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华文专利>正文

一种多功能一体化艾灸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2587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8: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一体化艾灸仪,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顶端水平设置有平板,所述平板上表面设置有艾灸头;所述平板表面设置有箱体,所述箱体内垂直设置有主轴,所述主轴底部设置在所述平板内,所述主轴顶端与设置在箱体顶部第二电机连接,所述主轴外壁水平设置有凸轮,所述箱体左侧壁横向贯穿设置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左端垂直设置有固定板,所述活动杆的右端与所述凸轮相抵,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巧妙,艾灸仪包括电机、凸轮、活动杆、伞齿轮、升降杆以及固定筒等结构,使用时,将艾柱放入艾灸头内,可实现多种疗法,保障艾疗效果。保障艾疗效果。保障艾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一体化艾灸仪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理疗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一体化艾灸仪。

技术介绍

[0002]艾灸疗法属于中国传统中医外治疗法,是点燃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用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刺激体表穴位,激发人体经络内经气运行,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艾灸的需求也更加的多了,灸疗法包括有雀啄灸、旋转灸、隔物灸等但是局限于需要专人操作,导致效率较低;
[0003]目前市场上针对艾灸的仪器设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随身灸,这种随身灸的优点是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随时使用,不受环境限制,且制造成本较低,但是其同样要求医生一对一治疗,其可以作用于病人身上大部分穴位,但消耗人力;二是将燃烧的艾条放置于容器内,带电控及过滤结构的电控过滤艾灸仪,能用于实现旋转灸、隔物灸等一些传统简单疗法,而对于其它疗法尤其是雀啄灸难以实现,对艾柱火点与人体穴位的距离、艾柱的来回移动距离及移动速度、艾柱对穴位施灸时的停留时间等关键要素难以做到精准把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一体化艾灸仪,其功能多样,可实现多种艾灸疗法。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多功能一体化艾灸仪,包括:
[0006]底座,所述底座上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顶端水平设置有平板,所述平板上表面设置有艾灸头;
[0007]所述平板表面设置有箱体,所述箱体内垂直设置有主轴,所述主轴底部设置在所述平板内,所述主轴顶端与设置在箱体顶部第二电机连接,所述主轴外壁水平设置有凸轮,所述箱体左侧壁横向贯穿设置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左端垂直设置有固定板,所述活动杆的右端与所述凸轮相抵,所述活动杆的下方横向活动设置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左端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导向杆的右端设置有挡板,所述导向杆中部设置有卡扣机构,所述固定板右侧壁与所述箱体左侧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所述固定板左侧壁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沿边设置有齿圈,所述安装板外壁设置有所述艾灸头,所述导向杆下方横向设置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通过支板转动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驱动轴的左端设置有齿条,所述齿条与所述齿圈相配,所述驱动轴右端设置有第二伞齿轮,所述第二伞齿轮与所述第一伞齿轮相互啮合。
[0008]进一步的,所述卡扣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向杆外壁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上下两端分别铰接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内表面均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弧形板的外表面横向设置有卡条,所述箱体侧壁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壁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卡条相匹配。
[0009]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板之间对应所述导向杆外壁设置有方型槽,所述方型槽内部设置有柱体,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所述柱体外壁。、
[0010]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左侧壁设置有环形槽,所述安装板右侧壁设置有T 型块,所述T型块转动设置在所述环形槽内。
[00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设计巧妙,艾灸仪包括电机、凸轮、活动杆、伞齿轮、升降杆以及固定筒等结构,使用时,将艾柱放入艾灸头内,可实现多种疗法,保障艾疗效果;
[0012]1、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带动主轴转动,主轴带动凸轮和第一伞齿轮转动,凸轮带动活动杆左右移动,实现固定板左右往复移动,最终带动艾灸头左右移动,从而实现雀啄灸疗法,通过控制电机,能够控制艾灸头的来回移动距离、移动速度,以及艾柱对穴位施灸时的停留时间实现精准控制;
[0013]2、第一伞齿轮通过与第二伞齿轮相互啮合,带动驱动轴转动,当艾灸头需要旋转时,向外抽动固定板,导向杆上的卡扣机构与通孔卡接,此时,齿圈与齿轮相互啮合,最终带动艾灸头转动,实现旋转灸功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导向杆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固定板左视图;
[0019]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固定板的断面图;
[0020]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升降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标号:10、底座;20、升降机构;21、升降杆;22、固定筒;221、限位槽;222、支腿;23、第一弹簧;24、升降筒;241、滑块;242、V型槽; 243、凹槽;25、转动杆;251、支撑板;252、限位板;26、链条;27、主动轮;28、第一电机;29、从动轮;30、平板;31、箱体;311、通孔;312、卡槽;32、第二电机;33、凸轮;34、挡板;35、主轴;36、第一伞齿轮;40、活动杆;41、导向杆;411、固定环;412、方型槽;413、柱体;42、第二弹簧;43、弧形板;431、卡条;44、第三弹簧;45、固定板;451、环形槽;46、齿圈;47、安装板;471、T型块;50、支板;51、齿轮;52、驱动轴;60、艾灸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2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成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达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5]实施例1
[0026]如图1

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一体化艾灸仪,包括:
[0027]底座10,所述底座10上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升降机构20,所述升降机构 20顶端水平设置有平板30,所述平板30上表面设置有艾灸头60;
[0028]所述平板30表面设置有箱体31,所述箱体31内垂直设置有主轴35,所述主轴35底部设置在所述平板30内,所述主轴35顶端与设置在箱体31顶部第二电机32连接,所述主轴35外壁水平设置有凸轮33,所述箱体31左侧壁横向贯穿设置有活动杆40,所述活动杆40的左端垂直设置有固定板45,所述活动杆 40的右端与所述凸轮33相抵,所述活动杆40的下方横向活动设置有导向杆41,所述导向杆41的左端与所述固定板45连接,所述导向杆41的右端设置有挡板 34,所述导向杆41中部设置有卡扣机构,所述固定板45右侧壁与所述箱体31 左侧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44,所述固定板45左侧壁设置有安装板47,所述安装板47沿边设置有齿圈46,所述安装板47外壁设置有所述艾灸头60,所述导向杆41下方横向设置有驱动轴52,所述驱动轴52通过支板50转动设置在所述箱体31上,所述驱动轴52的左端设置有齿条,所述齿条与所述齿圈46相配,所述驱动轴52右端设置有第二伞齿轮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一体化艾灸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0),所述底座(10)上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升降机构(20),所述升降机构(20)顶端水平设置有平板(30),所述平板(30)上表面设置有艾灸头(60);所述平板(30)表面设置有箱体(31),所述箱体(31)内垂直设置有主轴(35),所述主轴(35)底部设置在所述平板(30)内,所述主轴(35)顶端与设置在箱体(31)顶部第二电机(32)连接,所述主轴(35)外壁水平设置有凸轮(33),所述箱体(31)左侧壁横向贯穿设置有活动杆(40),所述活动杆(40)的左端垂直设置有固定板(45),所述活动杆(40)的右端与所述凸轮(33)相抵,所述活动杆(40)的下方横向活动设置有导向杆(41),所述导向杆(41)的左端与所述固定板(45)连接,所述导向杆(41)的右端设置有挡板(34),所述导向杆(41)中部设置有卡扣机构,所述固定板(45)右侧壁与所述箱体(31)左侧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44),所述固定板(45)左侧壁设置有安装板(47),所述安装板(47)沿边设置有齿圈(46),所述安装板(47)外壁设置有所述艾灸头(60),所述导向杆(41)下方横向设置有驱动轴(52),所述驱动轴(52)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华文
申请(专利权)人:李华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