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7789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31 2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案具备换热器和安装有换热器的被安装部件。换热器具有在内部流动第一流体的第一换热流路及在内部流动第二流体的第二换热流路。第一换热流路具有在与被安装部件接触的面开口的第一开口。第二换热流路具有在与被安装部件接触的面开口的第二开口。被安装部件具有与第一换热流路连接的第一连接流路、与第二换热流路连接的第二连接流路、与第一开口的周缘部接触的第一接触面以及与第二开口的周缘部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第一连接流路具有在第一接触面开口并与第一开口连接的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流路具有在第二接触面开口并与第二开口连接的第二连接口。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相互分离,由凹部和凸部的至少一方相互隔开地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公知一种具备在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进行换热的换热器的驱动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具备作为换热器的油冷却器的车辆用的驱动装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814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上述的驱动装置的换热器具有在内部流动第一流体的第一换热流路、以及在内部流动第二流体的第二换热流路,并且安装于壳体等被安装部件。被安装部件具有分别与各换热流路连接的连接流路。在该情况下,有流体从各换热流路与各连接流路之间的连接部分泄漏而流入到其它换热流路或其它连接流路的担忧。因此,有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混合的担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鉴于上述情况,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抑制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混合的构造的驱动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案具备:在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进行换热的换热器;以及安装有上述换热器的被安装部件。上述换热器具有:在内部流动上述第一流体的第一换热流路;以及在内部流动上述第二流体的第二换热流路。上述第一换热流路具有在上述换热器中的与上述被安装部件接触的面开口的第一开口。上述第二换热流路具有在上述换热器中的与上述被安装部件接触的面开口的第二开口。上述被安装部件:具有与上述第一换热流路连接的第一连接流路;与上述第二换热流路连接的第二连接流路;与上述第一开口的周缘部接触的第一接触面;以及与上述第二开口的周缘部接触的第二接触面。上述第一连接流路具有在上述第一接触面开口并与上述第一开口连接的第一连接口。上述第二连接流路具有在上述第二接触面开口并与上述第二开口连接的第二连接口。上述第一接触面与上述第二接触面相互分离,由凹部和凸部中的至少一方相互隔开地配置。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在驱动装置中,能够抑制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混合。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简要结构图。图2是从前侧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器安装部的图。图3是从突出方向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器安装部的图。图4是从前侧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器安装部及换热器的图。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换热器的立体图。图6是从轴向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器安装部及换热器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从突出方向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冷却器安装部的图。图8是从轴向观察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器安装部及换热器的局部剖视图。图中:1—驱动装置,2—马达,6、206—壳体(被安装部件),61d、161d—凹部,63、63a、63b、163a、163b—第一突出部,64、64a、64b、164a、164b—第二突出部,65、65a、65b、165a、165b、265—第一接触面,66、66a、66b、166a、166b、266—第二接触面,67—固定部,67a、167a—紧固面,68、68a、68b、68c、68d—第一肋(肋),69、69a、69b—第二肋(肋),70、270—换热器,73、273—第一换热流路,73a—第一流入口(第一开口),73b—第一流出口(第一开口),74、274—第二换热流路,74a—第二流入口(第二开口),74b—第二流出口(第二开口),75—螺纹件,92b—第一流入流路(第一连接流路),92c—第一流出流路(第一连接流路),92d、92e、292d—第一连接口,98a—第二流入流路(第二连接流路),98b—第二流出流路(第二连接流路),98c、98d、298d—第二连接口,261e—第一凹部,261f—第二凹部,261g—凸部,273a—第一开口,274a—第二开口,O—油(第一流体),W—水(第二流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的说明中,基于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搭载在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规定铅垂方向来进行说明。并且,附图中,示出XYZ坐标系作为适当的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Z侧为铅直方向上侧,-Z侧为铅直方向下侧。以下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且是搭载驱动装置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以下的实施方式中,+X侧为车辆的前侧,-X侧为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并且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Y侧为车辆的左侧,-Y侧为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是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此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定于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X侧为车辆的后侧,-X侧为车辆的前侧。在该情况下,+Y侧为车辆的右侧,-Y侧为车辆的左侧。在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马达轴J1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更详细而言,马达轴J1沿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将与马达轴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J1的轴的方向简称为“周向”。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还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还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第一实施方式〉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车辆,并作为其动力源来使用。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具备马达2、包括减速装置4及差动装置5在内的传动装置3、壳体6、油泵96、换热器70以及管1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1不包括逆变单元。换言之,驱动装置1成为与逆变单元分体的结构。壳体6在内部收纳马达2及传动装置3。壳体6具有马达收纳部61、齿轮收纳部62以及隔壁61c。马达收纳部61是在内部收纳下述的转子20及定子30的部分。齿轮收纳部62是在内部收纳传动装置3的部分。齿轮收纳部62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左侧。马达收纳部61的底部61a位于比齿轮收纳部62的底部62a更靠上侧。隔壁61c在轴向上划分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在隔壁61c设有隔壁开口61e。隔壁开口61e将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与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连接。隔壁61c位于定子30的左侧。壳体6在内部收纳作为制冷剂的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及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收纳油O。在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的下部区域设有存积油O的积油部P。积油部P的油O由下述的油路90输送到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被输送到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存积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下部区域。存积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经由隔壁开口61e向齿轮收纳部62移动,并返回到积油部P。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某部分的内部收纳油”指的是:在马达正驱动的至少一部分中,油位于某部分的内部即可,并且在马达停止时,油也可以不位于某部分的内部。例如,在本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n在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进行换热的换热器;以及/n安装有上述换热器的被安装部件,/n上述换热器具有:/n在内部流动上述第一流体的第一换热流路;以及/n在内部流动上述第二流体的第二换热流路,/n上述第一换热流路具有在上述换热器中的与上述被安装部件接触的面开口的第一开口,/n上述第二换热流路具有在上述换热器中的与上述被安装部件接触的面开口的第二开口,/n上述被安装部件具有:/n与上述第一换热流路连接的第一连接流路;/n与上述第二换热流路连接的第二连接流路;/n与上述第一开口的周缘部接触的第一接触面;以及/n与上述第二开口的周缘部接触的第二接触面,/n上述第一连接流路具有在上述第一接触面开口并与上述第一开口连接的第一连接口,/n上述第二连接流路具有在上述第二接触面开口并与上述第二开口连接的第二连接口,/n上述第一接触面与上述第二接触面相互分离,由凹部和凸部中的至少一方相互隔开地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228 JP 2020-033531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进行换热的换热器;以及
安装有上述换热器的被安装部件,
上述换热器具有:
在内部流动上述第一流体的第一换热流路;以及
在内部流动上述第二流体的第二换热流路,
上述第一换热流路具有在上述换热器中的与上述被安装部件接触的面开口的第一开口,
上述第二换热流路具有在上述换热器中的与上述被安装部件接触的面开口的第二开口,
上述被安装部件具有:
与上述第一换热流路连接的第一连接流路;
与上述第二换热流路连接的第二连接流路;
与上述第一开口的周缘部接触的第一接触面;以及
与上述第二开口的周缘部接触的第二接触面,
上述第一连接流路具有在上述第一接触面开口并与上述第一开口连接的第一连接口,
上述第二连接流路具有在上述第二接触面开口并与上述第二开口连接的第二连接口,
上述第一接触面与上述第二接触面相互分离,由凹部和凸部中的至少一方相互隔开地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安装部件具有朝向上述换热器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及第二突出部,
上述第一突出部的前端面为上述第一接触面,
上述第二突出部的前端面为上述第二接触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安装部件具有将上述第一突出部与上述第二突出部连接的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安装部件具有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
上述第一凹部的底面是上述第一接触面,
上述第二凹部的底面是上述第二接触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中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接触面与上述第二接触面相互平行,
在与上述第一接触面及上述第二接触面正交的方向上,上述第一接触面和上述第二接触面配置于相互相同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中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换热流路具有供上述第一流体流入的第一流入口和供上述第一流体流出的第一流出口作为上述第一开口,
上述第二换热流路具有供上述第二流体流入的第二流入口和供上述第二流体流出的第二流出口作为上述第二开口,
上述被安装部件具有第一流入流路和第一流出流路作为上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圭吾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