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黄油枪的注油嘴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9100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1 0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黄油枪的注油嘴机构,包括外套筒,可活动地设于外套筒内的内套筒,及由弹性材质制成的活动塞,所述活动塞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外套筒内壁密封配合,活动塞的外壁形成可与内套筒相抵接的台阶部,其内部形成供黄油通过的通道,所述外套筒具有第一端和可与外界接头配合连接的第二端,黄油流体自第一端向第二端流动时,所述活动塞沿外套筒内壁滑行,推动内套筒移动,直至活动塞的端面与外界接头相抵形成密封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加工相对方便,使用寿命长,与外界接头的定位简单有效,与转接头的配合可以适配连接不同功能的黄油枪注油嘴,可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适应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黄油枪的注油嘴机构
本技术属于黄油枪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黄油枪的注油嘴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黄油枪一般将钢尖嘴作为枪头插入需要注入黄油的机械的接头,使得接头上的滚珠避让,导通黄油枪和机械之间的黄油通道。钢尖嘴需要在交尖锐的部位开设通孔,不仅加工比较困难,而且不耐用,使用寿命较短,经常发生漏油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加工相对简单,使用方便灵活,使用寿命长的用于黄油枪的注油嘴机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黄油枪的注油嘴机构,包括外套筒,可活动地设于外套筒内的内套筒,及由弹性材质制成的活动塞,所述活动塞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外套筒内壁密封配合,活动塞的外壁形成可与内套筒相抵接的台阶部,其内部形成供黄油通过的通道,所述外套筒具有第一端和可与外界接头配合连接的第二端,黄油流体自第一端向第二端流动时,所述活动塞沿外套筒内壁滑行,推动内套筒移动,直至活动塞的端面与外界接头相抵形成密封配合。本技术将注油嘴机构设计为依次套接的外套筒、内套筒和活动塞,制作加工方便,使用寿命长,利用外套筒实现与外界接头的定位,不会轻易滑落,定位稳固,利用活动塞和内套筒的配合实现通道的密封,实现不漏油的功能。进一步的,所述通道截面呈锥形,其自第一端所在方向向第二端缩小。通道呈锥形,便于黄油的集中注入外界接头。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塞的外壁形成可与外套筒内壁密封配合的凸起部。进一步的,所述凸起部为形成于活动塞端部的锥台形凸起,其锥面自第一端所在方向向第二端缩小。凸起部的设计不仅保证活动塞和外套筒之间的密封配合,而且不会对活动塞沿着外套筒平移产生过大的阻碍。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塞包括上部体和外径小于上部体的下部体,所述上部体和下部体的连接处形成所述台阶部。活动塞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台阶部的设计使得其与内套筒之间的抵接配合稳固有效。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形成可与转接头相连的内螺纹,所述转接头内部中空形成黄油流道。外套筒的第一端可以通过转接头与其他结构的黄油枪注油嘴配合使用,比如适应更大冲击力的黄油枪注油嘴,使用场景更加广泛,适应性更高。进一步的,所述转接头包括带有外螺纹的第一部分,可与第一端的端面相抵的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形成有接触平面和设于接触平面外圈的抵接作用面。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的端部形成可与外界接头相抵的作用面。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筒的第二端形成有与外界接头适配的包覆面。进一步的,所述包覆面为自第一端所在方向向第二端扩大的锥形面。转接头的外螺纹部分与外套筒的内螺纹配合使得两者连接结构简单、稳固,内套筒的作用面和转接头的抵接作用面相抵,两者接触面积大,配合紧密;包覆面的结构设计便于对准外界接头,也不容易轻易滑落,经久耐用;接触平面便于与活动塞的端面相抵实现密封配合的目的,保证不漏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加工相对方便,使用寿命长,与外界接头的定位简单有效,与转接头的配合可以适配连接不同功能的黄油枪注油嘴,可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适应性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外套筒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内套筒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的内套筒的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的活动塞的立体图。图9为本技术的活动塞的剖视图。图10为本技术和转接头配合后的立体图。图11为为本技术和转接头配合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和转接头配合后的剖视图。图13为本技术中转接头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13所示,一种用于黄油枪的注油嘴机构,包括外套筒1,可以活动地套设在外套筒1内的内套筒2,及由弹性材质制成的活动塞3。活动塞3的至少部分与外套筒1内壁密封配合,活动塞3的部分伸入内套筒2的中空内部,且活动塞3的外壁形成可以与内套筒2相抵的台阶部31,活动塞3的内部中空形成供黄油通过的通道32。外套筒1具有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第二端12可以与外界接头配合连接,此处的外界接头为需要注油的机械上的接头,当黄油流体从第一端11向第二端12流动时,活动塞3在气流或黄油或两者的结合的推动下,沿着外套筒1内壁滑行,当滑行至与内套筒2抵接时,推动内套筒2也沿着外套筒1内壁滑行,直至活动塞3的端面与外界接头相抵形成密封配合。如图8、9所示,活动塞3包括上部体34和外径小于上部体34的下部体35,因此在上部体34和下部体35的连接处形成台阶部31,其可以与内套筒2的端面相抵接。活动塞3内部的中空通道32截面呈锥形,其从第一端11所在方向向第二端12所在方向缩小,也就是说通道32沿着黄油流动的方向缩小。为了实现活动塞3和外套筒1之间的密封配合,在活动塞3的端部外壁形成有凸起部33,具体地说,在上部体34远离下部体35的一端外壁形成凸起部33,该凸起部33为锥台形凸起,其锥面从第一端11所在方向向第二端12所在方向缩小,从而既保证了活动塞3和外套筒1之间的密封,也不会过多地增加活动塞3沿外套筒1内壁移动的阻力。于本实施例中,外界接头与转接头4的结构相同,以转接头4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转接头4包括带有外螺纹421的第一部分42,可以与外套筒1的第一端11端面相抵的第二部分43,及第三部分44,转接头4的内部中空形成黄油流道41,所述第三部分44的端面为呈水平面的接触平面441,其围绕接触平面441外圈形成锥台形的抵接作用面442,该抵接作用面442带有略微的弧形,也可以说接近水平斜面;接触平面441则用于与活动塞3的端面相抵接,实现活动塞3和外界接头的密封配合连接。如图4-7所示,为了保证外套筒1和内套筒2与外界接头之间的稳固配合连接,在内套筒2的端部形成可以与外界接头相抵的作用面21,该作用面21具体是与外界接头的抵接作用面442相抵接。为了便于外套筒1能快速对准外界接头,在外套筒1的第二端12形成有可以与外界接头适配的包覆面14,该包覆面14为从第一端11所在方向向第二端12所在方向扩大的锥形面,其可以将外界接头罩设在内部。此时,黄油从外套筒1的第一端11进入,经过通道32,再经过黄油流道41实现注油的功能。在外套筒1的第一端11内壁还形成有内螺纹13,该内螺纹13用于螺纹连接转接头4,从而当需要较大冲击的注油嘴等使用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黄油枪的注油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筒(1),可活动地设于外套筒(1)内的内套筒(2),及由弹性材质制成的活动塞(3),所述活动塞(3)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外套筒(1)内壁密封配合,活动塞(3)的外壁形成可与内套筒(2)相抵接的台阶部(31),其内部形成供黄油通过的通道(32),所述外套筒(1)具有第一端(11)和可与外界接头配合连接的第二端(12),黄油流体自第一端(11)向第二端(12)流动时,所述活动塞(3)沿外套筒(1)内壁滑行,推动内套筒(2)移动,直至活动塞(3)的端面与外界接头相抵形成密封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黄油枪的注油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筒(1),可活动地设于外套筒(1)内的内套筒(2),及由弹性材质制成的活动塞(3),所述活动塞(3)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外套筒(1)内壁密封配合,活动塞(3)的外壁形成可与内套筒(2)相抵接的台阶部(31),其内部形成供黄油通过的通道(32),所述外套筒(1)具有第一端(11)和可与外界接头配合连接的第二端(12),黄油流体自第一端(11)向第二端(12)流动时,所述活动塞(3)沿外套筒(1)内壁滑行,推动内套筒(2)移动,直至活动塞(3)的端面与外界接头相抵形成密封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黄油枪的注油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32)截面呈锥形,其自第一端(11)所在方向向第二端(12)缩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黄油枪的注油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塞(3)的外壁形成可与外套筒(1)内壁密封配合的凸起部(3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黄油枪的注油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33)为形成于活动塞(3)端部的锥台形凸起,其锥面自第一端(11)所在方向向第二端(12)缩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黄油枪的注油嘴机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标
申请(专利权)人:永康市勐牛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