水和应急食品定期更换,安全衣储腔31的内部设有安全衣4,安全衣4包括底固定带41、裆带42、肩带43和卡接带44,底固定带41的上端与裆带42的底部缝纫连接,裆带42的上部与肩带43的底部缝纫连接,肩带43的上部与卡接带44的底部固定连接,肩带43后侧的中部缝纫连接有连接带45,肩带43前侧的中部第一辅助带461与第二辅助带462,第一辅助带461和第二辅助带462远离肩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应急保护装置,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内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机构(2),所述减震机构(2)的上部固定连接有底板(10),所述底板(10)上部的左侧、右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救助箱(3),所述救助箱(3)包括安全衣储腔(31)和应急储腔(32),所述安全衣储腔(31)的内部设有安全衣(4),所述安全衣(4)包括底固定带(41)、裆带(42)、肩带(43)和卡接带(44),所述底固定带(41)的上端与裆带(42)的底部缝纫连接,所述裆带(42)的上部与肩带(43)的底部缝纫连接,所述肩带(43)的上部与卡接带(44)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底固定带(41)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安全衣储腔(31)的内部,所述卡接带(44)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头(51),所述本体(1)内腔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接槽扣(52),所述第一卡头(51)与第一卡接槽扣(52)卡扣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应急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带(43)后侧的中部缝纫连接有连接带(45),所述肩带(43)前侧的中部第一辅助带(461)与第二辅助带(462),所述第一辅助带(461)和第二辅助带(462)远离肩带(43)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卡头(53)和第二卡接槽扣(5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伦汉青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三星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