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井点降水加固成桩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97114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水下井点降水加固成桩的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初始水位和泥面深度,并完成井点测量定位;S2:将降水井管压入底泥中;S3:将孔隙水压力计和潜水泵放入降水井管中,进行试抽水;S4:试抽水完毕后,连接潜水泵和排水管;S5:开启抽水系统,水位达到设计要求,停止抽水;S6:取出降水井管,回填砂石。本发明专利技术操作工艺简单,施工工期短,采用先降水后井管孔内回填成桩的施工顺序,将管井井点降水和井管孔内回填成桩结合,对水下软基进行加固处理,有效提高软基的承载力,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工程应用前景。工程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井点降水加固成桩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软土固结的
,具体涉及一种水下井点降水加固成桩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软土地基一般是指强度低,压缩模量较低的软弱土层,由于软土强度低,沉降量大,在各项道路或建筑工程中,需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对于软土地基的加固方法主要有排水固结法、复合地基法和强夯法。
[0003]排水固结法是对天然地基、或现在地基中设置砂井或塑料排水带等竖向排水体,然后根据建筑物自身重量进行压载,或在建筑物建造前在场地上先行加载预压,使土体中孔隙水排出,逐渐固结,地基发生沉降,同时强度逐步提高的方法。排水固结法包括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降水预压法和电渗排水法。真空预压法对土体密封性要求高,水下铺膜难度大;堆载预压法和强夯法均需要大量堆载,对稳定性要求高,加载速度慢,工期长。
[0004]复合地基法是在地基处理过程中,将天然地基的部分土体进行加强、置换或在天然基底中设置加筋材料,形成复合地基,共同承担荷载。
[0005]强夯法是指将十几吨至上百吨的重锤,从几米至几十米的高处自由落下,对土体进行动力夯击,使土产生强制压密而减少其压缩性,迅速固结,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
[0006]专利CN1030318937A公开一种井点降水联合堆载预压加固深厚软土基底方法,是先对水下软土地基进行回填,将地面回填至水面以上,再对土体进行井点降水和堆载预压,从而实现对深厚软土的加固处理。采用先回填再软基处理的方法具有以下两个弊端:一是回填时沉降量很大,不均匀回填会破坏地基甚至造成水下滑坡,且深厚软土换填不经济、不环保;二是回填到水面上再预压,如此对原泥面以下软土加固效果不理想,会损失较大的预压荷载。

技术实现思路

[0007]基于现有对泥面在水位以下的软土,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下井点降水加固成桩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将井点降水预压和复合地基结合,实现对水下软基的加固,其操作工艺简单、排水量大、施工工期短,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0008]本专利技术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9]一种水下井点降水加固成桩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0]S1:确定初始水位和泥面深度,并完成井点测量定位;
[0011]S2:将降水井管压入底泥中;
[0012]S3:将孔隙水压力计和潜水泵放入降水井管中,进行试抽水;
[0013]S4:试抽水完毕后,连接潜水泵和排水管,排水管伸出降水井管;
[0014]S5:开启抽水系统,水位达到设计要求,停止抽水;
[0015]S6:取出降水井管,并回填砂石,形成砂桩。
[0016]与现有技术对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17]1、本方法采用先降水后填砂石的施工步骤,将井点降水预压和井管孔内回填成桩结合,对水下软基进行加固处理,先采用井点降水对软基进行降水处理,降水井管沉降到软基中,地下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渗入降水井管中,然后用水泵将水抽出,从而降低地下水位,软土受到相当于水位下降高度重量的作用而固结,减少孔隙水压力,使软土有效应力增大,促进地基加固;然后回填砂石形成砂桩,砂桩与周围软土形成复合地基,进一步提高软土的承载力。
[0018]2、本方案中采用管井井点降水对软基进行处理,潜水泵放置在每个降水井管中,自成降水系统,不受吸程的限制,且每个降水井管单独作业,在潜水泵出现故障时,方便更换维修,不影响其他降水井管运作,有效保证降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0019]3、与
技术介绍
的水下软基先回填再降水压载的专利相比,本方法操作简单,对原泥面下软弱土加固针对性强,提高承载能力明显,减少下部地基破坏和较大沉降,同时可以很好地节省回填料,可降低10%

20%施工成本,而且无需对土体进行压载,施工工期短,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0020]4、本方法可以有效利用水下泥面下软弱土作为地基,避免水下换填造成工程量增加很大的问题,对水下软弱土层较厚的情况经济效益明显。
[0021]进一步地,在步骤S2中,降水井管沉降到位后,在降水井管四周的泥面处放置粘土袋,形成密封圈,以保证整个水下井点降水的密封性。
[0022]进一步地,步骤S2中,降水井管采用钢质井管,其由井口管段、无孔管段、滤水管段和封口管段组成。降水井管采用钢质井管,在施工结束后可整根拔起重复使用,节约资源。
[0023]进一步地,所述降水井管的封口管段采用锥形封头密封。降水井管的封口管段采用锥形封头进行密封,方便降水井管的沉降。
[0024]进一步地,所述降水井管的滤水管段上设有若干圆孔,且滤水管段外壁围设有滤布和土工布。在滤水管段开设圆孔,地下水从圆孔进入降水井管,滤水管段外壁围绕滤布和土工布,防止泥土杂质进入降水井管,造成堵塞。
[0025]进一步地,步骤S2中,降水井管沉降时,井口管段顶部高于水面,滤水管段顶部低于泥面。
[0026]进一步地,步骤S6中,降水井管先用卷扬机吊起,取出封口管段中的锥形封头,再将无锥形封头的降水井管放回,然后边振动抽出井管,边回填砂石。
[0027]进一步地,步骤S1中,降水井点呈正方形或梅花形布置。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水下井点降水加固成桩的施工方法中降水井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图1中滤水管段A

A截面图;
[0030]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降水井管沉降后软基剖面示意图;
[0031]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降水井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0032]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降水井管孔内回填成桩后的软基剖面示意图。
[0033]其中,1

初始水位;2

泥面;3

降水井管;31

井口管段;32

无孔管段;33

滤水管
段;34

封口管段;4

底泥;5

粘土袋;6

孔隙水压力计;7

潜水泵;8

排水管;9

砂桩或粗骨料桩;10

电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5]请参考图1

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下井点降水加固成桩的施工方法,其可分为降水井管3沉降和抽水回填两个部分;本实施例采用的降水井管3为钢质井管,内径为200

800mm,壁厚5

10mm;降水井管由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井口管段31、无孔管段32、滤水管段33和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井点降水加固成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初始水位和泥面深度,并完成井点测量定位;S2:将降水井管压入底泥中;S3:将孔隙水压力计和潜水泵放入降水井管中,进行试抽水;S4:试抽水完毕后,连接潜水泵和排水管,排水管伸出降水井管;S5:开启抽水系统,水位达到设计要求,停止抽水;S6:取出降水井管,并回填砂石,形成砂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井点降水加固成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降水井管沉降到位后,在降水井管四周的泥面处放置粘土袋,形成密封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井点降水加固成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降水井管采用钢质井管,其由井口管段、无孔管段、滤水管段和封口管段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下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利文王婧邓凯芳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