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上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柔性可扩展的导电膏快速自动注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976519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1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柔性可扩展的导电膏快速自动注射装置,它包括注射端子、空心软管、电磁泵和控制箱。注射端子一端与脑电帽上的电极孔位连接,另一端通过空心软管与电磁泵的一端连接;电磁泵的另一端与控制箱的储液池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注射端子的振动实现导电膏的高效、可靠、自动注射;还通过控制箱控制电磁泵实现出液通道数的调整,从而兼容不同导联数的脑电帽。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机器自动注射导电膏的方法,相比于人工注射,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基于湿电极的脑电采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分布式柔性注射方式,通过软管连接注射端子,在注射导电膏时,受试者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头部,提高受试者的舒适度,属于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柔性可扩展的导电膏快速自动注射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脑机交互辅助设备,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柔性可扩展的导电膏快速自动注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神经科学、信号检测与处理、机器学习等学科的发展,脑机交互技术进一步在生活、医疗等领域普及。脑机交互技术一般分为“植入式”和“非植入式”。“植入式”技术需要在脑中植入电极,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因此仍然处于实验室阶段;“非植入式”技术通过采集头皮表面电信号获取信息,操作方便,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应用较为广泛。“非植入式”技术一般采用干电极和湿电极两种方式进行脑电信号的采集。干电极装卸方便,操作简单,常应用于体育运动,汽车驾驶等领域,但是电极与头皮间的阻抗较高,采集的脑信号信噪比较低,导致信号处理比较困难;湿电极需要在电极与头皮之间注射导电膏,实验的准备时间较长,但是电极与头皮间的阻抗较低,信噪比高,信号质量好,常应用于实验室科研和精准医疗等领域。目前,基于湿电极的脑电采集技术使用人工进行导电膏注射,该方式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由于人工注射需要对每个电极依次进行注射,效率低下;其次,由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可扩展的导电膏快速自动注射装置,包括注射端子(1)、空心软管(2)、电磁泵(3)和控制箱(4),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端子(1)出液口与脑电帽上的电极孔位连接,注射端子(1)进液口与空心软管(2)的一端连接;空心软管(2)的另一端与电磁泵(3)出液口连接;电磁泵(3)进液口与控制箱(4)的储液池出液口连接;通过注射端子实现导电膏的高效可靠注射,通过控制箱(4)控制电磁泵(3)实现出液通道数的调整,从而兼容具有不同导联数的脑电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柔性可扩展的导电膏快速自动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操作者使用柔性可扩展的导电膏快速自动注射装置,给受试者戴好脑电帽,根据脑电帽的导联数确定需要的注射端子(1)数,将每个注射端子(1)出液口分别插入脑电帽的每个电极孔位中,并通过卡扣(13)进行固定;每个注射端子(1)进液口通过空心软管(2)连接到每个电磁泵(3)出液口;操作者在控制箱(4)的储液池(41)中加满导电膏,打开控制开关(43),在触摸屏中设置需要打开的电磁泵编号,确认开始后,相应的电磁泵开始从储液池中抽取导电膏,导电膏通过储液池出液口(42)流入电磁泵进液口,并从电磁泵出液口流出,经过空心软管流入注射端子进液口;导电膏流经注射端子(1)内部的微型振动电机从注射端子出液口流出至头皮;在振动电机的振动下,导电膏快速浸润头发渗透到头皮表面,实现电极与头皮之间的高效可靠导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柔性可扩展的导电膏快速自动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端子(1)为圆柱形结构,包括一个振动电机(14),振动电机(14)的固定在圆柱形空心电机罩(15)内部,振动电机(14)的轴线与电机罩(15)的轴线在空间位置上重合;电机罩(15)的顶端为圆锥体,起导流作用;电机罩(15)通过三个圆柱形螺丝固定于圆柱形空心注射端子(1)外罩的内壁,三个螺丝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且夹角两两呈120度,电机罩(15)的底面与注射端子(1)外罩底面在同一平面,电机罩(15)的外径略小于与注射端子(1)外罩的内径;注射端子(1)外罩的侧面固定有三个在空间上对称分布的L型弹性卡扣(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帮华周雨松高守玮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