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改善饮用水水库水质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01224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有效改善饮用水水库水质的系统,包括潭链、前置功能区、生态巢堤、湖滨带湿地、水生态系统、生态浮床、回水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削减外源污染,控制内源污染,强化水库自净能力,完善水库生态景观体系,确保水库取水口水质稳定达标,实现饮用水水源地供水安全,特别适合在生态修复机制遭到破坏,受外源输入性污染影响较重的饮用水水库内推广使用。广使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效改善饮用水水库水质的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水利工程及环境工程
,涉及一种有效改善饮用水水库水质的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修复机制遭到破坏,受外源输入性污染影响较重的饮用水水库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饮用水供水水库作为城市人口饮用水的重要来源地,确保饮用水水源供水安全。目前,我国许多饮用水供水水库存在上游农用化学品、畜禽养殖及村名生活污水等污染,水库受到长期污染,生态修复机制遭到破坏,水体氮磷严重超标,威胁居民饮水安全。
[0003]为了解决水库生态修复机制破坏,水体氮磷超标,部分水库通过入库口水体建立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对氮、磷污染物进行吸收,收割植物,移除氮磷,该方法对水库水质有一定改善,但效果见效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保证水库饮用水供水安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改善饮用水水库水质的系统。一种有效改善饮用水水库水质的系统通过建立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提升水库水质,降低总氮总磷含量,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确保水库取水口水质稳定达标,实现水库饮用水供水安全。
[0005]具体步骤为:水质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潭链(3)、前置功能区(5)、生态巢堤(11)、湖滨带湿地(12)、水生态系统(15)、生态浮床(16)、回水系统(17)等措施,削减外源污染,控制内源污染,强化水库自净能力,同时预防藻类爆发,改善水库水质,最终确保水库取水口水质稳定达标,实现水库饮用水供水安全。
[0006]所述的入库溪流来水通过潭链(3),利用河道原位构建多级流道

跌水

净化潭系统,去除水体氮磷,提高河流自净能力;后进入库区内部(4),经前置功能区(5),通过减缓入库水流速度,保证足够的水力停留时间,达到水力消能和径流污水中的泥沙沉淀,同时,颗粒态的污染物也随之沉淀;其次,利用前置功能区(5)内的生态系统,吸收去除水体和底泥中的污染物。
[0007]所述的前置功能区(5)由三部分构成,即沉降系统、导流系统和强化净化系统,沉降系统由沉淀区(6)组成;导流系统由泄洪渠和人字坝组成,为防止前置功能区(5)遇洪水暴溢;强化净化系统有浅水生态净化区(7)和深水强化净化区(10);浅水生态净化区(7)又由砾石床(8)和植物滤床(9)组成。
[0008]所述的边坡地表径流来水(1)通过生态巣堤(11)能有效抵抗污染环境有害物质的侵蚀,通过湖滨带湿地(12)恢复生态,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土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并通过收获植物产品将营养元素带出水体;所述的生态巢堤(11)即将PVC包裹的抗腐耐磨低碳高镀锌合金钢丝,通过机械编织成双绞、六边形网目的蜂巢格网片,组装成箱体并装入块石后连接成一体至于湖岸堤坡处形成的巢型堤坡;所述的湖滨带湿地(12)是沿水库堤线构建的水
陆交错区。
[0009]所述的库中取水口(18)水体最后经过生态浮床(16)和水生态系统(15)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浓度,通过水生植物去除水库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所述的水生态系统(15)通过水生动物调控及高效微生物投加完成;高效微生物为复合微生物菌剂;所述的生态浮床(16)由浮体、水生植物、种植篮、基质和混凝土预制块五部分组成;通过浮体拼装,形成浮床;每个浮体中央均有种植篮,种植篮中装填基质,种植水生植物。
附图说明
[0010]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有效改善饮用水水库水质的系统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12]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潭链(3)设置一处净化潭及跌水坝,净化潭前设置粗格栅。
[0013]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净化潭潭底部在原有河床基础上,采用素填土夯实,再适当铺设卵石、沸石、贝壳及种植沉水植物。
[0014]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净化潭边利用生态袋堆垒构建水潭护岸,在生态袋表面再辅以天然石,在石缝中填充自然土壤种植挺水植物,并在岸边带进行草种撒播和水缘植物栽培。
[0015]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净化潭面积为800m2,平均水深1.5m。
[0016]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跌水坝坝长9m,坝高1.5m。
[0017]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沉水植物为:苦草和金鱼藻;挺水植物为:再力花、美人蕉和鸢尾。
[0018]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前置功能区(5)是利用水库的蓄水功能,将表层土壤中的污染物因淋溶而产生的径流污水截留在水库中,经物理、生化作用强化净化后,排入所要保护水体;所述的前置功能区(5)由三部分构成,即沉降系统、导流系统和强化净化系统,沉降系统由沉淀区(6)组成;导流系统由泄洪渠和人字坝组成,为防止前置功能区(5)遇洪水暴溢;强化净化系统有浅水生态净化区(7)和深水强化净化区(10);浅水生态净化区(7)又由砾石床(8)和植物滤床(9)组成。
[0019]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泄洪渠长190m,直立式挡墙型式:C25砼灌砌石重力式挡墙,挡墙压顶外边缘作为泄洪渠控制线,挡墙顶宽80cm,内外坡坡比分别为1:0.2和1:0.3,挡墙底部做40cm厚砼基础,压顶为10cm厚C15砼,宽80cm,挡墙背填筑配合生态治理工程措施与之相结合。
[0020]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人字坝坝高3m,坝长220m。
[0021]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沉淀区(6)共400m2,水深0.5m,内植挺水植物。
[0022]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砾石床(8)共计4000m2,有效水深
0.5m,内植挺水植物;植物滤床共计7000m2,平均水深1.0m,内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
[0023]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深水强化净化区(10)共计11000m2,平均水深2m,通过构建水生态系统(15)投放一定比例的水生动植物同时配设生态浮床(16),来激活净化区域水生态系统。
[0024]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前置功能区(5)的挺水植物均是:芦苇、香蒲、再力花、黄菖蒲;沉水植物为:苦草和伊乐藻;浮游动物投放为:枝角类、轮虫类、桡足类;底栖动物投放为:黄鳝、泥鳅、河虾、环棱螺、三角帆蚌、背角无齿蚌;滤食鱼类投放为:鲢鱼、鳙鱼、鲫鱼。
[0025]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回水系统(17)通过构建回水系统,包括取水管道,回水泵站实现水库内部水体迁移,迁移部分水体可通过输水管输送至原有水质提升单元,即前置功能区(5)进行处理,从而实现水库水质提升。
[0026]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效改善饮用水水库水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由潭链(3)、前置功能区(5)及其内部功能区块、生态巢堤(11)、湖滨带湿地(12)、水生态系统(15)、生态浮床(16)、回水系统(17)构成;前置功能区(5)其内部功能区块由沉淀区(6)、砾石床(8)、植物滤床(9)、深水强化净化区(10)构成;其中,所述潭链(3)设置在入库溪流来水(2)的溪坑下游入库口前段;所述前置功能区(5)设置在潭链(3)之后位于库区内部(4);所述回水系统(17)通过水泵及管道抽取水库取水口附近水体迁移至前置功能区(5);所述生态巢堤(11)设置在边坡地表径流来水(1)下游的水库边坡;所述湖滨带湿地(12)设置在水库堤线;所述水生态系统(15)、生态浮床(16)设置库区内部(4)水深较深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效改善饮用水水库水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潭链(3)利用地形落差在河道原位构建多级流道

跌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益超邵振华董海亮许则坤
申请(专利权)人:碧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