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涤混色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6225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阳涤混色面料,包括表层和内里层,所述表层为通过集圈组织形成的斜纹纹路的面料,所述集圈组织的最小编织单元包括5个线圈横列及4个线圈纵列,形成两组倾斜并平行设置的单针单列集圈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两组倾斜并平行设置的集圈结构,使得编织的面料具有斜纹效应,同时编织单元总具有双路斜纹,线圈松紧不一,使得面料表面凹凸不平处较多,使得面料显色上存在混色效果;由于棉纤维的吸水量大于涤纶纤维,因此棉含量高的吸水能力强,进而不同棉含量可使得三层面料形成梯度导湿结构;另外由于第三内里层纱线密度小,使得面料的孔隙相对较大,因此透气性能更好,也更为柔软。也更为柔软。也更为柔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阳涤混色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纺织面料
,尤其涉及一种阳涤混色面料。

技术介绍

[0002]阳离子涤纶就是在涤纶的分子链上引入阳离子基团,从而使得纤维可以用阳离子染料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染色。
[0003]和常规涤纶相比,阳离子纤维染色的色牢度好、颜色鲜艳,但阳离子纤维的强度较低,因此在进行编织成服装面料时,需要具有较好的弹力,显然常规的阳涤编织面料不能满足要求,另外,常规阳涤面料的导湿透气性能得不到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阳涤混色面料,表面具有混色效果,弹性较好,同时面料的导湿透气性能较好。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阳涤混色面料,包括表层和内里层,所述表层为通过集圈组织形成的斜纹纹路的面料,所述集圈组织的最小编织单元包括5个线圈横列及4个线圈纵列,形成两组倾斜并平行设置的单针单列集圈结构。
[0007]进一步的,成圈纱线优选为阳涤丝和氨纶丝混纺纱。
[0008]进一步的,第一线圈纵列与第三线圈横列形成集圈;第二线圈纵列与第一、第四线圈横列形成集圈;第三线圈纵列与第二、第五线圈横列形成集圈;第四线圈纵列与第三线圈横列形成集圈;其余形成成圈结构。
[0009]进一步的,所述内里层由纱线密度递减的第一内里层、第二内里层和第三内里层复合而成。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里层、第二内里层和第三内里层为棉、涤纶混纺面料,且所述第一内里层、第二内里层和第三内里层中棉含量递减从而形成梯度由内至外的梯度导湿结构。
[0011]本技术中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两组倾斜并平行设置的集圈结构,使得编织的面料具有斜纹效应,同时编织单元总具有双路斜纹,线圈松紧不一,使得面料表面凹凸不平处较多,使得面料显色上存在混色效果;由于棉纤维的吸水量大于涤纶纤维,因此棉含量高的吸水能力强,进而不同棉含量可使得三层面料形成梯度导湿结构;另外由于第三内里层纱线密度小,使得面料的孔隙相对较大,因此透气性能更好,也更为柔软。
附图说明
[001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3]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阳涤混色面料表层的编织图;
[0014]图2为面料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

表层;2

内里层;21

第一内里层;22

第二内里层;23

第三内里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7]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8]参照图1和图2,一种阳涤混色面料,包括表层1和内里层2(二者胶粘复合),所述表层1为通过集圈组织形成的斜纹纹路的面料,所述集圈组织最小编织单元包括5个线圈横列及4个线圈纵列,形成两组倾斜并平行设置的单针单列集圈结构,上述成圈纱线优选为阳涤丝和氨纶丝混纺纱,以保证面料的弹性,同时具有较好的染整特性。
[0019]其中,
[0020]第一线圈纵列与第三线圈横列形成集圈;
[0021]第二线圈纵列与第一、第四线圈横列形成集圈;
[0022]第三线圈纵列与第二、第五线圈横列形成集圈;
[0023]第四线圈纵列与第三线圈横列形成集圈;其余形成成圈结构。
[0024]由于具有间隔并两组集圈结构,使得编织的面料具有斜纹效应,同时编织单元总具有双路斜纹,线圈松紧不一,使得面料表面凹凸不平处较多,使得面料显色上存在混色效果。
[0025]如图2,为了增加内里层2的导湿透气能力,所述内里层2由纱线密度递减的第一内里层21、第二内里层22和第三内里层23复合而成,编织的纱线具有相同的纱线粗细规格,所述第一内里层21、第二内里层22和第三内里层23为棉、涤纶混纺面料,且所述第一内里层21、第二内里层22和第三内里层23中棉含量呈递减趋势,进而形成梯度由内至外的梯度导湿结构。由于棉纤维的吸水量大于涤纶纤维,因此棉含量高的吸水能力强,进而不同棉含量可使得三层面料形成梯度导湿结构;另外由于第三内里层纱线密度小,使得面料的孔隙相对较大,因此透气性能更好,也更为柔软。
[0026]本申请中,未详细说明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均为现有技术,其结构及原理已为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02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阳涤混色面料,包括表层和内里层,所述表层为通过集圈组织形成的斜纹纹路的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圈组织的最小编织单元包括5个线圈横列及4个线圈纵列,形成两组倾斜并平行设置的单针单列集圈结构,所述内里层由纱线密度递减的第一内里层、第二内里层和第三内里层复合而成,所述第一内里层、第二内里层和第三内里层为棉、涤纶混纺面料,且所述第一内里层、第二内里层和第三内里层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徐叶沈王龙潘忠明程福珍徐峰徐祯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圣丹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