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园林城市道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1350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3:38
本申请涉及一种生态园林城市道路结构,其包括铺设在绿植土内的素土夯实层,所述绿植土内设置有储水罐,所述储水罐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连接有灌溉管,所述灌溉管远离所述水泵的一端穿过所述储水罐并延伸出所述绿植土的顶面,且端部连通有地埋喷头;所述素土夯实层上方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碎石层、蓄水层,透水素色层以及透水面层,所述素土夯实层的顶面高于所述储水罐的顶面,所述素土夯实层的顶面开设有排水盲沟,所述排水盲沟的底面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远离所述排水盲沟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水罐。本申请具有减少洪涝灾害的效果。本申请具有减少洪涝灾害的效果。本申请具有减少洪涝灾害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园林城市道路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公路工程建设
,尤其是涉及一种生态园林城市道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海绵城市突破了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依托建筑、绿地、广场、道路、水系等多种基础设施,充分考虑到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安全和城市水安全,综合利用渗透、滞留、蓄存、净化、回用、外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使其在不发生洪涝灾害的同时又能合理地资源化利用雨水和维持良好的水文生态环境,从而起到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的作用。
[0003]目前公开号为CN211227933U的中国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结构,包括道路本体以及设于所述道路本体两侧的侧沟,所述道路本体由上至下包括路面层,吸水层和路体层,所述吸水层侧面的部分区域以及所述路体层与所述吸水层之间的全部区域设有防水层,所述侧沟与所述吸水层通过吸水层侧面未设防水层的区域相连通。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雨水囤积在吸水层中,由于吸水层吸水能力有限,若雨量过大,雨水容易漫出路面层,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影响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减少洪涝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本申请提供一种生态园林城市道路结构。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生态园林城市道路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生态园林城市道路结构,包括铺设在绿植土内的素土夯实层,所述绿植土内设置有储水罐,所述储水罐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连接有灌溉管,所述灌溉管远离所述水泵的一端穿过所述储水罐并延伸出所述绿植土的顶面,且端部连通有地埋喷头;所述素土夯实层上方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碎石层、蓄水层,透水素色层以及透水面层,所述素土夯实层的顶面高于所述储水罐的顶面,所述素土夯实层的顶面开设有排水盲沟,所述排水盲沟的底面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远离所述排水盲沟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水罐。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天时,雨水经透水面层过滤后,再经透水素色层再次过滤后流向蓄水层,蓄水层的雨水再流向碎石层,碎石层的雨水流向素土夯实层的排水盲沟中,排水盲沟中的雨水再经排水管流向储水罐内,可以实现雨水的收集,较直接储存在各层中,通过加设储水罐,提高了道路结构的储水能力,使得渗透进道路结构中的雨水不易漫出透水面层,从而可以减少洪涝灾害,进而可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当干旱天气时,通过储水罐中水泵将储水罐中储存的雨水抽进灌溉管中,再经地埋喷头喷向绿植土上的植被上,从而可以实现雨水的利用,进而可以节约水资源。
[0009]可选的,所述蓄水层位于碎石层和透水素色层之间,所述蓄水层内竖直设置有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沿碎石层长度方向分布,所述支撑柱顶端端面抵接于透水素色层的
底面,所述支撑柱底端端面抵接于碎石层的顶面。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碎石层和透水素色层之间设置支撑柱,使得碎石层和透水素色层之间形成空腔,便于透水面层的雨水向下渗透,雨水汇集在蓄水层,使得雨水更易于从碎石层流向排水盲管内,从而可以提高雨水收集的效率。
[0011]可选的,所述支撑柱顶端开设有贯穿所述支撑柱的排水孔。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流向支撑柱的顶端时,由于支撑柱顶端开设有贯穿支撑柱的排水孔,雨水经排水孔流向碎石层,有利于加快透水素色层的排水能力。
[0013]可选的,所述支撑柱底端端面固接有支撑底板,所述支撑底板的底面开设有与所述排水孔连通的泄水孔,所述支撑底板的尺寸大于所述支撑柱的尺寸,所述支撑底板远离所述支撑柱一侧的侧面抵接于碎石层的顶面。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支撑柱底端的端面固接有支撑底板,支撑底板与碎石层的接触面积更大,有利于增加支撑柱的稳定性。
[0015]可选的,所述支撑柱顶端端面固接有支撑顶板,所述支撑顶板顶面开设有与所述排水孔连通的集水槽,所述支撑顶板的尺寸大于所述支撑柱的尺寸,所述支撑顶板远离所述支撑柱一侧的侧面抵接于所述透水素色层的底面。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支撑柱顶端固接有支撑顶板,支撑顶板与透水素色层相抵触,增加了支撑柱与透水素色层的支撑面积,有利于提高支撑柱对透水素色层支撑的稳定性。
[0017]可选的,所述集水槽的顶面的槽口面积大于所述集水槽底面的槽口面积。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集水槽的顶面的槽口面积大于集水槽底面的槽口面积,使得雨水更容易流向集水槽内,有利于提高雨水的收集效率。
[0019]可选的,所述支撑顶板的周面固接有多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顶面抵接于所述透水素色层的底面。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支撑顶板的周面固接有多个支撑板,支撑板的顶面抵接于透水素色层,使得支撑柱与透水素色层的支撑面积进一步增加,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支撑柱对透水素色层支撑的稳定性。
[0021]可选的,所述支撑顶板顶面的一周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位于所述支撑柱周面的外侧。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支撑顶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使得流向支撑顶板的雨水能够从通孔流出,有利于雨水流向蓄水层,从而可以提高透水面层的雨水下渗速率。
[00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当雨天时,雨水经透水面层过滤后,再经透水素色层再次过滤后流向蓄水层,蓄水层的雨水再流向碎石层,碎石层的雨水流向素土夯实层的排水盲沟中,排水盲沟中的雨水再经排水管流向储水罐内,可以实现雨水的收集,较直接储存在各层中,通过加设储水罐,提高了道路结构的储水能力,使得渗透进道路结构中的雨水不易漫出透水面层,从而可以减少洪涝灾害,进而可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当干旱天气时,通过储水罐中水泵将储水罐中储存的雨水抽进灌溉管中,再经地埋喷头喷向绿植土上的植被上,从而可以实现雨水的利用,进而可以节约水资源;
[0025]由于在碎石层和透水素色层之间设置支撑柱,使得碎石层和透水素色层之间形成
空腔,便于透水面层的雨水向下渗透,雨水汇集在蓄水层,使得雨水更易于从碎石层流向排水盲管内,从而可以提高雨水收集的效率;
[0026]由于支撑柱顶端固接有支撑顶板,支撑顶板与透水素色层相抵触,增加了支撑柱与透水素色层的支撑面积,有利于提高支撑柱对透水素色层支撑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道路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1、素土夯实层;11、排水盲沟;12、排水管;2、绿植土;3、储水罐;31、水泵;32、灌溉管;33、地埋喷头;4、碎石层;5、蓄水层;51、支撑柱;511、排水孔;52、支撑底板;521、泄水孔;53、支撑顶板;531、集水槽;532、通孔;54、支撑板;6、透水素色层;7、透水面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0]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园林城市道路结构,包括铺设在绿植土(2)内的素土夯实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绿植土(2)内设置有储水罐(3),所述储水罐(3)内设置有水泵(31),所述水泵(31)连接有灌溉管(32),所述灌溉管(32)远离所述水泵(31)的一端穿过所述储水罐(3)并延伸出所述绿植土(2)的顶面,且端部连通有地埋喷头(33);所述素土夯实层(1)上方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碎石层(4)、蓄水层(5),透水素色层(6)以及透水面层(7),所述素土夯实层(1)的顶面高于所述储水罐(3)的顶面,所述素土夯实层(1)的顶面开设有排水盲沟(11),所述排水盲沟(11)的底面连通有排水管(12),所述排水管(12)远离所述排水盲沟(11)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水罐(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园林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层(5)位于碎石层(4)和透水素色层(6)之间,所述蓄水层(5)内竖直设置有多个支撑柱(51),所述支撑柱(51)沿碎石层(4)长度方向分布,所述支撑柱(51)顶端端面抵接于透水素色层(6)的底面,所述支撑柱(51)底端端面抵接于碎石层(4)的顶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园林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51)顶端开设有贯穿所述支撑柱(51)的排水孔(5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忠良葛鹏戚红
申请(专利权)人:淮南市中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