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平专利>正文

井下救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99719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4: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救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井下救援装置,包括导芯、导管和气囊护板。导芯,为柔性长条形;导管,活动套设于所述导芯外,导管自前端至末端依次设有探摄机构、气囊、气囊护板;探摄机构位于导管前端头;气囊,膨胀后末端形成支撑面;气囊护板,由若干一端连接于导管的护板片组成,气囊护板罩设于气囊末端面,护板片与导管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充气气囊能够更好的通过窄缝进行传送,然后通过展开气囊起到支撑,提高了救援时支撑效果;利用救援导管中设置的补给导管对受困者补充氧气、营养物质等。营养物质等。营养物质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井下救援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救援装置
,尤其涉及井下救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农村或城镇中留存了很多废弃的深井,大部分废弃的深井都未进行回填或封盖,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屡屡发生人员落井的事故。对于一些井口窄小的深井,坠井救援尤其困难。
[0003]目前,对于井口窄小的深井救援,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绑住坠井人员将坠井人员上拉;二、采用大型钻井或挖掘设备在深井旁边钻一口井或一个通道以方便施救人员进行救援。
[0004]为了提供更好的救援手段,出现了如CN201820939497中公开的便携充气式井下救生器,通过设置充气式网状结构,来使装置更好的适用于狭小的井口;但是这种网状的结构形状不易控制,较难适应一些井内环境复杂的情况;并且在长时间救援的同时,也无法保证被困人员的补给。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井下救援装置,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不能较好的适用于管径小、管内环境复杂的救援,无法在等待救援的同时较好的保证补给等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井下救援装置,包括
[0008]导芯,
[0009]导管,活动套设于所述导芯外,所述导管自前端至末端依次设有探摄机构,位于导管前端头,
[0010]气囊,膨胀后末端形成支撑面,
[0011]气囊护板,由若干一端连接于导管的护板片组成,气囊护板罩设于气囊末端面,护板片与导管转动连接。
[0012]一种方式,所述导管末端设有
[0013]充气口,与气囊连通,
[0014]补给口,与补给机构连通。
[0015]一种方式,所述补给机构设置于所述补给口和气囊护板之间的导管。
[0016]一种方式,所述充气口与所述气囊通过气管连通,
[0017]所述补给机构与补给口通过补给管连通。
[0018]一种方式,所述气管和补给管设置于所述导管管壁中。
[0019]一种方式,所述补给机构能相对于所述导管滑动,所述补给管为柔性管。
[0020]一种方式,所述导管外设有护板基座,若干所述护板片均通过转动件连接于所述护板基座。
[0021]一种方式,若干所述转动件环绕设置于所述护板基座。
[0022]一种方式,若干护板片之间穿设有弹性件。
[0023]一种方式,所述导芯前端设有探摄机构。
[0024]一种方式,补给机构旁设有探摄机构。
[002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6]1.通过设置气囊能够更好的通过窄缝进行传送,然后通过展开气囊起到支撑作用;
[0027]2.同时可利用救援导管中设置的补给导管对受困者补充氧气、营养物质等;
[0028]3.通过提升救援导管,带动受困者上升,完成对受困者及时且高效的救援。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技术一种备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技术透视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
[0032]图中:
[0033]1导管,2导芯,3气囊,4气囊护板,41护板基座,42转动件,43护板片,44弹性件,5补给机构,51补给管,7探摄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
[0035]如图1中,井下救援装置,包括
[0036]导芯2,导芯2一般采用具有韧性的材质,能够更好的在井中游走,同时还便于控制其整体的方向;
[0037]导管1,导管1一般为中通结构,导芯2从中通部穿过;
[0038]活动套设于所述导芯2外,所述导管1自前端至末端依次设有探摄机构7,位于导管1前端头,
[0039]探摄机构7用于探摄导芯2前端的情况,从而实现提前观察井内情况,还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导芯2的导向,使得导芯2能够更加准确的从人体和井壁之间的缝隙穿过,进一步引导导管1前端穿过缝隙,使得气囊3到达人体的下方。
[0040]结合图3中所示,气囊3,膨胀后的气囊3末端形成支撑面,此时气囊3位于人体下方,支撑面给人体提供了站立的位置;
[0041]导芯2和导管1一种方式都是韧性材质,具有形变能够,导芯2和导管1都可弯曲,降低了对人体的压迫。
[0042]结合图3中放大视角图,气囊护板4,由若干一端连接于导管1的护板片43组成,气囊护板4罩设于气囊3末端面,护板片43与导管1转动连接;
[0043]所述导管1外设有护板基座41,若干所述护板片43均通过转动件42连接于所述护板基座41。
[0044]若干所述转动件42环绕设置于所述护板基座41。
[0045]在气囊3鼓起时,气囊3将若干护板片43下端撑开,使得若干护板片43以转动件42
为轴转动;最终护板片43贴着支撑面撑开,同心排布在支撑面上;对气囊3起到了保护作用,在气囊3被移动时,气囊护板4位于气囊3移动方向前侧,首先与井内石头等接触。
[0046]若干护板片43之间穿设有弹性件44;弹性件44将若干护板片43串联起来;在使用过程中,若干环绕设置的弹性件44也能提高摩擦力。
[0047]所述导管1末端设有:
[0048]充气口8,与气囊3连通,
[0049]补给口,与补给机构5连通。
[0050]所述补给机构5设置于所述补给口和气囊护板4之间的导管1。
[0051]所述充气口8与所述气囊3通过气管81连通,
[0052]所述补给机构5与补给口通过补给管51连通。
[0053]所述气管81和补给管51设置于所述导管1管壁中。
[0054]所述补给机构5能相对于所述导管1滑动,由于补给机构5的滑动作业,为了使其具有更好的位置调节能力,一种方式为,所述补给管51为柔性管;柔性管在导管1管壁中能够实现长度调整。
[0055]补给机构5旁设有探摄机构7,便于观察补给机构5的位置,能够及时调整;比如在一个井中,人员被困,气囊3展开给人提供了支撑,此时,人身体不能弯曲,通过调整补给机构5的高度,可以使得补给机构5到达人嘴的位置,更便捷的进行补给。
[0056]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明确,在不脱离本技术的总体精神以及构思的情形下,可以做出对于以上实施例的各种变型。其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的保护方案以本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为准。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井下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芯(2),导管(1),活动套设于所述导芯(2)外,所述导管(1)自前端至末端依次设有探摄机构(7),位于导管(1)前端头,气囊(3),膨胀后末端形成支撑面,气囊护板(4),由若干一端连接于导管(1)的护板片(43)组成,气囊护板(4)罩设于气囊(3)末端面,护板片(43)与导管(1)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1)末端设有充气口(8),与气囊(3)连通,补给口,与补给机构(5)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给机构(5)设置于所述补给口和气囊护板(4)之间的导管(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口(8)与所述气囊(3)通过气管(81)连通,所述补给机构(5)与补给口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平刘芳
申请(专利权)人:吕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