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的沉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91164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3:34
本申请涉及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的沉淀装置,包括人行道本体,人行道本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透水混凝土铺装层、透水混凝土层和级配碎石层,人行道本体内开设有排水空腔,排水空腔的侧壁包括出水面、阻水面和两个侧面,排水空腔的底壁和级配碎石层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一防渗件,第一防渗件用于阻挡渗透水以将雨水导流至排水空腔内,排水空腔内设置有用于对雨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的过滤机构,排水空腔的底壁上设置有用于将过滤后的雨水排出至人行道本体外的渗管,本申请具有防止雨水对透水混凝土铺装层、透水混凝土层和级配碎石层造成结构上的破坏的优点。成结构上的破坏的优点。成结构上的破坏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的沉淀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道路建设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的沉淀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人行道指的是道路中用路缘石或护栏及其它类似设施加以分隔的专供行人通行的部分。在城市里人行道是非常普遍的,一般街道旁均有人行道。有些地方的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隔着草地或者树木。
[0003]申请公布号为CN110258246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人行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一种人行道路结构,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土壤层、级配碎石层、混凝土层以及面砖层,所述面砖层由透水砖拼接形成,所述混凝土层包括与级配碎石层相连的支撑层以及与面砖层相连的透水层,所述透水层使用透水性混凝土。将混凝土层设置成支撑层和透水层结构组合的形式。支撑层采用普通混凝土,有着较好的支撑强度。而透水层有着较强的透水能力,因此雨水通过透水砖之后会快速流入透水层内,之后再通过透水层向车行道方向和支撑层方向排出,因此不易在混凝土层表面形成积水。也就不会在踩踏时导致积水溅起。
[0004]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存在以下缺陷:当下雨时,雨水可通过透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的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人行道本体(1),所述人行道本体(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透水混凝土铺装层(11)、透水混凝土层(12)和级配碎石层(13),所述人行道本体(1)内且位于透水混凝土层(12)和级配碎石层(13)所在的位置开设有排水空腔(14),所述排水空腔(14)位于人行道本体(1)的一侧,所述排水空腔(14)的侧壁包括与透水混凝土层(12)和级配碎石层(13)衔接的出水面(141)、远离出水面(141)的阻水面(142)和相邻于出水面(141)的两个侧面(143),所述排水空腔(14)的底壁和级配碎石层(13)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一防渗件,所述第一防渗件用于阻挡渗透水以将雨水导流至排水空腔(14)内,所述排水空腔(14)内设置有用于对雨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的过滤机构,所述排水空腔(14)的底壁上设置有用于将过滤后的雨水排出至人行道本体(1)外的渗管(14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人行道的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机构包括整体呈矩形设置的框体(15),所述框体(15)朝向排水空腔(14)的顶壁和底壁的面均呈开口设置,所述框体(15)内设置有用于对雨水进行过滤的过滤件,所述框体(15)朝向排水空腔(14)顶壁的面上且位于框体(15)的四角设置有第一支撑杆(151),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杆(151)远离框体(15)的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排水空腔(14)的顶壁抵接的第二防渗件,所述框体(15)朝向排水空腔(14)底壁的面上且位于框体(15)的四角设置有第二支撑杆(152),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杆(152)用于支撑至第一防渗件上,所述框体(15)朝向阻水面(142)的面上设置有第一挡板(153),所述第一挡板(153)用于与两个侧面(143)和排水空腔(14)的底壁抵接,所述第一挡板(153)与第二防渗件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框体(15)与出水面(141)以及两个侧面(143)之间留有进水空间(154),所述框体(15)与阻水面(142)之间留有出水空间(155),所述渗管(144)位于出水空间(155)内且位于第一挡板(153)和阻水面(142)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杰何鹏冯什魏婷唐卉陈博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