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正反转及堵转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9828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1 0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正反转及堵转控制电路,涉及电机控制技术领域,包括控制器CPU、整流器D1,电流互感器M1、电阻R5、电阻R6、稳压管D4,电阻R4,二极管D7、继电器JK2、电机接口P2,继电器JK2为2组转换的8脚继电器,电流互感器M1的型号为ZEMCTT131,控制器CPU通过控制继电器JK2常开或常闭,使外接在电机接口上的电机进行正转或反转,且能够保持励磁绕组的端电压极性不变;电流互感器M1经过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分压,输出电压经过模‑数转换给控制器CPU,用于检测当前电路的电流,当检测到电流大于某个区域(电机处于堵转状态所需最低电流)时,此时控制器CPU控制断开电源,使外接电机停止获电,外接电机惯性停止,避免电机长期堵转烧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正反转及堵转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机控制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机正反转及堵转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传统的电机控制电路如图1所示,电机M1只能单方向运转,不够智能,适用性较低,且该种控制电路不能实时监测电机运行状况,可能在长期堵转下烧毁,造成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一种电机正反转及堵转控制电路,其中,包括控制器CPU、整流器D1,电流互感器M1、电阻R5、电阻R6、稳压管D4,电阻R4,二极管D7、继电器JK2、电机接口P2;二极管D7的输入端接地,二极管D7的输出端与整流器D1连接;继电器JK2为2组转换的8脚继电器,继电器JK2的线圈两端分别与控制器CPU的8号引脚、控制器CPU的1号引脚连接,继电器JK2的第一组触点常开脚、继电器JK2的第二组触点常闭脚均与二极管D7的输入端连接,继电器JK2的第一组触点常闭脚、继电器JK2的第二组触点常开脚均与二极管D7的输出端连接,继电器JK2的第一组触点公共脚与电机接口P2的1号引脚连接,继电器JK2的第二组触点公共脚与电机接口P2的3号引脚连接;电流互感器M1的型号为ZEMCTT131,电流互感器M1的4号引脚与控制器CPU的4号引脚连接,电流互感器M1的4号引脚通过电阻R4与控制器CPU的3号引脚连接;电阻R5、电阻R6、稳压管D4分别并联在电流互感器M1的4号引脚与电流互感器M1的3号引脚间,其中,稳压管D4的输入端与电流互感器M1的3号引脚连接,稳压管D4的输出端与电流互感器M1的4号引脚连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继电器JK2的型号为115F-005-2ZS4。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电流互感器M1的型号为ZEMCT13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发光二极管LD2、电阻R11,发光二极管LD2的输入端与控制器CPU的1号引脚连接;电阻R11的一端与控制器CPU的8号引脚连接,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D2的输出端连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发光二极管LD3、电阻R13,发光二极管LD3的输入端与控制器CPU的1号引脚连接;电阻R13的一端与控制器CPU的11号引脚连接,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D3的输出端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控制器CPU通过控制继电器JK2常开或常闭,使外接在电机接口上的电机进行正转或反转,且能够保持励磁绕组的端电压极性不变;电流互感器M1经过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分压,输出电压经过模-数转换给控制器CPU,用于检测当前电路的电流,当检测到电流大于某个区域(电机处于堵转状态所需最低电流)时,此时控制器CPU控制断开电源,使外接电机停止获电,外接电机惯性停止,避免电机长期堵转烧毁。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电机控制电路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电机正反转及堵转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器CPU、整流器D1,电流互感器M1、电阻R5、电阻R6、稳压管D4,电阻R4,二极管D7、继电器JK2、电机接口P2。二极管D7的输入端接地,二极管D7的输出端与整流器D1连接。继电器JK2为2组转换的8脚继电器,继电器JK2的线圈两端分别与控制器CPU的8号引脚、控制器CPU的1号引脚连接,继电器JK2的第一组触点常开脚、继电器JK2的第二组触点常闭脚均与二极管D7的输入端连接,继电器JK2的第一组触点常闭脚、继电器JK2的第二组触点常开脚均与二极管D7的输出端连接,继电器JK2的第一组触点公共脚与电机接口P2的1号引脚连接,继电器JK2的第二组触点公共脚与电机接口P2的3号引脚连接。电流互感器M1的型号为ZEMCTT131,电流互感器M1的4号引脚与控制器CPU的4号引脚连接,电流互感器M1的4号引脚通过电阻R4与控制器CPU的3号引脚连接。电阻R5、电阻R6、稳压管D4分别并联在电流互感器M1的4号引脚与电流互感器M1的3号引脚间,其中,稳压管D4的输入端与电流互感器M1的3号引脚连接,稳压管D4的输出端与电流互感器M1的4号引脚连接。优选的,继电器JK2的型号为115F-005-2ZS4,电流互感器M1的型号为ZEMCT131。控制器CPU通过控制继电器JK2常开或常闭,使外接在电机接口上的电机(未图示)进行正转或反转,且能够保持励磁绕组的端电压极性不变;电流互感器M1经过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分压,输出电压经过模-数转换给控制器CPU,用于检测当前电路的电流,当检测到电流大于某个区域(电机处于堵转状态所需最低电流)时,此时控制器CPU控制断开电源,使外接电机停止获电,外接电机惯性停止,避免电机长期堵转烧毁。进一步的,电机正反转及堵转控制电路还包括发光二极管LD2、电阻R11,发光二极管LD2的输入端与控制器CPU的1号引脚连接。电阻R11的一端与控制器CPU的8号引脚连接,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D2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CPU控制外接电机反转时发光二极管LD2处于熄灭状态。电机正反转及堵转控制电路还包括发光二极管LD3、电阻R13,发光二极管LD3的输入端与控制器CPU的1号引脚连接。电阻R13的一端与控制器CPU的11号引脚连接,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D3的输出端连接。电机处于堵转状态时发光二极管LD3处于快速闪烁状态。通过发光二极管LD2、发光二极管LD3及时获取状态,更智能。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正反转及堵转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CPU、整流器D1,电流互感器M1、电阻R5、电阻R6、稳压管D4,电阻R4,二极管D7、继电器JK2、电机接口P2;/n二极管D7的输入端接地,二极管D7的输出端与整流器D1连接;/n继电器JK2为2组转换的8脚继电器,继电器JK2的线圈两端分别与控制器CPU的8号引脚、控制器CPU的1号引脚连接,继电器JK2的第一组触点常开脚、继电器JK2的第二组触点常闭脚均与二极管D7的输入端连接,继电器JK2的第一组触点常闭脚、继电器JK2的第二组触点常开脚均与二极管D7的输出端连接,继电器JK2的第一组触点公共脚与电机接口P2的1号引脚连接,继电器JK2的第二组触点公共脚与电机接口P2的3号引脚连接;/n电流互感器M1的型号为ZEMCTT131,电流互感器M1的4号引脚与控制器CPU的4号引脚连接,电流互感器M1的4号引脚通过电阻R4与控制器CPU的3号引脚连接;/n电阻R5、电阻R6、稳压管D4分别并联在电流互感器M1的4号引脚与电流互感器M1的3号引脚间,其中,稳压管D4的输入端与电流互感器M1的3号引脚连接,稳压管D4的输出端与电流互感器M1的4号引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正反转及堵转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CPU、整流器D1,电流互感器M1、电阻R5、电阻R6、稳压管D4,电阻R4,二极管D7、继电器JK2、电机接口P2;
二极管D7的输入端接地,二极管D7的输出端与整流器D1连接;
继电器JK2为2组转换的8脚继电器,继电器JK2的线圈两端分别与控制器CPU的8号引脚、控制器CPU的1号引脚连接,继电器JK2的第一组触点常开脚、继电器JK2的第二组触点常闭脚均与二极管D7的输入端连接,继电器JK2的第一组触点常闭脚、继电器JK2的第二组触点常开脚均与二极管D7的输出端连接,继电器JK2的第一组触点公共脚与电机接口P2的1号引脚连接,继电器JK2的第二组触点公共脚与电机接口P2的3号引脚连接;
电流互感器M1的型号为ZEMCTT131,电流互感器M1的4号引脚与控制器CPU的4号引脚连接,电流互感器M1的4号引脚通过电阻R4与控制器CPU的3号引脚连接;
电阻R5、电阻R6、稳压管D4分别并联在电流互感器M1的4号引脚与电流互感器M1的3号引脚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仕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巴博乔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