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硬结合板及其热压合模具和制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软硬结合板压合成型的
,特别是一种软硬结合板及其热压合模具和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向轻薄化、一体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其对软硬结合板的制作工艺要求越来越高。软硬结合板应用于消费性电子产品、工业、医疗电子产品、军事设备,软硬结合板受到这些行业备受青睐。现有的软硬结合板的结构如图1所示,它包括由上往下顺次复合于一体的印制板1、PP固化片2和FPC板3,PP固化片2将FPC板3与印制板1固连于一体。这种软硬结合板采用热压合模具压合成型,其中,热压合模具包括液压油缸,液压油缸的活塞杆的作用端上固设有热压头,热压头的正下方设置有热压平台,工作时,工人先将FPC板3、PP固化片2和印制板1由下往上堆叠在热压平台的台面上,同时确保FPC板3、PP固化片2和印制板1外边缘相互平齐,以实现三层材料的定位,然后工人控制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向下运动,活塞杆带动热压头向下运动,热压头压在印制板1的顶表面上后,热压头将其上的热量传递给印制板1,印制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由上往下顺次固设于一体的印制板(1)、PP固化片(2)和FPC板(3),所述印制板(1)的顶表面上开设有定位方孔(4),印制板(1)的左右端面上均开设有定位孔(5),印制板(1)的底表面上且位于其左右端上均开设有盲孔(6),所述FPC板(3)的顶表面上固设有两个分别与盲孔(6)相对应的胀套(7),胀套(7)上沿其轴向开设有开口(8),胀套(7)的直径小于盲孔(6)的直径,两个胀套(7)分别嵌入于两个盲孔(6)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制板(1)、PP固化片(2)和FPC板(3)的外边缘均平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两个胀套(7)左右对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软硬结合板的热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该热压合模具包括工作台(9)、固设于工作台(9)台面上的龙门架(10),所述龙门架(10)的横梁上固设有液压油缸(11),液压油缸(11)的活塞杆向下贯穿横梁设置,且延伸端上固设有支架(12),支架(12)的底部顺次固设有上隔热板(13)、上隔热座(14)和下隔热板(15),所述上隔热座(14)内固设有多个呈矩形阵列分布的第一加热棒(16),第一加热棒(16)的电源接头向上延伸于上隔热板(13)的上方,第一加热棒(16)的另一端延伸于下隔热板(15)内,且延伸端面与下隔热板(15)的底表面平齐,所述下隔热板(15)的外轮廓与印制板(1)的外轮廓一致,下隔热板(15)的底表面上固设有定位方柱(17),定位方柱(17)与定位方孔(4)相配合,所述上隔热板(13)的顶表面上且位于其左右端均固设有气缸(18),气缸(18)活塞杆的作用端上固设有推板(19),推板(19)的一端向下贯穿上隔热板(13)设置,且延伸端的端面上固设有定位销(20),两个定位销(20)分别与两个定位孔(5)相对应;所述工作台(9)的顶表面上固设有位于下隔热板(15)正下方的下隔热座(23),下隔热座(23)的顶表面上开设有定位槽(21),定位槽(21)的外轮廓与FPC板(3)的外轮廓一致,下隔热座(23)内固设有多个呈矩形阵列分布的第二加热棒(22),第二加热棒(22)的顶表面与定位槽(21)的槽底平齐,第二加热棒(22)的电源接头延伸于下隔热座(23)的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所述软硬结合板的热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热板(13)的左右端均开设有通槽(24),两个通槽(24)分别与两个推板(19)相对应,所述推板(19)向下贯穿通槽(24)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软硬结合板的热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9)与下隔热座(23)之间固设有多个垫块(25)。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软硬结合板的热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9)与龙门架(10)的横梁之间固设有两根导向柱(26),两根导向柱(26)分别设置于下隔热座(23)的左右侧,所述上隔热板(13)的左右端上开设有两个导向孔,上隔热板(13)的两个导向孔分别滑动安装于两个导向柱(26)上。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热压合模具制作软硬结合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S1、工人取用一个FPC板(3),确保FPC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清华,邓岚,胡志强,牟玉贵,杨海军,陈坤,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