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式多功能生态砌块护岸的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86611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31 2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榫卯式多功能生态砌块护岸的构建方法,包括①修整岸坡,铺设土工布②浇筑混凝土坡脚,然后拼装装配块,所述装配块结构相同,具有榫卯结构,拼装后形成若干种植孔③在各种植孔中填入掺杂有种子的种植土,并在其上方铺设透水隔层④在各种植孔中安装用于固定透水隔层的卡固框⑤浇筑混凝土压顶,完成施工。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装配式结构的装配块现场拼接构成护坡基板,然后在种植孔中填土,加装透水隔层、卡固框即可完成施工,简单方便,且护坡的抗冲刷性、抗风浪性能突出;由于装配块的开孔率较高,因此混凝土用料较少、经济实用,且种植绿化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榫卯式多功能生态砌块护岸的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边坡防护生态砌块
,尤其是涉及一种榫卯式多功能生态砌块护岸的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边坡防护砌块样式较多,传统砌块根据形状不同分为菱形、六边形和三角形等。该类砌块只是形状不同,在边坡上铺设时,相互之间未有连接,整体性较差。近几年出现的新型生态砌块,通过钢棒锁定或者钢绞线串联等方式对相邻砌块进行连接,解决了整体性差的缺点,使边坡抗冲性能有了很大提升,但该类砌块施工较为繁琐。此外,现有河道边坡多要求设计生态景观,在植物未长出前,如坡面遭遇洪水或者大规模降雨,填充在生态砌块种植孔内的土壤会被冲出,影响植被形成。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冲刷性能良好的榫卯式多功能生态砌块护岸的构建方法,具体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榫卯式多功能生态砌块护岸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施工步骤:第一步,修整岸坡,铺设土工布;第二步,浇筑混凝土坡脚,然后拼装装配块,所述装配块结构相同,具有榫卯结构,拼装后形成若干种植孔;第三步,在各种植孔中填入掺杂有种子的种植土,并在其上方铺设透水隔层;第四步,在各种植孔中安装用于固定透水隔层的卡固框;第五步,浇筑混凝土压顶,完成施工。所述装配块为H型结构,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纵板和第二纵板,所述第一纵板和第二纵板通过腹板相连,第一纵板和第二纵板的头部均设置有X向榫头,第一纵板和第二纵板的尾部均设置有X向榫槽,第一纵板的外侧面设置有Y向榫槽,第二纵板的外侧面设置有Y向榫头;所述种植孔位于头尾相连的装配块之间。所述X向榫头均靠近护岸底部一侧设置,所述X向榫槽均靠近护岸顶部一侧设置。所述第二步中装配块从左到右逐列拼装,每一列中从下到上逐块拼装。所述第一纵板和第二纵板内侧、以及所述腹板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在装配块拼装后形成用于承托透水隔层的支撑台。所述第一凸台为间隙设置结构或连续设置结构。所述第一凸台的高度为装配块高度的1/2。所述第一纵板和第二纵板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在左右相邻的装配块之间形成纵向排水沟。所述透水隔层为三维土工网或加筋麦克垫。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榫卯式多功能生态砌块护岸的构建方法,采用装配式结构的装配块现场拼接构成护坡基板,然后在种植孔中填土,加装透水隔层、卡固框即可完成施工,简单方便,且护坡的抗冲刷性、抗风浪性能突出;由于装配块的开孔率较高,因此混凝土用料较少、经济实用,且种植绿化率高。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相邻装配块通过榫卯结构可实现上下左右全方位的自锁,整体性很强,即使单块破坏,也不会影响相邻装配块的固定;2、具有生态景观功能和自主排水功能,拼装后形成的种植孔内采用三维土工网对种植土进行防护,并通过卡固框对三维土工网进行固定,有效提高了种植区的抗冲刷性能,有利于植被生长;3、装配块拼装后整体为格子式立体结构,具有消浪功能;位于水下的部分,可作为鱼类等水生生物的避祸场所和栖息地;相邻种植孔之间会形成纵向排水沟,可减小雨水对坡面的冲刷。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护岸主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装配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透水隔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卡固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施工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榫卯式多功能生态砌块护岸,适用于坡度缓于1:1.5的河道岸坡,其主要由基板1、透水隔层2和卡固框3构成。其中,基板1由若干结构相同的装配块拼装而成,且沿纵向头尾相连的装配块之间能够形成种植孔4,沿横向左右相邻的装配块之间能够形成纵向排水沟5。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榫卯式多功能生态砌块护岸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施工步骤:第一步,先对岸坡进行填土修坡整平,再铺设一层土工布。第二步,浇筑混凝土坡脚,然后拼装装配块,使拼装后形成的基板1上具有若干种植孔4。上述装配块为H型结构的混凝土砌块,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纵板101和第二纵板102,以及位于第一纵板101和第二纵板102中间的连接腹板103。为了进行拼装,装配块上还设置有榫卯结构,包括位于第一纵板101和第二纵板102头部的X向榫头104,位于101和第二纵板102尾部的X向榫槽105,位于第一纵板101外侧面的Y向榫槽106,位于第二纵板102外侧面的Y向榫头107。拼装时,装配块从左到右逐列拼装,每一列中从下到上逐块拼装,且X向榫头104均靠近护岸底部一侧设置,X向榫槽105仅靠近护岸顶部一侧设置,从而使相邻装配块能够方便、快速地进行自锁拼装,且拼装后的基板1结构紧密、牢固。上述装配块的第一纵板101和第二纵板102内侧、以及腹板103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凸台108,使装配块拼装后形成的矩形种植孔4具有用于承托透水隔层2的支撑台。第一凸台108可以为多段式间隙结构,也可以为如图2所示的连续式结构,无论哪一种形式,其上表面通常位于装配块1/2高度处,从而使种植孔4内能够装填足够的种植土。为了减小雨水或洪水对护岸的冲刷,第一纵板101和第二纵板102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二凸台109,使左右相邻的装配块之间形成纵向排水沟5。第三步,在各种植孔4中填入掺杂有种子的种植土,并在其上方铺设透水隔层2。上述透水隔层2通常选用市售的三维土工网或加筋麦克垫,根据种植孔4的大小进行相应的裁剪,方便现场安装。第四步,在各种植孔4中安装用于固定透水隔层2的卡固框3。上述卡固框3为与种植孔4相适配的矩形方框,且安装在透水隔层2上方,与种植孔4卡合相连,用于固定透水隔层2,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绿植生长,提高护岸的抗冲刷性能。第五步,在靠近护岸顶部的装配块顶部浇筑混凝土压顶,完成施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诸如“前”、“后”、“左”、“右”、“垂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榫卯式多功能生态砌块护岸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施工步骤:/n第一步,修整岸坡,铺设土工布;/n第二步,浇筑混凝土坡脚,然后拼装装配块,所述装配块结构相同,具有榫卯结构,拼装后形成若干种植孔;/n第三步,在各种植孔中填入掺杂有种子的种植土,并在其上方铺设透水隔层;/n第四步,在各种植孔中安装用于固定透水隔层的卡固框;/n第五步,浇筑混凝土压顶,完成施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榫卯式多功能生态砌块护岸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施工步骤:
第一步,修整岸坡,铺设土工布;
第二步,浇筑混凝土坡脚,然后拼装装配块,所述装配块结构相同,具有榫卯结构,拼装后形成若干种植孔;
第三步,在各种植孔中填入掺杂有种子的种植土,并在其上方铺设透水隔层;
第四步,在各种植孔中安装用于固定透水隔层的卡固框;
第五步,浇筑混凝土压顶,完成施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榫卯式多功能生态砌块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块为H型结构,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纵板和第二纵板,所述第一纵板和第二纵板通过腹板相连,第一纵板和第二纵板的头部均设置有X向榫头,第一纵板和第二纵板的尾部均设置有X向榫槽,第一纵板的外侧面设置有Y向榫槽,第二纵板的外侧面设置有Y向榫头;所述种植孔位于头尾相连的装配块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榫卯式多功能生态砌块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X向榫头均靠近护岸底部一侧设置,所述X向榫槽均靠近护岸顶部一侧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明肖剑张帆戴菊英
申请(专利权)人: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