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感线圈新型缠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9646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1 0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感线圈新型缠绕结构,涉及电器制造相关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中心柱,中心柱的两端均嵌入转动连接有从动齿轮盘和主动齿轮盘,且从动齿轮盘和主动齿轮盘啮合,从动齿轮盘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涡状线圈,中心柱外周面上等角度环形阵列开设有三个滑槽,且滑槽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滑块背离中心柱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弧形板,滑块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且限位板与涡状线圈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转动主动齿轮盘利用各部件配合使得三个弧形板同时背离中心柱移动,进而适配于不同直径需要的电感线圈缠绕,同时增强了整体装置的一致性,简便了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感线圈新型缠绕结构
本技术属于电器制造相关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感线圈新型缠绕结构。
技术介绍
电感线圈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进行工作的器件。当有电流流过一根导线时,就会在这根导线的周围产生一定的电磁场,而这个电磁场的导线本身又会对处在这个电磁场范围内的导线发生感应作用。对产生电磁场的导线本身发生的作用,叫做“自感”,即导线自己产生的变化电流产生变化磁场,这个磁场又进一步影响了导线中的电流;对处在这个电磁场范围的其他导线产生的作用,叫做“互感”,现有技术中电感线圈的缠绕一般都是通过缠绕机进行,但是现有的缠绕机在对于不同直径要求的电感线圈缠绕时,通常都是需要更换不同直径的中心柱来完成,因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同时适配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感线圈新型缠绕结构,通过转动主动齿轮盘带动与其啮合的从动齿轮盘转动,从动齿轮盘的转动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涡状线圈转动,涡状线圈的转动带动与其啮合的三个限位板移动,从而使得与限位板固定连接的滑块移动,进而使得三个弧形板同时移动背离中心柱,解决了现有的缠绕机适配性较低,同时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为一种电感线圈新型缠绕结构,包括中心柱,所述中心柱上等角度环形阵列滑动连接有三个滑块,便于带动弧形板移动,所述中心柱的中心位置处贯穿固定连接有螺纹筒,便于与缠绕机的动力装置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中心柱的外周面上等角度环形阵列开设有三个滑槽,便于滑块的放置,所述中心柱的两端均开设有凹槽,便于两个齿轮盘的放置,且凹槽内侧壁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从动齿轮盘,便于涡状线圈的放置,所述从动齿轮盘与凹槽底部相邻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涡状线圈,便于带动限位板移动。进一步地,所述从动齿轮盘异于固定涡状线圈的一侧啮合有主动齿轮盘,便于带动从动齿轮盘转动,且主动齿轮盘的外周面与凹槽内侧壁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主动齿轮盘背离从动齿轮盘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便于带动内齿轮及时复位,且复位弹簧背离主动齿轮盘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内齿轮,便于与外齿轮环配合,防止主动齿轮盘随意转动,所述内齿轮背离复位弹簧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凸块,便于带动内齿轮移动。进一步地,所述中心柱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套圈,便于外齿轮环的放置,且套圈的背离中心柱一端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外齿轮环,便于与内齿轮配合,完成对于主动齿轮盘的限位。进一步地,所述螺纹筒的长度大于凸块至中心柱另一端的距离,且螺纹筒的外径等于凸块的内径,保证螺纹筒与缠绕机的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滑块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便于带动滑块移动,且限位板与涡状线圈啮合,所述滑块背离中心柱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弧形板,便于对中心柱的延伸。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在中心柱外周面上等角度环形阵列开设有三个滑槽,且滑槽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滑块背离中心柱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弧形板,当需要不同直径的电感线圈时,移动滑块使其带动弧形板背离中心柱,从而适配于不同直径需要的电感线圈缠绕,增强了整体装置的适配性。2、本技术通过转动主动齿轮盘带动与其啮合的从动齿轮盘转动,从动齿轮盘的转动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涡状线圈转动,涡状线圈的转动带动与其啮合的三个限位板移动,从而使得与限位板固定连接的滑块移动,进而使得三个弧形板同时移动,增强了整体装置的一致性,简便了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中心柱、从动齿轮盘和主动齿轮盘连接处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主动齿轮盘和套圈连接处的爆炸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00、中心柱;110、滑槽;120、凹槽;130、从动齿轮盘;131、涡状线圈;140、主动齿轮盘;141、复位弹簧;142、内齿轮;143、凸块;150、套圈;151、外齿轮环;200、滑块;210、限位板;220、弧形板;300、螺纹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所示,本技术为一种电感线圈新型缠绕结构,包括中心柱100,中心柱100上等角度环形阵列滑动连接有三个滑块200,用于带动弧形板220移动,中心柱100的中心位置处贯穿固定连接有螺纹筒300,用于与缠绕机的动力装置连接,中心柱100的外周面上等角度环形阵列开设有三个滑槽110,中心柱100的两端均开设有凹槽120,且凹槽120内侧壁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从动齿轮盘130,从动齿轮盘130与凹槽120底部相邻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涡状线圈131,主动齿轮盘140的转动带动从动齿轮盘130转动,从动齿轮盘130的转动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涡状线圈131转动,从动齿轮盘130异于固定涡状线圈131的一侧啮合有主动齿轮盘140,且主动齿轮盘140的外周面与凹槽120内侧壁的顶部转动连接,主动齿轮盘140背离从动齿轮盘130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141,且复位弹簧141背离主动齿轮盘14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内齿轮142,内齿轮142背离复位弹簧141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凸块143,沿着螺纹筒300朝着中心柱100按压凸块143,使得与其固定连接的内齿轮142不再与外齿轮环151啮合,此时内齿轮142压迫复位弹簧141,使其产生形变,同时内齿轮142不再与外齿轮环151啮合时,转动主动齿轮盘140,使其带动与其啮合的从动齿轮盘130转动,中心柱100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套圈150,且套圈150的背离中心柱100一端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外齿轮环151,通过设置有外齿轮环151,用于与内齿轮142配合,完成对于主动齿轮盘140的限位,螺纹筒300的长度大于凸块143至中心柱100另一端的距离,且螺纹筒300的外径等于凸块143的内径,用于保证螺纹筒300与缠绕机的连接,滑块200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210,且限位板210与涡状线圈131啮合,滑块200背离中心柱100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弧形板220,由于滑块200两端固定年间谍限位板210与涡状线圈131啮合,因此当涡状线圈131转动时,限位板210同时移动,从而带动滑块200沿着滑槽110移动,滑块200的移动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弧形板220移动。工作原理:将螺纹筒300缠绕机的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感线圈新型缠绕结构,包括中心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柱(100)上等角度环形阵列滑动连接有三个滑块(200),所述中心柱(100)的中心位置处贯穿固定连接有螺纹筒(30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感线圈新型缠绕结构,包括中心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柱(100)上等角度环形阵列滑动连接有三个滑块(200),所述中心柱(100)的中心位置处贯穿固定连接有螺纹筒(3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感线圈新型缠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柱(100)的外周面上等角度环形阵列开设有三个滑槽(110),所述中心柱(100)的两端均开设有凹槽(120),且凹槽(120)内侧壁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从动齿轮盘(130),所述从动齿轮盘(130)与凹槽(120)底部相邻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涡状线圈(1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感线圈新型缠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齿轮盘(130)异于固定涡状线圈(131)的一侧啮合有主动齿轮盘(140),且主动齿轮盘(140)的外周面与凹槽(120)内侧壁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主动齿轮盘(140)背离从动齿轮盘(130)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良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多荣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