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秀云专利>正文

一种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及其配套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00551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气溶胶发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包括外壳、软管限位器、限位器变径管、驱动电路板、微孔钢片以及蓄液器;还涉及一种生物气溶胶发生器的配套系统,包括上述的生物气溶胶发生器、菌液盛放试管、毛细硅胶软管、蠕动泵、玻璃气雾室以及安德森采样器;所述玻璃气雾室设置在所述安德森采样器的上方且与其相连通,所述生物气溶胶发生器设置在所述玻璃气雾室上且与其相连通,所述蠕动泵通过所述毛细硅胶软管分别与所述生物气溶胶发生器以及所述菌液盛放试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及其配套系统,菌液需求量少,有效使用率高,气溶胶粒径大小均一,质量更有保证。质量更有保证。质量更有保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及其配套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生物气溶胶发生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及其配套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一次性医用口罩的质量安全愈发重要。细菌过滤效率 (Bacterial Filtration Efficiency)检测(以下简称BFE检测)是医用口罩检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作为BFE检测仪的核心部件,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尤为重要。市面上的现有产品大多难以达到或无法达到国家标准中的同时满足BFE检测中阳性质控、平均粒径以及几何偏差这三项硬性标准,导致一次性医用外壳口罩现今依然无法准确的测定其(BFE测试)合格率。
[0003]现有市场中的生物气溶胶发生器主要有两种:
[0004]一种是由小型电机、活塞缸、虹吸喷雾器等组成的装置。其工作原理为:小型电机通电工作后,带动与电机转轴焊接在一起的活塞缸做循环且规律的活塞运动;活塞缸中会形成约 12kpa气压的波段气流;气流通过连接活塞缸与虹吸喷雾器两端的软管到达喷雾器的窄口,进一步压缩空气并喷射出来;窄口外安装有虹吸盖,其作用是在高压空气喷射时带动虹吸盖内两侧沟槽里的菌液,使菌液被高压空气击碎形成气溶胶。
[0005]另一种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则是由压缩空气直吹细菌液形成气溶胶的玻璃喷雾瓶。例如中国专利CN104857901B公开了一种微生物气溶胶发生装置,其工作原理为:外接压缩空气到窄口管形成气柱,击碎下方由蠕动泵供给上来的菌液形成气溶胶。
[0006]这两种现有的生物气溶胶发生装置都存在菌液需求量大,发出的气溶胶粒径偏小,因不稳定气流撞击菌液随机形成粒子难以把控等问题,导致气溶胶中的微小粒子偏多、菌落数量过多、分布过于分散,进而使之难以同时满足BFE检测中阳性质控、平均粒径以及几何偏差这三个国标硬性标准。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及其配套系统,菌液需求量少,有效使用率高,气溶胶粒径大小均一,质量更有保证。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包括外壳、软管限位器、限位器变径管、驱动电路板、微孔钢片以及蓄液器;
[0010]所述外壳的顶部设置有顶部通孔,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底部通孔,所述软管限位器为中空结构,所述软管限位器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软管限位器的两端分别抵住所述顶部通孔以及所述底部通孔,所述微孔钢片设置在所述软管限位器与所述底部通孔之间,所述限位器变径管设置在所述顶部通孔处,所述限位器变径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限位器变径管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且与所述软管限位器相连
通,所述蓄液器设置在所述限位器变径管与所述微孔钢片之间,所述驱动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且套设在所述软管限位器上,所述驱动电路板与所述微孔钢片电性连接。
[0011]在本技术中,只需要使用5V的Type

C电源线连接主机,Type

C端插入生物气溶胶发生器与驱动电路板连接即可安装完毕,通过电磁波脉冲震动微孔钢片击打蓄液器中的菌液,使菌液通过微孔形成气溶胶,克服了当前市面上同类型产品中因气流不稳定产生的粒径难以控制或不可控制的问题,同时菌液的有效使用率大大增加,只需要1个常规气溶胶发生器的十分之一或更少的量就能完成一次实验。
[0012]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包括依次相互配合连接的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以及第三外壳;所述底部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上,所述顶部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三外壳上,使用多个部分进行拼接,便于拆装,便于清洗内部零件。
[0013]进一步的,所述软管限位器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板以及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外壳上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板搭设在所述限位结构上,所述驱动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板上,安装更加稳定。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限位板设置在所述软管限位器上靠近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所述微孔钢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底部通孔之间,便于限制微孔钢片的移动。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底部通孔之间设置有中空结构的硅胶垫,所述硅胶垫的内部设置有凹陷沟槽,所述微孔钢片固定在所述凹陷沟槽上,使得微孔钢片的安装更加稳固。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的连接处设置有防滑金属环,有效地防止滑动。
[0017]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与所述驱动电路板连接的电源接口,便于连接外部主机。
[0018]进一步的,所述微孔钢片的原理基于现有的微孔雾化片,在此基础上,本技术的所述微孔钢片的微孔大小为2.5~3.3μm,能够规律的产生符合国标的气溶胶。
[0019]一种生物气溶胶发生器的配套系统,包括上述的生物气溶胶发生器、菌液盛放试管、毛细硅胶软管、蠕动泵、玻璃气雾室以及安德森采样器;所述玻璃气雾室设置在所述安德森采样器的上方且与其相连通,所述生物气溶胶发生器设置在所述玻璃气雾室上且与其相连通,所述蠕动泵通过所述毛细硅胶软管分别与所述生物气溶胶发生器以及所述菌液盛放试管连接。
[0020]进一步的,所述玻璃气雾室的内部为无菌环境,其室内负压稳定维持在

70pa至

90pa之间。
[0021]进一步的,所述安德森采样器为6层安德森采样器。
[0022]在本技术中,菌液由蠕动泵以输送量为0.012ml/min的速度弹性输送,在毛细硅胶软管中交替进行挤压和释放来泵送菌液到生物气溶胶发生器中,生物气溶胶发生器通过电磁波脉冲震动微孔钢片击打蓄液器中的菌液,使菌液通过微孔形成气溶胶,气溶胶进入玻璃气雾室中,再由6层安德森采样器尾部的真空泵吸取玻璃气雾室内的空气,以带动气溶胶通过6 层安德森采样器内的筛孔撞击到培养皿上,完成整个过程,整个过程能够稳定地产生粒径均一的气溶胶,菌液的有效使用率也得到大大的增加,能够规律地产生符合国
标YY0469

2011 (标准中阳性质控为1700

2700CFU,粒径为2.7

3.3μm,几何偏差值≤1.5)中集中在6层安德森采样器中三和四层(第三级:3.3μm

4.7μm孔径0.71mm;第四级:2.1μm

3.3μm 孔径0.53mm)的气溶胶。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4]1、本技术使用电磁脉冲的形式产生气溶胶,克服了当前市面上同类型产品中因气流不稳定产生的粒径难以控制或不可控制的问题,同时菌液的有效使用率大大增加,只需要一个常规气溶胶发生器的十分之一或更少的量就能完成一次实验;
[0025]2、气溶胶粒径大小均一,能够规律地产生符合国标的气溶胶;
[0026]3、本技术相比于同类产品,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软管限位器、限位器变径管、驱动电路板、微孔钢片以及蓄液器;所述外壳的顶部设置有顶部通孔,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底部通孔,所述软管限位器为中空结构,所述软管限位器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软管限位器的两端分别抵住所述顶部通孔以及所述底部通孔,所述微孔钢片设置在所述软管限位器与所述底部通孔之间,所述限位器变径管设置在所述顶部通孔处,所述限位器变径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限位器变径管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且与所述软管限位器相连通,所述蓄液器设置在所述限位器变径管与所述微孔钢片之间,所述驱动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且套设在所述软管限位器上,所述驱动电路板与所述微孔钢片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依次相互配合连接的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以及第三外壳;所述底部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上,所述顶部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三外壳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限位器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板以及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外壳上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板搭设在所述限位结构上,所述驱动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板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板设置在所述软管限位器上靠近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秀云
申请(专利权)人:黄秀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