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筒及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5639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9: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在插入使用者的耳道时内筒不会压塌之结构的听筒。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听筒具有:内筒部(1),其安装于耳机(E)的导声管(C),一端和另一端开口;以及外筒部(2),其与内筒部的一端侧的端部连接,以覆盖内筒部的外表面(1b)的方式向内筒部的另一端侧呈伞状延伸。内筒部具备:嵌合部(11),其供导声管的顶端部嵌合;以及导声部(12),其将来自导声管的声波引导至外耳道。导声部具备:固定直径部(121),其与嵌合部相邻配置,内径从另一端侧向一端侧固定不变;以及扩径部(122),其与固定直径部相邻配置,内径从另一端侧向一端侧连续扩大。在与内筒部的径向正交的轴向上,扩径部的另一端侧的端部配置在比外筒部的内表面(2a)与内筒部的外表面的边界部(B)离另一端侧更近的位置。在扩径部的径向上,扩径部的内表面(122a)与内筒部的外表面之间的长度,在边界部处最短。在边界部处最短。在边界部处最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听筒及耳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听筒和耳机。

技术介绍

[0002]作为一种耳机的形状,可以举出耳道式耳机。耳道式耳机具备:外壳、从外壳突出的导声管、安装于导声管的顶端侧的听筒。外壳收容驱动单元。导声管将来自驱动单元的声波引导至外壳的外部。听筒佩戴在使用者的耳部的外耳道内。听筒具备内筒和外筒。内筒供被导声管引导的声波通过。外筒与外耳道的内壁紧贴。
[0003]外耳道的大小和形状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有一种适合于各种大小和形状的外耳道的听筒。
[0004]迄今已提出了一种听筒的外形容易变形(容易压塌)、可适合于各种大小和形状的听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0005]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听筒具备内筒(中空的罐体)和外筒(外罩)。内筒具备一个或多个管状槽。当该听筒插入使用者的外耳道内时,外筒压塌,内筒以管状槽为起点向内筒的内侧弯曲(挠曲)。
[0006]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听筒具备内筒(内皮)和外筒(外皮)。内筒具备向顶端扩径的扩径部和配置在扩径部与内筒的内表面之间的台阶部。扩径部的基部即台阶部所在的内筒的径向上的厚度比内筒的后方侧的内筒的径向上的厚度薄。当该听筒插入使用者的外耳道内时,外筒压塌,内筒以扩径部的基部即台阶部为起点向内筒的内侧弯曲(挠曲)。
[0007]综上,根据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听筒,当听筒插入使用者的外耳道内时,包括内筒的顶端侧在内的听筒整体处于向内筒的内侧(中心轴)弯曲的状态。意即,与插入使用者的外耳道内之前相比,插入后的听筒的顶端侧尤其是内筒的顶端侧的内径缩小。意即,被导声管所引导的声波的前进有可能受到内径缩小的内筒的阻碍。结果就是,被引导至外耳道的声波的音质会受到影响。
[0008]现有技术文献
[0009]专利文献:
[0010]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38756号公报
[0011]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技术登记第321841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2]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1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在插入使用者的外耳道内时内筒不会阻碍被导声管引导的声波的前进的结构的听筒和耳机。
[0014]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5]本专利技术的听筒的特征在于,具有:内筒部,其安装于耳机的导声管,一端和另一端开口;以及外筒部,其与内筒部的一端侧的端部连接,以覆盖内筒部的外表面的方式向内筒
部的另一端侧呈伞状延伸,内筒部具备:嵌合部,其供导声管的顶端部嵌合;以及导声部,其将来自导声管的声波引导至外耳道,导声部具备:固定直径部,其与嵌合部相邻配置,内径从另一端侧向一端侧固定不变;以及扩径部,其与固定直径部相邻配置,内径从另一端侧向一端侧连续扩大,在与内筒部的径向正交的轴向上,扩径部的另一端侧的端部配置在比外筒部的内表面与内筒部的外表面的边界部离另一端侧更近的位置,在扩径部的径向上,扩径部的内表面与内筒部的所述外表面之间的长度,在边界部处最短。
[0016]专利技术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的听筒在插入使用者的外耳道内时,内筒不会阻碍被导声管引导的声波的前进。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耳机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19]图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听筒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0]图3是沿图2的听筒的A-A线剖切的剖视图。
[0021]图4是沿图2的听筒的A-A线剖切的剖视图。
[0022]图5是示出图2的听筒具备的外筒部发生变形的样子的剖视图。
[0023]图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听筒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4]图7是沿图6的听筒的B-B线剖切的剖视图。
[0025]图8是沿图6的听筒的B-B线剖切的剖视图。
[0026]图9是示出图6的听筒具备的外筒部发生变形的样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听筒和耳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8]耳机
[0029]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耳机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耳机E具有左耳用的发声单元U和右耳用的发声单元(未图示)而成。该图仅示出左耳用的发声单元U。右耳用的发声单元的结构与左耳用的发声单元的结构相同。
[0030]需要说明的是,该图示出的是左右一对发声单元(左耳用的发声单元和右耳用的发声单元)未通过软线连接的所谓完全无线式的耳道式耳机。但是,本专利技术的耳机不限于此,例如也可是左右一对发声单元通过软线连接的耳道式耳机。
[0031]下面以左耳用的发声单元为例进行说明。
[0032]发声单元U具备:外壳H、导声管C、听筒P。听筒P是本专利技术的听筒。
[0033]外壳H收容驱动单元(未图示)。驱动单元将来自声源(未图示)的声音信号(电信号)转换成声波,输出与声音信号对应的声波。
[0034]导声管C将来自驱动单元的声波引导至外壳H的外部。导声管C从外壳H突出。导声管C在耳机E被佩戴在使用者耳部的状态(以下简称“佩戴状态”)下将来自驱动单元的声波引导至外耳道。
[0035]听筒P佩戴在使用者的外耳道的内侧(外耳道内)。听筒P安装于导声管C的顶端部(未图示)。听筒P例如由具有弹性的硅橡胶等树脂制造。
[0036]听筒(1)
[0037]图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听筒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38]图3和图4是沿图2的A-A线剖切的剖视图。
[0039]听筒P具备内筒部1和外筒部2。虚线T1表示内筒部1与外筒部2的边界。
[0040]内筒部1安装于导声管C(参照图1)。内筒部1将被导声管C引导的来自驱动单元的声波引导至听筒P的外部(使用者的外耳道)。关于内筒部1的具体结构,参见后述内容。
[0041]外筒部2在一端侧(图3的纸面上方)的端部与内筒部1连接。外筒部2覆盖内筒部1的外表面(后述的外表面1b)。在佩戴状态下,外筒部2与使用者的外耳道的内壁紧贴。关于外筒部2的具体结构,参见后述内容。
[0042]内筒部(1)的结构
[0043]内筒部1具备:内表面1a、外表面1b、嵌合部11、导声部12。虚线T2表示嵌合部11与导声部12的边界。内筒部1呈一端(图3的纸面上方端)和另一端(图3的纸面下方端)开口的大致圆筒形。
[0044]内表面1a在一端侧与后述的外筒部2的外表面2b连接。内表面1a是内筒部1的从一端到另一端的内周的面。外表面1b在一端侧与后述的外筒部2的内表面2a连接。外表面1b是内筒部1的从另一端到后述的边界部B的外周的面。
[0045]嵌合部11与导声管C(参照图1)的顶端部嵌合。嵌合部11配置在内筒部1的另一端侧。嵌合部11具备内表面11a。内表面11a与导声管C的外表面紧贴。
[0046]在佩戴状态下,导声部12将被导声管C引导的来自驱动单元的声波引导至使用者的外耳道。导声部12在内筒部1的一端侧与嵌合部11相邻配置。
[0047]导声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听筒,其特征在于,具有:内筒部,其安装于耳机的导声管,一端和另一端开口;以及外筒部,其与所述内筒部的一端侧的端部连接,以覆盖所述内筒部的外表面的方式向所述内筒部的另一端侧呈伞状延伸,所述内筒部具备:嵌合部,其供所述导声管的顶端部嵌合;以及导声部,其将来自所述导声管的声波引导至外耳道,所述导声部具备:固定直径部,其与所述嵌合部相邻配置,内径从所述另一端侧向所述一端侧固定不变;以及扩径部,其与所述固定直径部相邻配置,内径从所述另一端侧向所述一端侧连续扩大,在与所述内筒部的径向正交的轴向上,所述扩径部的所述另一端侧的端部配置在比所述外筒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内筒部的所述外表面的边界部离所述另一端侧更近的位置,在所述扩径部的径向上,所述扩径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内筒部的所述外表面之间的长度,在所述边界部处最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听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径部的内表面是直线状面,所述扩径部的所述内表面的垂线方向上的、所述扩径部的所述内表面与所述边界部之间的长度,比所述内筒部的径向上的、所述内筒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内筒部的所述外表面之间的长度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听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径部的内表面是弧状面,所述扩径部的所述内表面的法线方向上的、所述扩径部的所述内表面与所述边界部之间的长度,比所述内筒部的径向上的、所述内筒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内筒部的所述外表面之间的长度短。4.一种听筒,其特征在于,具有:内筒部,其安装于耳机的导声管,一端和另一端开口;以及外筒部,其与所述内筒部的一端侧的端部连接,以覆盖所述内筒部的外表面的方式向所述内筒部的另一端侧呈伞状延伸,所述听筒具备:顶面,其由所述内筒部的所述一端侧的开口端面构成;以及环状的槽部,其配置于所述顶面,所述槽部具备:第1侧面;第2侧面,其在所述内筒部的径向上配置在比所述第1侧面离外侧更近的位置;以及底部,其分别与所述第1侧面和所述第2侧面连接,在与所述内筒部的所述径向正交的轴向上,所述底部配置在比所述外筒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内筒部的所述外表面的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久保阳介
申请(专利权)人:铁三角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