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发热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7135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9: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发热纱,包括聚丙烯腈改性纤维、纤维和涤纶;所述聚丙烯腈改性纤维、纤维和涤纶的质量比为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发热纱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用品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多功能发热纱。

技术介绍

[0002]秋冬纺织品以保暖御寒为目标。纺织品实现保暖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式,控制静止空气层的含量,组织人体热量向外散失,来实现保暖;另一种则为主动式,即引入外界的发热元素,自主产生热量来达到保暖的目的。前者可以通过增加织物的厚度,或者利用卷曲性好的纤维,来增加静止空气层;也可以利用某些原料的特性,反射人体的远红外线,防止热量流失。后者则需要一些新的技术,把动能或者太阳能等转化为人体所需的热能。
[000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纯被动式的传动保暖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人们需要方式更加新颖,体积更加轻薄的纺织品来满足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0004]近几年,吸湿发热材料越来越受欢迎,其属于积极式发热。吸湿发热材料主要是利用纤维大分子中极性的亲水基团捕捉空气中有较高动能的水分子,亲水基团和水分子通过氢键相结合,将水分吸附并固定到纤维表面,由能量守恒原理,水分子的动能必将转变为热能,从而达到吸湿发热的效果;以往市面上的纺织品多采用回潮率高的纤维,主要是再生纤维素纤维来实现吸湿发热,这种纱线的缺点是再生纤维素纤维强力差,特别是湿强差,会影响织物强力,其次粘胶纱线的硬挺度不够,蓬松度稍差,因此,加工品类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发热纱。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多功能发热纱,包括聚丙烯腈改性纤维、纤维和涤纶;所述聚丙烯腈改性纤维、纤维和涤纶的质量比为2

15:10

65:20

88。
[0008]优选地,所述聚丙烯腈改性纤维、纤维和涤纶的质量比为3

10:13

55:35

84。
[0009]优选地,所述聚丙烯腈改性纤维的分子式为:
[0010][0011]回潮率大于20%。
[0012]优选地,所述纤维为再生纤维素纤维、棉纤维、羊毛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0013]优选地,所述涤纶含有3

8wt%的备长炭;进一步优选为含有5wt%的备长炭。
[0014]优选地,所述涤纶的制备方法为:将含备长炭的聚酯母粒与涤纶切片进行混合,经过熔融纺丝,得到所述涤纶。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多功能发热纱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6]S1、将聚丙烯腈改性纤维和纤维混纺,得到混纺纱;
[0017]S2、将步骤S1得到的混纺纱与涤纶结合,即得所述多功能发热纱。
[0018]优选地,步骤S1中所述混纺为紧密赛络纺。
[0019]优选地,步骤S1中所述混纺纱纱支为10

60S。
[0020]优选地,步骤S2在所述结合为:利用压缩空气,使混纺纱与涤纶间产生交络缠结点,形成交络丝。
[002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面料,由上述多功能发热丝编织而成。
[00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3]本专利技术通过纤维和聚丙烯腈改性纤维在保证吸湿发热效果的同时,提供了聚丙烯腈改性纤维的纺纱性能,加入备长炭的涤纶长丝具有太阳光蓄热功能的同时,提高纱线的强力,增加了可使用的纺织品种类。
[0024]同时,制备过程中,利用压缩空气通过网络器时形成的旋涡流,将涤纶与混纺纱间产生不规则的交络缠结点,形成交络丝。并通过控制单位长度(m)内的缠结点数,使得该纱线编织的面料经过染色实现不同类型的彩纹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26]在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之前,应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下述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还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而不是为了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7]当实施例给出数值范围时,应理解,除非本专利技术另有说明,每个数值范围的两个端点以及两个端点之间任何一个数值均可选用。除非另外定义,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意义。
[0028]本专利技术对所采用原料的来源不作限定,如无特殊说明,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原料均为本
普通市售品。
[0029]一种多功能发热纱,包括聚丙烯腈改性纤维、纤维和涤纶;所述聚丙烯腈改性纤维、纤维和涤纶的质量比为2

15:10

65:20

88。
[0030]优选地,所述聚丙烯腈改性纤维、纤维和涤纶的质量比为3

10:13

55:35

84。
[0031]优选地,所述聚丙烯腈改性纤维的分子式为:
[0032][0033]回潮率大于20%。
[0034]优选地,所述聚丙烯腈改性纤维的制备方法为:采用碱

有机溶剂法对腈纶进行亲水改性,得到带亲水基团

COOH和

COONa的聚丙烯腈改性纤维。
[0035]优选地,所述纤维为再生纤维素纤维、棉纤维、羊毛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0036]优选地,所述涤纶含有3

8wt%的备长炭;进一步优选为含有5wt%的备长炭。
[0037]优选地,所述涤纶的制备方法为:将含备长炭的聚酯母粒与涤纶切片进行混合,经过熔融纺丝,得到所述涤纶。
[003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多功能发热纱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9]S1、将聚丙烯腈改性纤维和纤维混纺,得到混纺纱;
[0040]S2、将步骤S1得到的混纺纱与涤纶结合,即得所述多功能发热纱。
[0041]优选地,步骤S1中所述混纺为紧密赛络纺。
[0042]优选地,步骤S1中所述混纺纱纱支为10

60S。
[0043]优选地,步骤S2在所述结合为:利用压缩空气,使混纺纱与涤纶间产生交络缠结点,形成交络丝。
[004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面料,由上述多功能发热丝编织而成。
[0045]实施例1一种多功能发热纱
[0046]一种多功能发热纱,包括质量比为2:10:88的聚丙烯腈改性纤维、纤维和涤纶,
[0047]其中,所述聚丙烯腈改性纤维的回潮率为25%;所述纤维为再生纤维素纤维;所述涤纶为40D,含有3wt%的备长炭。
[0048]上述多功能发热纱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发热纱,其特征在于,包括聚丙烯腈改性纤维、纤维和涤纶;所述聚丙烯腈改性纤维、纤维和涤纶的质量比为2

15:10

65:20

8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发热纱,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腈改性纤维的分子式为:回潮率大于2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发热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为再生纤维素纤维、棉纤维、羊毛纤维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发热纱,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含有3

8wt%的备长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发热纱,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的制备方法为:将含备长炭的聚酯母粒与涤纶切片进行混合,经过熔融纺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新嘉程家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