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射压缩式热泵深度蒸发浓缩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96318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喷射压缩式热泵深度蒸发浓缩系统,涉及热泵双效蒸发浓缩系统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热泵蒸发浓缩系统难以维持较高真空度,对制冷剂全部深度压缩,耗能和维持成本较高,冷凝水余热无法在能质平衡的状态下充分利用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第一压缩机、热泵第一冷凝器、热泵第一蒸发器、热泵第二蒸发器、喷射器、热泵第二冷凝器、一效蒸发罐、二效蒸发罐、真空泵、凝结水收集罐、凝结水排出泵,依次形成乏汽热力循环、制冷剂热力循环和双效蒸发浓缩。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喷射器和压缩机结合,节约了能量和运营成本,梯级蒸发和梯级压缩可提高真空度,增大热泵循环系统性能系数,并有效利用冷凝水余热,实现节能生产。实现节能生产。实现节能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喷射压缩式热泵深度蒸发浓缩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热泵双效蒸发浓缩系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喷射压缩式热泵深度蒸发浓缩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双效浓缩器适用于中药、西药、葡萄糖、酿酒、淀粉、口服液、化工、食品、味精、乳品等热敏性物料的低温真空浓缩。一般来说,在蒸发装置中,为了降低溶液的蒸发温度,需要蒸发在一定的真空状态下操作,主要是为了维持物料中的热敏性物质不被破坏,增大传热温度差,从而加快蒸发速度,在双效蒸发器中,由于两效之间存在的压力和温度梯度差,有利于溶液的顺流操作而不需要用泵来输送料液,使得第二效蒸发器蒸发出来的最终需要冷凝的蒸汽温度较低,因而冷却水的用量也相对较少。另外,由于第一效加热产生的二次蒸汽可以用于第二效的热源,不仅节省了原来在单效中蒸发相同量溶液所需的生蒸汽的消耗,而且这部分在单效中需要用冷却水来冷凝的蒸汽可以用于二效的加热器中冷凝,加热需要蒸发的溶液同时本身得到了冷凝,所以节约了大量的冷却水。
[0003]现有的双效蒸发浓缩系统,利用水

汽冷凝器来凝结二效的汁汽,将二效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喷射压缩式热泵深度蒸发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缩机(1)、热泵第一冷凝器(2)、第一节流膨胀阀(3)、热泵第一蒸发器(4)、第二节流膨胀阀(5)、热泵第二蒸发器(6)、喷射器(7)、热泵第二冷凝器(8)、一效蒸发罐(9)、二效蒸发罐(10)、第一进料阀(11)、第二进料阀(12)、第三进料阀(13)、第一出料阀(14)、第二出料阀(15)、第三出料阀(16)、出料泵(17)、第三节流膨胀阀(18)、抽真空控制阀(19)、真空泵(20)、凝结水收集罐(21)、凝结水排出泵(22)、凝结水逆止阀(23)、第一制冷剂管路(24)、第二制冷剂管路(25)、第三制冷剂管路(26)、第四制冷剂管路(27)、第五制冷剂管路(28)、第六制冷剂管路(29)、第七制冷剂管路(30)、第八制冷剂管路(31)、第九制冷剂管路(32)、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3)、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4)、第三载热介质管路(35)、第四载热介质管路(36)、第五载热介质管路(37)、第六载热介质管路(38)、第一进料管路(39)、第二进料管路(40)、第三进料管路(41)、第一出料管路(42)、第二出料管路(43)、第三出料管路(44)、第一汁汽管路(45)、第二汁汽管路(46)、第三汁汽管路(47)、第一乏汽管路(48)、第二乏汽管路(49)、第三乏汽管路(50)、抽真空管路(51)、凝结水排出管路(52),第一制冷剂管路(24)的进口端与热泵第一冷凝器(2)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24)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制冷剂管路(25)的进口端和第三制冷剂管路(26)的进口端连接,第二制冷剂管路(25)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膨胀阀(3),第二制冷剂管路(25)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4)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蒸发器(4)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四制冷剂管路(27)的进口端连接,第三制冷剂管路(26)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5),第三制冷剂管路(26)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6)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6)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五制冷剂管路(28)的进口端连接,第五制冷剂管路(28)与喷射器(7)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喷射器(7)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六制冷剂管路(29)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29)的出口端与第四制冷剂管路(27)的出口端汇合,与第七制冷剂管路(30)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30)沿介质流动方向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八制冷剂管路(31)和第九制冷剂管路(32)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32)的出口端与喷射器(7)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31)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3)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出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进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4)的出口端连接,第三载热介质管路(35)的进口端与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3)连接,第三载热介质管路(35)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冷凝器(8)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第四载热介质管路(36)的进口端与热泵第二冷凝器(8)的热介质出口端连接,第四载热介质管路(36)的出口端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4)的进口端连接,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3)的出口端与一效蒸发罐(9)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一效蒸发罐(9)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4)的进口端连接,第一进料管路(39)上设置有第一进料阀(11),第一进料管路(39)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进料管路(40)的进口端和第三进料管路(41)的进口端连接,第二进料管路(40)上设置有第二进料阀(12),第二进料管路(40)的出口端与一效蒸发罐(9)的进料口端连接,第三进料管路(41)上设置有第三进料阀(13),第三进料管路(41)的出口端与二效蒸发罐(10)的进料口端连接,第一出料管路(42)的进口端与一效蒸发罐(9)底部的出料口端连接,第一出料管路
(42)上设置有第一出料阀(14),第二出料管路(43)的进口端与二效蒸发罐(10)底部的出料口端连接,第二出料管路(43)上设置有第二出料阀(15),第一出料管路(42)的出口端和第二出料管路(43)的出口端汇合且与第三出料管路(44)的进口端连接,第三出料管路(44)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三出料阀(16)和出料泵(17)第一汁汽管路(45)的进口端与一效蒸发罐(9)上部的出气口端连接,第一汁汽管路(45)的出口端与二效蒸发罐(10)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二效蒸发罐(10)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三效汁汽管路(47)的进口端连接,第三效汁汽管路(47)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18),第二汁汽管路(46)的进口端与二效蒸发罐(10)上部的出气口端连接,第二汁汽管路(46)的出口端和第三汁气管路(47)的出口端汇总,与第一乏汽管路(48)连接,第一乏汽管路(48)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4)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4)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49)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49)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6)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6)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50)的进口端连接,第三乏汽管路(50)的出口端与凝结水收集罐(21)的进口端连接,抽真空管路(51)的进口端与凝结水收集罐(21)上部的抽气口端连接,抽真空管路(51)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抽真空控制阀(19)和真空泵(20),凝结水排出管路(52)的进口端与凝结水收集罐(21)下部的排液口端连接,凝结水排出管路(52)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凝结水排出泵(22)和凝结水逆止阀(23)。2.一种喷射压缩式热泵深度蒸发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缩机(1)、热泵第一冷凝器(2)、第一节流膨胀阀(3)、热泵第一蒸发器(4)、第二节流膨胀阀(5)、热泵第二蒸发器(6)、喷射器(7)、热泵第二冷凝器(8)、一效蒸发罐(9)、二效蒸发罐(10)、第一进料阀(11)、第二进料阀(12)、第三进料阀(13)、第一出料阀(14)、第二出料阀(15)、第三出料阀(16)、出料泵(17)、第三节流膨胀阀(18)、抽真空控制阀(19)、真空泵(20)、凝结水收集罐(21)、凝结水排出泵(22)、凝结水逆止阀(23)、第一制冷剂管路(24)、第二制冷剂管路(25)、第三制冷剂管路(26)、第四制冷剂管路(27)、第五制冷剂管路(28)、第六制冷剂管路(29)、第七制冷剂管路(30)、第八制冷剂管路(31)、第九制冷剂管路(32)、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3)、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4)、第三载热介质管路(35)、第四载热介质管路(36)、第五载热介质管路(37)、第六载热介质管路(38)、第一进料管路(39)、第二进料管路(40)、第三进料管路(41)、第一出料管路(42)、第二出料管路(43)、第三出料管路(44)、第一汁汽管路(45)、第二汁汽管路(46)、第三汁汽管路(47)、第一乏汽管路(48)、第二乏汽管路(49)、第三乏汽管路(50)、抽真空管路(51)、凝结水排出管路(52),第一制冷剂管路(24)的进口端与热泵第一冷凝器(2)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沿介质流动方向第一制冷剂管路(24)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膨胀阀(3),第一制冷剂管路(24)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制冷剂管路(25)的进口端和第三制冷剂管路(26)的进口端连接,第二制冷剂管路(25)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4)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蒸发器(4)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四制冷剂管路(27)的进口端连接,第三制冷剂管路(26)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5),第三制冷剂管路(26)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6)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6)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五制冷剂管路(28)的进口端连接,第五制冷剂管路(28)的出口端与喷射器(7)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喷射器(7)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六制冷剂管路(29)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29)的出口端与第四制冷剂管路(27)的出口端汇合,
与第七制冷剂管路(30)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30)沿介质流动方向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进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八制冷剂管路(31)的进口端和第九制冷剂管路(32)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32)的出口端与喷射器(7)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31)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3)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出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进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4)的出口端连接,第三载热介质管路(35)的进口端与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3)连接,第三载热介质管路(35)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冷凝器(8)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冷凝器(8)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四载热介质管路(36)的进口端连接,第四载热介质管路(36)的出口端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4)的进口端连接,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3)的出口端与一效蒸发罐(9)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一效蒸发罐(9)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4)的进口端连接,第一进料管路(39)上设置有第一进料阀(11),第一进料管路(39)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进料管路(40)的进口端和第三进料管路(41)的进口端连接,第二进料管路(40)上设置有第二进料阀(12),第二进料管路(40)的出口端与一效蒸发罐(9)的进料口端连接,第三进料管路(41)上设置有第三进料阀(13),第三进料管路(41)的出口端与二效蒸发罐(10)的进料口端连接,第一出料管路(42)的进口端与一效蒸发罐(9)底部的出料口端连接,第一出料管路(42)上设置有第一出料阀(14),第二出料管路(43)的进口端与二效蒸发罐(10)底部的出料口端连接,第二出料管路(43)上设置有第二出料阀(15),第一出料管路(42)的出口端和第二出料管路(43)的出口端汇合后与第三出料管路(44)的进口端连接,第三出料管路(44)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三出料阀(16)和出料泵(17),第一汁汽管路(45)的进口端与一效蒸发罐(9)上部的出气口端连接,第一汁汽管路(45)的出口端与二效蒸发罐(10)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二效蒸发罐(10)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三效汁汽管路(47)的进口端连接,第二汁汽管路(46)的进口端与二效蒸发罐(10)上部的出气口端连接,第二汁汽管路(46)的出口端和第三汁气管路(47)的出口端汇总,与第一乏汽管路(48)的进口端连接,第一乏汽管路(48)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4)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4)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49)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49)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6)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6)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50)的进口端连接,第三乏汽管路(50)的出口端与凝结水收集罐(21)连接,抽真空管路(51)的进口端与凝结水收集罐(21)上部的抽气口端连接,抽真空管路(51)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抽真空控制阀(19)和真空泵(20),凝结水排出管路(52)的进口端与凝结水收集罐(21)下部的排液口端连接,凝结水排出管路(52)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凝结水排出泵(22)和凝结水逆止阀(23)。3.一种喷射压缩式热泵深度蒸发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缩机(1)、热泵第一冷凝器(2)、第一节流膨胀阀(3)、热泵第一蒸发器(4)、第二节流膨胀阀(5)、热泵第二蒸发器(6)、喷射器(7)、热泵第二冷凝器(8)、一效蒸发罐(9)、二效蒸发罐(10)、第一进料阀(11)、第二进料阀(12)、第三进料阀(13)、第一出料阀(14)、第二出料阀(15)、第三出料阀(16)、出料泵(17)、第三节流膨胀阀(18)、抽真空控制阀(19)、真空泵(20)、凝结水收集罐(21)、凝结水排出泵(22)、凝结水逆止阀(23)、第一制冷剂管路(24)、第二制冷剂管路(25)、
第三制冷剂管路(26)、第四制冷剂管路(27)、第五制冷剂管路(28)、第六制冷剂管路(29)、第七制冷剂管路(30)、第八制冷剂管路(31)、第九制冷剂管路(32)、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3)、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4)、第三载热介质管路(35)、第四载热介质管路(36)、第五载热介质管路(37)、第六载热介质管路(38)、第一进料管路(39)、第二进料管路(40)、第三进料管路(41)、第一出料管路(42)、第二出料管路(43)、第三出料管路(44)、第一汁汽管路(45)、第二汁汽管路(46)、第三汁汽管路(47)、第一乏汽管路(48)、第二乏汽管路(49)、第三乏汽管路(50)、抽真空管路(51)、凝结水排出管路(52)、第三节流膨胀阀(53)、经济器(54)、第十制冷剂管路(55)、第十一制冷剂管路(56)、第十二制冷剂管路(57),第一制冷剂管路(24)的进口端与热泵第一冷凝器(2)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24)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十制冷剂管路(55)的进口端和第十一制冷剂管路(56)的进口端连接,沿介质流动方向第十制冷剂管路(55)上设置有经济器(54),第十制冷剂管路(55)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制冷剂管路(25)的进口端和第三制冷剂管路(26)的进口端连接,沿介质流动方向第十一制冷剂管路(56)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53),第十一制冷剂管路(56)的出口端与经济器(54)的进口端连接,经济器(54)的出口端与第十二制冷剂管路(57)的进口端连接,第十二制冷剂管路(57)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进口端连接,第二制冷剂管路(25)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膨胀阀(3),第二制冷剂管路(25)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4)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蒸发器(4)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四制冷剂管路(27)的进口端连接,第三制冷剂管路(26)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5),第三制冷剂管路(26)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6)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6)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五制冷剂管路(28)的进口端连接,第五制冷剂管路(28)的出口端与喷射器(7)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喷射器(7)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六制冷剂管路(29)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29)的出口端与第四制冷剂管路(27)的出口端汇合,与第七制冷剂管路(30)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30)沿介质流动方向与第一压缩机(1)的进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八制冷剂管路(31)的进口端和第九制冷剂管路(32)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32)的出口端与喷射器(7)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31)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3)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出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进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4)的出口端连接,第三载热介质管路(35)的进口端与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3)连接,第三载热介质管路(35)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冷凝器(8)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冷凝器(8)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四载热介质管路(36)的进口端连接,第四载热介质管路(36)的出口端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4)的进口端连接,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3)的出口端与一效蒸发罐(9)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冷凝器(8)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四载热介质管路(36)的进口端连接,第一进料管路(39)上设置有第一进料阀(11),第一进料管路(39)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进料管路(40)的进口端和第三进料管路(41)的进口端连接,第二进料管路(40)上设置有第二进料阀(12),第二进料管路(40)的出口端与一效蒸发罐(9)的进料口端连接,第三进料管路(41)上设置有第三进料阀(13),第三进料管路(41)的出口端与二效蒸发罐(10)的进料口端连接,第一出料管路(42)的进口端与一效蒸发罐(9)底部的出料口端连接,第一出料管路
(42)上设置有第一出料阀(14),第二出料管路(43)的进口端与二效蒸发罐(10)底部的出料口端连接,第二出料管路(43)上设置有第二出料阀(15),第一出料管路(42)的出口端和第二出料管路(43)的出口端汇合后与第三出料管路(44)的进口端连接,第三出料管路(44)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三出料阀(16)和出料泵(17),第一汁汽管路(45)的进口端与一效蒸发罐(9)上部的出气口端连接,第一汁汽管路(45)的出口端与二效蒸发罐(10)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二效蒸发罐(10)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三效汁汽管路(47)的进口端连接,第二汁汽管路(46)的进口端与二效蒸发罐(10)上部的出气口端连接,第二汁汽管路(46)的出口端和第三汁气管路(47)的出口端汇总,与第一乏汽管路(48)的进口端连接,第一乏汽管路(48)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4)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4)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49)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49)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6)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6)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50)的进口端连接,第三乏汽管路(50)的出口端与凝结水收集罐(21)连接,抽真空管路(51)的进口端与凝结水收集罐(21)上部的抽气口端连接,抽真空管路(51)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抽真空控制阀(19)和真空泵(20),凝结水排出管路(52)的进口端与凝结水收集罐(21)下部的排液口端连接,凝结水排出管路(52)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凝结水排出泵(22)和凝结水逆止阀(23)。4.一种喷射压缩式热泵深度蒸发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缩机(1)、热泵第一冷凝器(2)、第一节流膨胀阀(3)、热泵第一蒸发器(4)、第二节流膨胀阀(5)、热泵第二蒸发器(6)、喷射器(7)、热泵第二冷凝器(8)、一效蒸发罐(9)、二效蒸发罐(10)、第一进料阀(11)、第二进料阀(12)、第三进料阀(13)、第一出料阀(14)、第二出料阀(15)、第三出料阀(16)、出料泵(17)、第三节流膨胀阀(18)、抽真空控制阀(19)、真空泵(20)、凝结水收集罐(21)、凝结水排出泵(22)、凝结水逆止阀(23)、第一制冷剂管路(24)、第二制冷剂管路(25)、第三制冷剂管路(26)、第四制冷剂管路(27)、第五制冷剂管路(28)、第六制冷剂管路(29)、第七制冷剂管路(30)、第八制冷剂管路(31)、第九制冷剂管路(32)、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3)、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4)、第三载热介质管路(35)、第四载热介质管路(36)、第五载热介质管路(37)、第六载热介质管路(38)、第一进料管路(39)、第二进料管路(40)、第三进料管路(41)、第一出料管路(42)、第二出料管路(43)、第三出料管路(44)、第一汁汽管路(45)、第二汁汽管路(46)、第三汁汽管路(47)、第一乏汽管路(48)、第二乏汽管路(49)、第三乏汽管路(50)、抽真空管路(51)、凝结水排出管路(52)、回热器(58)、第十三制冷剂管路(59),第一制冷剂管路(24)的进口端与热泵第一冷凝器(2)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沿介质方向第一制冷剂管路(24)的出口端与回热器(58)的进口端连接,回热器(58)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制冷剂管路(25)的进口端和第三制冷剂管路(26)的进口端连接,第二制冷剂管路(25)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膨胀阀(3),第二制冷剂管路(25)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4)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蒸发器(4)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四制冷剂管路(27)的进口端连接,第四制冷剂管路(27)的出口端与回热器(58)的介质进口端连接,第十三制冷剂管路(59)的进口端与回热器(58)的介质出口端连接,第三制冷剂管路(26)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5),第三制冷剂管路(26)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6)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6)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五制冷剂管路(28)的进口端连接,第五制冷剂管路(28)的出口端与喷射器(7)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喷射器(7)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六制冷剂管路(29)的进
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29)的出口端与第十三制冷剂管路(59)的出口端汇合,与第七制冷剂管路(30)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30)沿介质流动方向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进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八制冷剂管路(31)的进口端和第九制冷剂管路(32)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32)的出口端与喷射器(7)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31)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3)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出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进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4)的出口端连接,第三载热介质管路(35)的进口端与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3)连接,第三载热介质管路(35)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冷凝器(8)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冷凝器(8)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四载热介质管路(36)的进口端连接,第四载热介质管路(36)的出口端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4)连接,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3)的出口端与一效蒸发罐(9)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冷凝器(8)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四载热介质管路(36)的进口端连接,第一进料管路(39)上设置有第一进料阀(11),第一进料管路(39)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进料管路(40)的进口端和第三进料管路(41)的进口端连接,第二进料管路(40)上设置有第二进料阀(12),第二进料管路(40)的出口端与一效蒸发罐(9)的进料口端连接,第三进料管路(41)上设置有第三进料阀(13),第三进料管路(41)的出口端与二效蒸发罐(10)的进料口端连接,第一出料管路(42)的进口端与一效蒸发罐(9)底部的出料口端连接,第一出料管路(42)上设置有第一出料阀(14),第二出料管路(43)的进口端与二效蒸发罐(10)底部的出料口端连接,第二出料管路(43)上设置有第二出料阀(15),第一出料管路(42)的出口端和第二出料管路(43)的出口端汇合后与第三出料管路(44)的进口端连接,第三出料管路(44)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三出料阀(16)和出料泵(17),第一汁汽管路(45)的进口端与一效蒸发罐(9)上部的出气口端连接,第一汁汽管路(45)的出口端与二效蒸发罐(10)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二效蒸发罐(10)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三效汁汽管路(47)的进口端连接,第二汁汽管路(46)的进口端与二效蒸发罐(10)上部的出气口端连接,第二汁汽管路(46)的出口端和第三汁气管路(47)的出口端汇总,与第一乏汽管路(48)连接,第一乏汽管路(48)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4)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4)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49)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49)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6)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6)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50)的进口端连接,第三乏汽管路(50)的出口端与凝结水收集罐(21)连接,抽真空管路(51)的进口端与凝结水收集罐(21)上部的抽气口端连接,抽真空管路(51)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抽真空控制阀(19)和真空泵(20),凝结水排出管路(52)的进口端与凝结水收集罐(21)下部的排液口端连接,凝结水排出管路(52)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凝结水排出泵(22)和凝结水逆止阀(23)。5.一种喷射压缩式热泵深度蒸发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缩机(1)、热泵第一冷凝器(2)、第一节流膨胀阀(3)、热泵第一蒸发器(4)、第二节流膨胀阀(5)、热泵第二蒸发器(6)、喷射器(7)、一效蒸发罐(9)、二效蒸发罐(10)、第一进料阀(11)、第二进料阀(12)、第三进料阀(13)、第一出料阀(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承虎陆威俊薛贵钰黄海成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