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97982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10: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甜叶菊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本装置通过安装的进料斗、转换机构、箱体以及搅拌组件的共同配合,转动转把使得搅拌组件对加入的营养液进行搅拌均匀,同时带动一号皮带轮以及二号皮带轮转动,启动抽液泵抽取营养液,并输送至栽培槽内,可调光照结构上下调节,带动光照灯上下移动对甜叶菊植株进行光照,有利于甜叶菊进行光合作用,控制电机带动可调节栽培组件进行高度调节,便于甜叶菊植株根部与营养液接触,避免植株上部浸泡在营养液内,需要更换营养液时,打开对应的阀门,利用转换机构将营养液排入到排液腔内,并打开排液阀将营养液排出,便于栽培人员快速便捷地更换营养液,有利于甜叶菊植株生长。于甜叶菊植株生长。于甜叶菊植株生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甜叶菊种植
,具体涉及一种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甜叶菊是菊科、甜叶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

1.3米。根梢肥大,50

60条,长可达25厘米。茎直立,基部梢木质化,上部柔嫩,密生短茸毛,花冠基部浅紫红色或白色,上部白色。瘦果线形,稍扁,褐色,具冠毛。花期7

9月,果期9

11月。原产于南美巴拉圭和巴西交界的高山草地。自1977年以来中国北京、河北、陕西、江苏、安徽、福建、湖南、云南等地均有引种栽培。
[0003]该种喜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对光敏感。叶含菊糖苷6

12%,精品为白色粉末状,是一种低热量、高甜度的天然甜味剂,是食品及药品工业的原料之一。
[0004]目前,无土栽培装置能够立体种植,节约空间,避免污染,省时省力,省水省肥料,有利于植株的生长,虽然该无土栽培种植装置可以实现对植物的种植,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当无土栽培种植装置需要更换营养液时,费时费力且无法快速更换,同时不能提供充足的光照,不能根据甜叶菊生长情况,进行调节甜叶菊根部与营养液接触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
[0006]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包括底座,底座底端连接有支腿,且支腿数量为4个,上端左右对称连接有连接架,上端中部连接有箱体,且箱体位于连接架之间;
[0008]连接架顶端均与顶箱连接,两个连接架之间上下对称安装有栽培槽,栽培槽之间连接有管道一,且管道一上安装有阀门,下方栽培槽底端连接有管道二,管道二底端伸入进料斗内,管道二上安装有阀门;
[0009]顶箱内部安装有可调节栽培组件,进料斗安装在连接架之间,进料斗底端连接有转换机构,转换机构与箱体配合;箱体内部被隔板分为两个腔体,左侧腔体内部安装有搅拌组件,左侧腔体左端连接有抽液组件,右侧腔体为排液腔,排液腔底端连接有排液管,且排液管上安装有排液阀;
[0010]优选的,可调节栽培组件包括电机,电机安装在顶箱右端,电机左端连接有卷线辊;卷线辊上左右对称绕有细绳,卷线辊左端与顶箱转动连接;细绳向下依次伸出顶箱,又向下穿过种植网架,细绳对应穿出种植网架底端处均连接有限位块,种植网架上下对称设置,种植网架上设置有栽培孔若干个,且栽培孔对应放置有甜叶菊植株。
[0011]优选的,搅拌组件包括搅拌轴,搅拌轴上安装有一号皮带轮,底端连接有转把,搅拌轴上端伸入箱体内,且左右两端对称连接有搅拌杆;一号皮带轮通过传送带与二号皮带轮传动连接,二号皮带轮与可调光照结构连接在一起。
[0012]优选的,可调光照结构包括转轴一,转轴一上安装有二号皮带轮,转轴一上端伸出
底座,转轴一上设置有一段螺纹,螺纹处上下对称螺接有滑杆;滑杆左端伸出连接架,并与安装板连接在一起,安装板左侧连接有光照灯。
[0013]优选的,一号皮带轮与二号皮带轮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
[0014]优选的,抽液组件包括抽液泵,抽液泵底端连接有抽液管,上端连接有进液管;抽液管向右贯穿连接架,抽液管右端与箱体左端连接,进液管右端上下对称连接有出液管,出液管向右穿过连接架,出液管上安装有阀门,且右端与栽培槽左端连接。
[0015]优选的,转换机构包括圆筒,圆筒上端设置有一段通孔,通孔处对应与进料斗底端连接,圆筒内部转动连接有转轴二,圆筒左右两端对称连接有下液管;转轴二后端伸出圆筒,并连接有把手。
[0016]优选的,栽培槽和进料斗的内部表面均涂有保护层。
[0017]由于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8]本专利技术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通过安装的进料斗、转换机构、箱体以及搅拌组件的共同配合,转动转把使得搅拌组件对加入的营养液进行搅拌均匀并充分混合,同时带动一号皮带轮以及二号皮带轮转动,再通过启动抽液组件中的抽液泵抽取营养液,并输送至栽培槽内,可调光照结构进行上下调节,带动光照灯上下移动对甜叶菊植株进行光照,有利于甜叶菊进行光合作用,控制电机带动可调节栽培组件进行高度调节,便于甜叶菊植株根部与营养液接触,避免植株上部浸泡在营养液内,需要更换营养液时,打开管道一和管道二的阀门,利用转换机构将营养液排入到排液腔内,并打开排液管上的排液阀将营养液排出,便于栽培人员快速便捷地将营养液进行更换,有利于甜叶菊植株进行生长。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栽培槽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转换机构的三维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转换机构的正视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A处结构放大图;
[0024]图6为本专利技术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光照灯处连接图;
[0025]图中:1

底座、101

支腿、2

箱体、3

隔板、4

搅拌轴、401

搅拌杆、402

转把、5

一号皮带轮、6

传送带、7

二号皮带轮、8

排液管、9

排液阀、10

抽液泵、11

抽液管、12

进液管、13

出液管、14

顶箱、15

连接架、16

卷线辊、17

电机、18

细绳、19

转轴一、20

管道一、21

管道二、22

进料斗、23

圆筒、24

转轴二、25

把手、26

下液管、28

栽培槽、29

种植网架、30

甜叶菊植株、31

限位块、32

滑杆、33

安装板、34

光照灯。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实施例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底端连接有支腿(101),且支腿(101)数量为4个,上端左右对称连接有连接架(15),上端中部连接有箱体(2),且箱体(2)位于连接架(15)之间;所述连接架(15)顶端均与顶箱(14)连接,两个连接架(15)之间上下对称安装有栽培槽(28),所述栽培槽(28)之间连接有管道一(20),且管道一(20)上安装有阀门,下方栽培槽(28)底端连接有管道二(21),所述管道二(21)底端伸入进料斗(22)内,管道二(21)上安装有阀门;所述顶箱(14)内部安装有可调节栽培组件,所述进料斗(22)安装在连接架(15)之间,进料斗(22)底端连接有转换机构,转换机构与箱体(2)配合;所述箱体(2)内部被隔板(3)分为两个腔体,左侧腔体内部安装有搅拌组件,左侧腔体左端连接有抽液组件,右侧腔体为排液腔,排液腔底端连接有排液管(8),且排液管(8)上安装有排液阀(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栽培组件包括电机(17),所述电机(17)安装在顶箱(14)右端,电机(17)左端连接有卷线辊(16);所述卷线辊(16)上左右对称绕有细绳(18),卷线辊(16)左端与顶箱(14)转动连接;所述细绳(18)向下依次伸出顶箱(14),又向下穿过种植网架(29),细绳(18)对应穿出种植网架(29)底端处均连接有限位块(31),所述种植网架(29)上下对称设置,种植网架(29)上设置有栽培孔若干个,且栽培孔对应放置有甜叶菊植株(3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甜叶菊的无土栽培的种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组件包括搅拌轴(4),所述搅拌轴(4)上安装有一号皮带轮(5),底端连接有转把(4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茜杨红善路远王晓力陈靖董鹏程段慧荣朱新强李锦华崔光欣王春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