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7583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31 2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包括固定于地基上的模台,和固设于所述模台上方的内模,以及与所述内模底部固定连接的底模;还包括:外模,通过设置在所述模台上方的滑轨与模台滑动连接,并通过顶部、底部夹具分别与所述内模、底模可拆卸连接;侧模,对称设置于所述内模宽度方向两侧,所述侧模的一侧与内模活动连接,另一侧通过侧面夹具与所述外模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混凝土管片进行“立式”浇筑,减少人工收面面积,把控管片生产质量,保证管片内外表面的表观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
本技术涉及陆上风力发电
,具体涉及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
技术介绍
钢混塔架是近几年陆上风电行业推出的一种新型塔架型式,其中混凝土塔架多为预制而成,由于混凝土塔架尺寸较大,常进行分片制作。常规的混凝土管片通常采用“趴式”或“躺式”浇筑,这种施工方式混凝土人工收面面积大,施工工艺要求高,施工效率低,且不易控制施工质量和精度,难以保证混凝土管片内外侧的浇筑质量和观感,进而影响钢混塔架的整体安全性和美观性;此外,现有混凝土管片预制模具合模和脱模工序繁琐,通常需要在吊机的协助下完成,在此过程中容易引起模具的碰撞变形,进而影响模具的循环利用次数和预制效率。基于上述情况,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本技术能够使混凝土管片进行“立式”浇筑,减少人工收面面积,把控管片生产质量,保证管片内外表面的表观质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为锥筒形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一段圆环筒节四分之一管片的预制模具,包括固定于地基上的模台,和固设于所述模台上方的内模,以及与所述内模底部固定连接的底模;还包括:外模,通过设置在所述模台上方的滑轨与模台滑动连接,并通过顶部、底部夹具分别与所述内模、底模可拆卸连接,实现外模与所述内模、底模的合模或脱模;侧模,对称设置于所述内模宽度方向两侧,所述侧模的一侧与内模可转动连接,另一侧通过侧面夹具与所述外模可拆卸连接,实现外模与所述侧模的合模或脱模。以上结构中,外模底部和顶部设置若干夹具,通过夹具夹紧或释放实现外模的紧固或脱开,并通过设置在所述模台上方的滑轨与模台滑动连接,实现外模的导向性移动;左右两个侧模一侧通过旋转轴与内模铰接连接,侧模可沿旋转轴旋转实现侧模的合模或脱模,侧模另一侧沿竖向设置若干夹具,通过夹具夹紧或释放实现外模与侧模的紧固或脱开;模台、外模、内模、底模、侧模等组件通过可靠连接形成一个开口式半封闭空间供混凝土管片浇筑成型,管片成型后可通过滑轨和滚轮装置实现导向性脱模。优选的,所述模台为箱型钢结构平台,由型钢和钢板焊接而成,底部通过螺栓组件与地基紧固连接,为混凝土管片模具提供固定平台。优选的,所述内模的内侧通过内模斜撑支撑于模台上,内模斜撑两端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分别与模台和内模相连,保证施工过程中内模的稳定性。优选的,所述外模由2片外模模块拼接而成,2片外模模块底部分别设置滚轮装置,滚轮装置可沿滑轨滑动,实现外模的脱模。优选的,所述内模和外模的外侧均设置若干竖向和环向加劲肋,所述侧模设置若干横向加劲肋,以提高模具整体刚度。由于以上结构,加劲肋的设置可提高模具整体刚度,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模具变形,提高模具循环利用次数。优选的,所述内模和外模的加劲肋之间设置若干固定支架,且固定支架上固定有变频振机。由于以上结构,可根据不同的浇筑阶段调整变频振机频率以保证混凝土管片的浇筑质量和密实度。优选的,所述内模的左右两侧沿竖向分别设置若干个可拆卸的螺母安装槽埋件,所述每个侧模与螺母安装槽埋件对应高度处设置弧形抽拔棒穿孔,混凝土浇筑后螺母安装槽埋件和弧形抽拔棒处自然形成螺母安装槽和预应力弯螺栓孔道,用于相邻管片间的装配式拼接;抽拔棒直径较小一侧插入螺母安装槽埋件中,直径较大一侧固定于内模上,便于浇筑成型后弧形抽拔棒顺利拔出。优选的,所述内模的内侧上方设置工作台,工作台配有爬梯,施工人员可通过爬梯上下工作台。优选的,模具顶部设置两处管片预埋吊钉临时固定点,浇筑时在两点处预埋吊钉,两点间的连线经过管片重心,管片脱模时两个吊钉作为吊点,脱模过程可满足垂直起吊,避免非垂直起吊引起的管片局部磕碰和拼接困难。优选的,外模、内模和侧模三者结合处均进行倒角处理。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结构设计合理,充分考虑混凝土管片浇筑时模具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满足混凝土管片的表观、质量和功能需求。(2)本技术实现混凝土管片的“立式”浇筑,混凝土塔架管片内外侧均与模具直接接触,浇筑后直接脱模,无需进行大面积人工收面,平整度高,表观质量好,不仅简化了施工工艺,还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3)本技术实现混凝土管片的“立式”浇筑,管片浇筑养护完成后可直接在原体态下进行拼装,无需进行翻身转体,操作简便,避免了翻身转体带来的质量风险和安全风险。(4)本技术外模拆分为2片,相对于整片减少了脱模时混凝土对模具的吸附力和粘结力,方便脱模。(5)本技术在每片外模底部设置滚轮和导轨,顶部和底部设置夹具,通过夹具、滚轮和导轨实现内外模的开合,左右两个侧模采用“门轴式”旋转开合设计,整个模具系统无需借助其他机械辅助设备,人工即可完成脱模,操作简便,避免了机械拆卸模具可能带来的变形和损伤,降低模具可循环利用次数。(6)本技术在内模顶部设置工作平台,整个模具四周均设置有爬梯,混凝土浇筑时操作和观察方便;内外模外侧均设置若干变频振机,根据不同的浇筑阶段调整振机频率对混凝土进行振捣,能够充分保证管片的浇筑质量。(7)本技术管片棱角处模具均设置倒角,能够有效避免脱模过程管片棱角的磕碰损伤,也有利于后续施工阶段对管片接缝处的二次处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的内侧轴侧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的外侧轴侧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的平面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内外模拼装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内外模脱模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内模正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外模正视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外模侧视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侧模正视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底模平面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工作台平面图。图12是弧形抽拔棒与螺母安装槽埋件的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如图1所示,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于地基上的模台,和固设于所述模台上方的内模,以及与所述内模底部固定连接的底模;还包括:/n外模,通过设置在所述模台上方的滑轨与模台滑动连接,并通过顶部、底部夹具分别与所述内模、底模可拆卸连接,实现外模与所述内模、底模的合模或脱模;/n侧模,对称设置于所述内模宽度方向两侧,所述侧模的一侧与内模可转动连接,另一侧通过侧面夹具与所述外模可拆卸连接,实现外模与所述侧模的合模或脱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于地基上的模台,和固设于所述模台上方的内模,以及与所述内模底部固定连接的底模;还包括:
外模,通过设置在所述模台上方的滑轨与模台滑动连接,并通过顶部、底部夹具分别与所述内模、底模可拆卸连接,实现外模与所述内模、底模的合模或脱模;
侧模,对称设置于所述内模宽度方向两侧,所述侧模的一侧与内模可转动连接,另一侧通过侧面夹具与所述外模可拆卸连接,实现外模与所述侧模的合模或脱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台为箱型钢结构平台,由型钢和钢板焊接而成,底部通过螺栓组件与地基紧固连接,为混凝土管片模具提供固定平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的内侧通过内模斜撑支撑于模台上,内模斜撑两端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分别与模台和内模相连,保证施工过程中内模的稳定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由2片外模模块拼接而成,2片外模模块底部分别设置滚轮装置,滚轮装置可沿滑轨滑动,实现外模的脱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塔架管片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和外模的外侧均设置若干竖向和环向加劲肋,所述侧模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飞张栋梁黄春林汤群益李天昊付坤陈金军薛竣中袁中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