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钢筋的强度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9400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1 00:26
本申请涉及一种建筑钢筋的强度检测装置,其包括夹持组件及顶压组件,所述夹持组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夹持组件分别用于夹持钢筋的首尾两端,所述顶压组件设置于两个所述夹持组件之间,所述顶压组件对夹持与两个夹持组件的钢筋进行顶压;所述顶压组件包括千斤顶及压头,所述压头设置于所述千斤顶顶部,所述压头包括顶压部及感压部,所述感压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以在感压部受到压力时产生感应信号,所述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有控制器以将感应信号向控制器传输,控制器与所述千斤顶电连接以在感应信号达到设定数值时控制千斤顶停止工作。本申请具有提高钢筋强度检测工作的效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钢筋的强度检测装置
本申请涉及钢筋强度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钢筋的强度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钢筋(Rebar)是指钢筋混凝土用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用钢材,其横截面为圆形,有时为带有圆角的方形。包括光圆钢筋、带肋钢筋、扭转钢筋。钢筋在投入使用之前需要进行强度检测,钢筋的强度检测需要使用到钢筋强度检测装置,授权公告号为CN21178482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钢筋强度检测装置,其包括压块,压块的正面贯通有圆孔,压块的顶部滑动连接有立杆,压块的底部卡接有平台,平台的底部设置有箱体,箱体的内部安装有液压泵,箱体的侧面安装有显示器,在进行钢筋强度检测时,液压泵的液压杆将向上推动,带动压块向上滑动,使得钢筋发生偏折和弯曲,直到压块上升到合适高度并达到钢筋的抗剪强度临界点时,钢筋发生断裂,这样就完成了检测过程。上述专利中,在每次检测钢筋强度时,需要将钢筋压断,其耗时较长,特别是进行批量检测时,检测的效率较低。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钢筋的强度检测装置存在有检测效率较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提高钢筋强度检测工作的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建筑钢筋的强度检测装置。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建筑钢筋的强度检测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建筑钢筋的强度检测装置,包括夹持组件及顶压组件,所述夹持组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夹持组件分别用于夹持钢筋的首尾两端,所述顶压组件设置于两个所述夹持组件之间,所述顶压组件对夹持与两个夹持组件的钢筋进行顶压;所述顶压组件包括千斤顶及压头,所述压头设置于所述千斤顶顶部,所述压头包括顶压部及感压部,所述感压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以在感压部受到压力时产生感应信号,所述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有控制器以将感应信号向控制器传输,控制器与所述千斤顶电连接以在感应信号达到设定数值时控制千斤顶停止工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钢筋进行强度检测时,两个组件分别夹持钢筋的两端以将钢筋稳定夹持,设定控制器的数值。千斤顶将压头向上推动,压头对钢筋中部施加向上的压力,压头的感压部产生内应力,压力传感器产生感应信号并将感应信号向控制器传输,当控制器接收到的感应信号达到设定数值时,控制器控制千斤顶停止对压头的推动。此时若钢筋已断开,则钢筋的强度未达到检测要求,若钢筋未断开,则钢筋的强度达到检测要求。这种检测方式不需要将钢筋压断完全后进行数据对比,提高了钢筋强度的检测效率。可选的,所述千斤顶顶面固定设置有垫块,所述压头设置于所述垫块顶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千斤顶的顶面固定设置垫块,垫块能够将千斤顶受到来自压头的压力分散,避免千斤顶与压头之间产生过于集中的应力而使得压头发生横向位移的情况,提高千斤顶对压头驱动效果的稳定性。可选的,所述顶压部底部固定设置有导向杆,所述感压部开设有让位孔,所述垫块开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杆穿过所述让位孔后插入所述导向孔中并与所述导向孔滑动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杆穿过让位孔后插入导向孔中并与导向孔滑动配合,一方面,导向杆与导向孔插接,使得顶压部与千斤顶的相对位置关系更加稳定,压头不易发生横向位移,压头受千斤顶的推动效果更加稳定,导向杆与导向孔滑动配合,当感压部产生弹性形变时,顶压部受到导向孔的限位作用而位置稳定,进一步提高压头在运动过程中整体状态的稳定性。可选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夹持台及夹持件,所述夹持台开设有夹持孔,所述夹持件将钢筋端部夹持于所述夹持孔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持件将钢筋端部夹持于夹持孔中以将钢筋夹持固定,对钢筋的固定效果稳定。可选的,所述夹持件包括螺杆及手轮,所述手轮固定于所述螺杆的一端,所述夹持台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夹持孔的螺纹孔,所述螺杆与所述夹持台的螺纹孔螺纹配合,所述螺杆的端部将钢筋抵压于所述夹持孔的孔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手轮施加扭矩即可对螺杆进行旋转,螺杆与夹持台的螺纹配合效果使得螺杆移动以将钢筋抵紧于夹持孔的孔壁,对钢筋的固定效果稳定,并且操作简便。可选的,所述夹持孔的孔壁开设有紧固槽,所述螺杆将钢筋抵压固定于所述紧固槽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杆将钢筋抵压固定于紧固槽中,在钢筋受螺杆抵压而插入紧固槽中时,钢筋产生形变并部分插入紧固槽中,对钢筋的固定作用力由单纯的摩擦力变为摩擦力和抵压力的共同作用,使得钢筋的固定效果更好。可选的,所述螺杆远离所述手轮的一端固定设置具有弹性的抵压块,所述抵压块抵压于钢筋并产生弹性形变。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压块抵压于钢筋并产生弹性形变,由此将对钢筋的刚性压力转化为弹性压力,使得钢筋的夹持固定不易产生松动,提高对钢筋的夹持固定效果。可选的,所述夹持台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通过螺钉固定于地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板螺钉固定于底面,使得夹持台的位置状态更加稳定,减少夹持台在钢筋强度测试过程中发生位移的情况,使得钢筋强度的检测效果和检测过程更加稳定。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在对钢筋进行强度检测时,两个组件分别夹持钢筋的两端以将钢筋稳定夹持,设定控制器的数值,千斤顶将压头向上推动,压头对钢筋中部施加向上的压力,压头的感压部产生内应力,压力传感器产生感应信号并将感应信号向控制器传输,当控制器接收到的感应信号达到设定数值时,控制器控制千斤顶停止对压头的推动,在千斤顶停止动作时,若钢筋已断开,则钢筋的强度未达到检测要求,若钢筋未断开,则钢筋的强度达到检测要求,这种检测方式不需要将钢筋压断完全后进行数据对比,提高了钢筋强度的检测效率;2.导向杆穿过让位孔后插入导向孔中并与导向孔滑动配合,一方面,导向杆与导向孔插接,使得顶压部与千斤顶的相对位置关系更加稳定,压头不易发生横向位移,压头受千斤顶的推动效果更加稳定,导向杆与导向孔滑动配合,当感压部产生弹性形变时,顶压部受到导向孔的限位作用而位置稳定;3.夹持件将钢筋端部夹持于夹持孔中以将钢筋夹持固定,螺杆将钢筋抵压固定于紧固槽中,在钢筋受螺杆抵压而插入紧固槽中时,钢筋产生形变并部分插入紧固槽中,对钢筋的固定作用力由单纯的摩擦力变为摩擦力和抵压力的共同作用,使得钢筋的固定效果更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视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顶压组件的正式图。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1、夹持台;111、夹持孔;112、紧固槽;113、底板;12、夹持件;121、螺杆;122、抵压块;123、手轮;2、顶压组件;21、千斤顶;22、垫块;221、导向孔;23、压头;231、顶压部;2311、导向杆;232、感压部;2321、让位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建筑钢筋的强度检测装置,参照图1,包括底板113、夹持组件及顶压组件2,底板113呈长方形板状,底板113的四角位置处开设有通孔,底板113在四角的通孔位置处通过螺钉固定于地面。夹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钢筋的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组件及顶压组件(2),所述夹持组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夹持组件分别用于夹持钢筋的首尾两端,所述顶压组件(2)设置于两个所述夹持组件之间,所述顶压组件(2)对夹持与两个夹持组件的钢筋进行顶压;/n所述顶压组件(2)包括千斤顶(21)及压头(23),所述压头(23)设置于所述千斤顶(21)顶部,所述压头(23)包括顶压部(231)及感压部(232),所述感压部(232)设置有压力传感器以在感压部(232)受到压力时产生感应信号,所述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有控制器以将感应信号向控制器传输,控制器与所述千斤顶(21)电连接以在感应信号达到设定数值时控制千斤顶(21)停止工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钢筋的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组件及顶压组件(2),所述夹持组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夹持组件分别用于夹持钢筋的首尾两端,所述顶压组件(2)设置于两个所述夹持组件之间,所述顶压组件(2)对夹持与两个夹持组件的钢筋进行顶压;
所述顶压组件(2)包括千斤顶(21)及压头(23),所述压头(23)设置于所述千斤顶(21)顶部,所述压头(23)包括顶压部(231)及感压部(232),所述感压部(232)设置有压力传感器以在感压部(232)受到压力时产生感应信号,所述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有控制器以将感应信号向控制器传输,控制器与所述千斤顶(21)电连接以在感应信号达到设定数值时控制千斤顶(21)停止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钢筋的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千斤顶(21)顶面固定设置有垫块(22),所述压头(23)设置于所述垫块(22)顶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钢筋的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压部(231)底部固定设置有导向杆(2311),所述感压部(232)开设有让位孔(2321),所述垫块(22)开设有导向孔(221),所述导向杆(2311)穿过所述让位孔(2321)后插入所述导向孔(221)中并与所述导向孔(221)滑动配合。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胜平李锦智张梓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百达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