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自动排线功能的自动化盘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94841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盘线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自动排线功能的自动化盘线装置,包括有机架、第一驱动组件、盘线板、两个固定柱、第二驱动组件、第一引导板、传线组件和第二引导板,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位于所述机架下方,所述盘线板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柱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端两侧,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安装在两个所述固定柱之间,所述第一引导板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上,所述传线组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引导板位于所述传线组件上方,所述第二引导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引导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传线组件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电缆的自动盘线,提高了盘线效率。提高了盘线效率。提高了盘线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自动排线功能的自动化盘线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盘线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自动排线功能的自动化盘线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缆加工领域中产品交付,通常使用绕线成圈机或使用电缆盘从里到外逐层绕线、包装后交付客户使用,用户在放线时需用放线架把电缆逐层拉出,以确保电缆顺直不打扭,若无放线架直接把电缆抽出,由于放线方向和原绕线方向不一致,成圈时绕线方向为纵向,放线时放线方向为横向,导致电缆产生扭力,放线不直、弯曲打扭,尤其是施工升降机电缆,用户把整卷电缆置于电梯笼顶上,两头接线给施工升降机供电,随着建筑楼层加高,电梯的标准节越架越高,电缆越放越长,由于电缆是直接拉出,悬挂于空中不能退扭,电缆弯曲成螺旋状,内存扭力,长期使用,容易出现断芯导致电缆报废,影响电缆使用寿命。
[0003]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电缆生产企业针对施工升降机等特种设备专用电缆,往往采取从底往上逐层盘线成圈方法,用户在使用时电缆放线方向和原盘线方向一致,均为横向,放出来的电缆顺直不打扭。目前,由于盘线成圈方法基本采用人工盘线成圈,把电缆盘于板上,从送线、绕线、排线、层叠、成圈到捆绑包装,工人劳动强度大,手工盘线速度慢,生产效率低,并且人工盘线成圈后,常见层与层之间不规整,排线乱,空隙多,松散,成圈不圆,大小不一,外观不规范。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动排线功能的自动化盘线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盘线存在的效率低下等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自动排线功能的自动化盘线装置,包括有机架、第一驱动组件、盘线板、两个固定柱、第二驱动组件、第一引导板、传线组件和第二引导板,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位于所述机架下方,所述盘线板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盘线板位于所述机架中部,两个所述固定柱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端两侧,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安装在两个所述固定柱之间,所述第一引导板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上,所述传线组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引导板位于所述传线组件上方,所述第二引导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引导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传线组件下方。
[0006]可选的,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有第一驱动件和连接螺柱,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螺柱相匹配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驱动件位于所述机架下方,所述连接螺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连接螺柱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与所述盘线板固定连接。
[0007]可选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有两个第二驱动连接块、第二驱动连接轴和第二驱动气缸,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连接块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固定柱上,所述第二驱动连
接轴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连接块之间,所述第二驱动气缸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连接轴上,所述第一引导板和所述第二引导板均与所述第二驱动气缸的侧壁面固定连接,所述传线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气缸的下表面。
[0008]可选的,所述第一引导板上设置有与电缆相匹配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引导板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电缆相匹配的第三通孔。
[0009]可选的,所述传线组件包括有电机和转盘,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上,所述转盘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转盘位于所述第一引导板下方,所述转盘上设置有与电缆相匹配的凹槽。
[0010]可选的,所述机架底部左侧设置有多个轴承,所述机架底部右侧设置有多个滚筒。
[00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自动排线功能的自动化盘线装置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在使用时,第一驱动组件带动盘线板往上移动到第二引导板下方,将电缆的一端穿过第一引导板后缠绕在传线组件上,然后电缆的一端穿过第二引导板位于盘线板上方,第二驱动组件带动第一引导板、传线组件和第二引导板移动,电缆则随着移动,使得电缆的一端与盘线板中心位置抵接,然后传线组件带动电缆移动,使得电缆不断经过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后移动到盘线板上,与此同时,第一驱动组件带动盘线板转动,使得传输到盘线板上的电缆盘绕成圈,当电缆盘绕一圈后,第二驱动组件带动第一引导板、传线组件和第二引导板往盘线板外侧移动一定的距离,使得电缆可以继续在盘线板上盘绕成圈,如此不断重复,使得盘线板底部盘绕满电缆,形成第一层电缆,实现了电缆的自动排线,避免了盘绕空间的浪费,提高了电缆存储密度,然后第一驱动组件带动盘线板往下移动一定的距离,第二驱动组件带动第一引导板、第二引导板和传线组件移动重新移动到盘线板的中心位置上方,电缆则随着移动,使得电缆的与第一层电缆的内圈抵接,然后按照第一圈电缆的盘绕方式,得到第二圈盘绕电缆,以此类推,最后在盘线板上得到多层盘绕好的电缆,从而实现了电缆的自动盘线,提高了盘线效率。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自动排线功能的自动化盘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自动排线功能的自动化盘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16]机架1、第一驱动组件2、盘线板3、两个固定柱4、第二驱动组件5、第一引导板6、传线组件7、第二引导板8、轴承14、滚筒15、第一驱动件21、连接螺柱22、第二驱动连接块51、第二驱动连接轴52、第二驱动气缸53、电机71、转盘72、凹槽73、第三通孔81。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自动排线功能的自动化盘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机架、第一驱动组件、盘线板、两个固定柱、第二驱动组件、第一引导板、传线组件和第二引导板,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位于所述机架下方,所述盘线板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盘线板位于所述机架中部,两个所述固定柱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端两侧,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安装在两个所述固定柱之间,所述第一引导板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上,所述传线组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引导板位于所述传线组件上方,所述第二引导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引导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传线组件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自动排线功能的自动化盘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有第一驱动件和连接螺柱,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螺柱相匹配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驱动件位于所述机架下方,所述连接螺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连接螺柱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与所述盘线板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自动排线功能的自动化盘线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令南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浦光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