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地线接续管自动压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94876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导地线接续管自动压接装置,液压压接钳放置在压接基座上,通过液压管连接液压压接钳与液压压接机,电控箱通过通讯线控制液压压接机与压接基座的运行。导线两端稳固夹持,保持导线的水平;液压系统的压力值以及保压时间,可以通过电子系统精确设定和控制;导线的移动,可以精确控制到0.1mm;导线压接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可以自动检测并实时展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确保了压接位置准确、压接压力和保压时间可靠,防止出现压接位置不到位、压力不足等缺陷,有效防止压接时压接管弯曲,减少人工及劳动强度,提高压接效率和质量,防止由于接续管压接不合格造成抽线等电网事故。由于接续管压接不合格造成抽线等电网事故。由于接续管压接不合格造成抽线等电网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地线接续管自动压接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导地线接续管自动压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输电线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导、地线的压接技术是整个施工质量的保障,液压压接在导地线压接方法(机械压接、爆破压接,液压压接)中的优势明显,是目前常用的压接方法。
[0003]导地线接续管压接施工是架线施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隐蔽工序,通过接续管多个点的压缩变形对铝股及钢芯产生握着力。液压压接机是输电线路工程架线施工和运行维修中进行导地线接续管压接的必要施工机具。导地线压接是输电线路导地线接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工艺好坏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运行。
[0004]传统导地线压接工艺,操作过程接续管两端导线各布置1~2人扶持、1人中间压接、1人操作液压机,两端扶持导线的人分别控制压接导线,使其与压模高度保持平齐并窜动接续管,人工操作压接钳上升实现接续管的压接,达到规定压力后操作换向手柄使压接钳下降完成一模压接,在压接一模后两边人员窜动接续管到下一待压位置,按照压接顺序就这样一模紧挨一模地直到整个接续管压接完毕。接续管压接后人工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三个对边距尺寸是否合格,记载纸上留存记录。
[0005]这样一个接续管压接完成一般需移动压接10~20次,历时20~30分钟左右。在此过程中,操作人员通过感官扶持接续管的两端导线,以保持接续管的压接直线度;但在多个压接位置和较长的压接时间内,人工扶持稍有不慎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对中和压接误差;一模模人工窜动,移动距离难以保证,压接重叠度大小不一;压接钳上升达到规定压力时需要维持3

5秒保压后再下降,但人工操作凭感觉,停留时间时长时短,保压时间难以准确保证;人工测量对边距,存在误差或失误,测量精度难以保证,这些压接重叠度大小不一、压力不足、保压时间不足、压接位置不对等易造成压接质量缺陷,甚至严重时造成断线,引发电网事故,影响输电线路安全。
[0006]因此,目前导地线压接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人工的技能经验,存在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压接工艺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压接管一旦出现弯曲(一般弯曲变形应小于压接管长度的2%,大截面导线弯曲度应保持在1%以内),严重时重新压接,不严重时需要校直,校直不能有裂纹或应力集中,否则需要隔断重接,大大降低了施工效率,增加了施工成本。压力不足或保压时间不足或压接位置不足影响到压接管的压接质量,存在线路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人工压接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地线接续管自动压接装置。
[0008]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9]本技术包括压接基座、液压压接机、液压压接钳及电控箱,其中压接基座包括压接底座、丝杠、丝杠螺母、导线支撑架、压钳固定座、电机及对边距测量系统,该丝杠转动安装于所述压接底座上,一端与固接在压接底座上的电机相连,所述丝杠螺母与丝杠螺纹连接,该丝杠螺母上连接有压钳固定座,所述压钳固定座上分别安装有液压压接钳及对边距测量系统;所述电机通过丝杠与丝杠螺母之间形成的螺旋副驱动压钳固定座沿丝杠的轴向往复移动,所述液压压接钳及对边距测量系统随压钳固定座联动;所述压接底座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固定导线的导线支撑架;所述液压压接机通过液压管与液压压接钳连接,该液压压接机上设有换向手柄,该换向手柄上安装有与所述电控箱相连的电动控制装置,所述电控箱控制电动控制装置驱动换向手柄换向;所述电机与电控箱连接。
[0010]其中:所述对边距测量系统包括安装柱、连接环A、连接环B及距离传感器,该安装柱的下端固接于所述压钳固定座上,所述安装柱的上端固接有连接环A,所述连接环B的一端与连接环A的一端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环A的另一端在闭合后相接触,所述连接环A与连接环B闭合后围成圆环形,该圆形的内表面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距离传感器,各所述距离传感器分别通过通讯线与电控箱连接。
[0011]所述连接环A内表面上的距离传感器与连接环B内表面上的距离传感器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相对应的两个所述距离传感器以所述圆环直径的方式设置。
[0012]所述丝杠的另一端安装有用于手动驱动丝杠旋转的摇把。
[0013]所述丝杠的两端均连接有带座轴承,该带座轴承固接在所述压接底座上。
[0014]所述丝杠的两侧对称设有相平行的光轴导轨,该光轴导轨固接在所述压接底座上;所述压钳固定座的两侧分别通过滑块与两侧所述光轴导轨滑动连接。
[0015]所述液压压接钳的液压管连接处设有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通过通讯线与所述电控箱连接。
[0016]本技术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0017]1.本技术有效减少压接时接续管弯曲程度和安全隐患,极大提高压接效率和压接质量,减少劳动强度。
[0018]2.本技术适应能力强,可有效避免压接位置不准、压接不到位,防止断线和抽线事故,提高输电线路安全性。
[0019]3.本技术可精确控制液压系统的压力值以及保压时间,可精确控制导线移动距离,可以精确控制到0.1mm;可在接续管压接后连续进行三个对边距进行测量;导线压接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可以自动检测并实时展示。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传统导地线接续管压接流程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压接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液压压接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液压压接钳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A为本技术对边距测量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6B为本技术对边距测量系统的结构主视图;
[0027]其中:1为压接基座,101为压接底座,102为光轴导轨,103为滑块,104为丝杠,105为丝杠螺母,106为带座轴承,107为导线支撑架,108为压钳固定座,109为电机,110为摇把,111为对边距测量系统,112为安装柱,113为连接环A,114为连接环B,115为距离传感器;
[0028]2为液压压接机,201为电动控制装置,202为换向手柄;
[0029]3为液压压接钳,301为液压管,302为压力传感器;
[0030]4为电控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
[0032]如图2~5所示,本技术包括压接基座1、液压压接机2、液压压接钳3及电控箱4,整个自动压接装置属于可拆分的组装体,液压压接钳3放置在压接基座1上,通过液压管连接液压压接钳3与液压压接机2,电控箱4通过通讯线控制液压压接机2与压接基座1的运行。
[0033]本实施例的压接基座1包括压接底座101、光轴导轨102、滑块103、丝杠104、丝杠螺母105、带座轴承106、导线支撑架107、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地线接续管自动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接基座(1)、液压压接机(2)、液压压接钳(3)及电控箱(4),其中压接基座(1)包括压接底座(101)、丝杠(104)、丝杠螺母(105)、导线支撑架(107)、压钳固定座(108)、电机(109)及对边距测量系统(111),该丝杠(104)转动安装于所述压接底座(101)上,一端与固接在压接底座(101)上的电机(109)相连,所述丝杠螺母(105)与丝杠(104)螺纹连接,该丝杠螺母(105)上连接有压钳固定座(108),所述压钳固定座(108)上分别安装有液压压接钳(3)及对边距测量系统(111);所述电机(109)通过丝杠(104)与丝杠螺母(105)之间形成的螺旋副驱动压钳固定座(108)沿丝杠(104)的轴向往复移动,所述液压压接钳(3)及对边距测量系统(111)随压钳固定座(108)联动;所述压接底座(10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固定导线的导线支撑架(107);所述液压压接机(2)通过液压管(301)与液压压接钳(3)连接,该液压压接机(2)上设有换向手柄(202),该换向手柄(202)上安装有与所述电控箱(4)相连的电动控制装置(201),所述电控箱(4)控制电动控制装置(201)驱动换向手柄(202)换向;所述电机(109)与电控箱(4)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地线接续管自动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边距测量系统(111)包括安装柱(112)、连接环A(113)、连接环B(114)及距离传感器(115),该安装柱(112)的下端固接于所述压钳固定座(108)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震刘艳梅张海廷吴建民常浩李振东李权许乃文张宇张宏志许志勇刘金慧刘刚邓国华徐志鑫李春斌宋常军蒲蕾蕾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