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间接空冷机组尖峰负荷降低背压运行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91915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间接空冷机组尖峰负荷降低背压运行的装置,包括凝汽器、间接空冷塔与尖峰冷却装置,所述尖峰冷却系统包括蓄热罐,储热进水泵、储热出水泵,散热进水泵和散热出水泵,所述储热进水泵的进水端和散热出水泵的出水端分别连接至凝汽器冷凝水出水管的支路上,储热进水泵出水端和散热进水泵的进水端连接至蓄热罐的进水口,所述蓄热罐的出水口的管道分为两路分别连接散热进水泵出水端和储热出水泵的进水端,散热进水泵的进水端和储热出水泵出水端分别连接至凝汽器冷凝水进口的管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降低背压运行的装置,可以在环境温度较高,机组带负荷能力受限时,提高机组的带负荷能力。提高机组的带负荷能力。提高机组的带负荷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间接空冷机组尖峰负荷降低背压运行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间接空冷机组
,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适用于间接空冷机组尖峰负荷降低背压运行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火力发电厂汽轮机排汽的冷却方式有湿式冷却方式(简称湿冷系统)和空气冷却方式(简称空冷系统)两种,在北方缺水地区,主要采用的是空气冷却方式,空冷系统一般是用空气直接冷却汽轮机排汽或用空气冷却循环水再间接冷却汽轮机排汽构成了密闭的系统,所以在理论上它没有湿式循环冷却水的水耗损失,从而使电厂的全厂总耗水量降低80%左右。早期空冷机组主要采用的是直接空冷系统,近些年来间接空冷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间接空冷系统又分为带表面式凝汽器(哈蒙式)和带混合式凝汽器(海勒式)的两种系统。混合式间接空冷系统工艺流程是汽轮机排汽至混合式凝汽器内与在凝汽器喷嘴中形成水膜的循环水直接接触冷却,混合的冷凝水一小部分作为凝结水进入系统,其余冷凝水经循环水泵升压至空冷塔冷却后循环使用。表凝式间接空冷系统与常规湿冷系统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空冷塔代替湿冷塔,工艺流程为汽轮机排汽至表面式凝汽器内,经与循环水换热后,由凝结水泵升压回至热力系统,换热后的循环水经循环水泵升压至空冷塔冷却后循环使用。
[0003]现阶段,混合式间接空冷系统和表面式间接空冷系统,都采用自然通风空冷塔,空冷塔进风口布置铝管铝翅片散热器,散热器冷却三角垂直布置在塔底进口处,散热器分为若干个冷却扇区,每个冷却扇区设独立的进、出水管和排水管,每个冷却扇区又由若干组冷却三角组成,每个冷却三角都设置了百叶窗及执行机构,冷却三角的冷却风流量由百叶窗来控制,冬季环境温度低时,通过调整百叶窗开度来起到防冻效果。间接空冷机组设计空冷散热器根据GB 50660

2011 《大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规定,设计空冷散热器面积选取设计气温是根据典型年的小时干球温度统计,宜按 5℃以上年加权平均法确定设计气温,近年来设计间接空冷机组设计背压一般为10

12kPa,夏季背压约26

30kPa。然而实际运行过程中,受电网公司调度的要求,间接空冷发电机组夏季环境温度高时,需要高出力运行,一般需大于90%负荷,甚至是满负荷运行。7、8月份时气化变化会影响可再生能源装机出力,进而夏季环境温度33℃以上时,燃煤发电机组需要满出力或90%以上负荷出力运行,该要求下,大多数间接空冷发电机组,会出现高背压(>30kPa)、甚至出现限负荷运行,进而造成电网公司考核,且高背压下煤耗很高,运行效率差。
[0004]目前,间接空冷机组采取的夏季尖峰负荷时,降低背压的手段有:尖峰喷雾冷却、外置尖峰冷却系统(蒸发冷却器、表面式冷却器);尖峰喷雾主要以高压除盐水通过喷嘴雾化后,喷至散热器进口空气中,达到降低空气温度的目的,但该方法受环境条件所限,容易造成空冷散热器表面积垢,外置式尖峰冷却系统需要额外增加换热器、冷却装置(蒸发式冷却器、表面式冷却器),该系统投资大、需要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同时系统相对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间接空冷机组尖峰负荷降低背压运行的装置,解决现有间接空冷发电机组,在环境温度较高运行时,机组背压高、煤耗高,经济性差,严重时还会造成机组限出力运行。
[0006]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间接空冷机组尖峰负荷降低背压运行的装置,包括凝汽器、间接空冷塔与尖峰冷却装置,所述凝汽器的冷凝水出水管连接所述间接空冷塔的进水口,所述间接空冷塔的出水管连接凝汽器的冷凝水进水口,所述尖峰冷却装置包括蓄热罐,储热进水泵、储热出水泵,散热进水泵和散热出水泵,所述储热进水泵的进水端和散热出水泵的出水端分别连接至凝汽器冷凝水出水管的支路上,储热进水泵出水端和散热进水泵的进水端连接至蓄热罐的进水口,所述蓄热罐的出水口的管道分为两路分别连接散热进水泵出水端和储热出水泵的进水端,散热进水泵的进水端和储热出水泵出水端分别连接至凝汽器冷凝水进口的管道上。
[0007]优选的,所述储热进水泵、储热出水泵,散热进水泵和散热出水泵的进水端和出水端两端均设置有控制阀门,用以控制储热进水泵、储热出水泵,散热进水泵和散热出水泵的关闭和流量,根据使用情况来调整。
[0008]优选的,所述凝汽器的冷凝水出水管上设置有循环水泵,调节冷凝水的循环速度。
[0009]优选的,所述间接空冷塔进水分流至蓄热罐,分流量为循环水泵出水流量的10%,可以起到明显的冷却效果。
[0010]本技术的适用于间接空冷机组尖峰负荷降低背压运行的装置,所述蓄热罐用于存储热水;
[0011]正常状态下,间接空冷机组汽轮机排汽进入凝汽器,通过循环水冷却汽轮机乏汽,循环水通过凝汽器出水管进入循环水泵,循环水泵将循环水引入间接空冷塔进行散热,散热后的循环水经间接空冷塔出水管回至凝汽器中进行吸热,冷却汽轮机乏汽,进而循环。
[0012]当环境温度高于30℃时,空冷机组尖峰负荷,打开储热进水泵的管道阀门,循环水分流至蓄热罐进水口,向蓄热罐进行充热,同时蓄热罐中储水的出水口通过储热出水泵引出至冷却塔出水管,形成闭式循环,直至蓄热罐储热至额定储热能力,以分担间接空冷塔的热量,达到降低间接空冷塔出水温度的效果,进而降低机组背压,待蓄热罐储热至额定储热能力,尖峰冷却系统退出运行,间接空冷机组维持原有方式运行,待晚上环境温度降低至20℃时,将蓄热罐中的热水通过放热出水泵进入间接空冷塔散热,冷却塔出水管一路通过放热进水泵补充至蓄热罐,形成闭式循环,直至将蓄热罐中所有高温水置换至间接空冷塔后,关闭放热出水泵与放热进水泵及两端的控制阀,使蓄热罐储水水温恢复至低温,以备下一次环境温度大于30℃时,充当尖峰冷却系统运行。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001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间接空冷机组尖峰负荷降低背压运行的装置,通过10000m3蓄热罐充当尖峰冷却系统,以350MW机组为例,环境温度30℃时,可以在同等负荷下,凝汽器进水温度由51℃降低至48.5℃,凝汽器背压降低3kPa,增加机组带负荷能力8%,机组供电煤耗降低约5g/kW.h,每天冷却系统可以运行2.5小时,可节约燃料成本约2800元/天,同时当环境温度较高,机组带负荷能力受限时,可以提高机组的带负荷能力。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间接空冷机组尖峰负荷降低背压运行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

凝汽器、2

间接空冷塔、3

蓄热罐、4

循环水泵、5

储热进水泵、6

储热出水泵、7

散热进水泵、8

散热出水泵、9

控制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间接空冷机组尖峰负荷降低背压运行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凝汽器、间接空冷塔与尖峰冷却装置,所述凝汽器的冷凝水出水管连接所述间接空冷塔的进水口,所述间接空冷塔的出水管连接凝汽器的冷凝水进水口,所述尖峰冷却装置包括蓄热罐,储热进水泵、储热出水泵,散热进水泵和散热出水泵,所述储热进水泵的进水端和散热出水泵的出水端分别连接至凝汽器冷凝水出水管的支路上,储热进水泵出水端和散热进水泵的进水端连接至蓄热罐的进水口,所述蓄热罐的出水口的管道分为两路分别连接散热进水泵出水端和储热出水泵的进水端,散热进水泵的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云鹏王卫良杜旭杨双亮张攀张新海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启远思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