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宛蓉专利>正文

一种消化内科食道上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6185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31 2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消化内科食道上药装置,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导管,导管插入端周侧面开有第一环槽;第一环槽周侧面阵列均开有与导管内部相互连通的通孔;第一环槽周侧面套设有棉筒;第一环槽周侧面且位于导管插入端与棉筒端部之间套设有压环;导管开口端周侧面第二环槽;第二环槽靠近导管开口端部转动连接有旋转环;旋转环远离导管开口端一侧设有拉绳;拉绳依次贯穿导管和棉筒并与压环相互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注射器经连接头与导管相互连接并从通孔出液,棉筒对药液进行吸附,转动旋转环带动拉绳使得压环对棉筒进行挤压,使得药液均匀涂覆在食道内壁,提高了药液的使用效果,实用性较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消化内科食道上药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消化内科食道上药装置。
技术介绍
消化内科是研究食管、胃、小肠、大肠、胆及胰腺等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临床三级学科,消化内科疾病种类繁多,医学知识面广,操作复杂而精细。其中食道疾病是消化内科中常见的疾病。中国专利CN208838867U(申请号:CN201820350256.9)公开的“一种消化内科食道上药装置”,其实施例中,在进行使用时,将照明灯4底部表面安装在储液罐7侧方表面边沿,转动紧固器8使手柄9和储液罐7分离,把药液倒入到储液罐7内,转动紧固器8和手柄9固定在一起,握紧手柄9并对拉杆挤压,使导杆2控制挤压垫3把储液罐7内的药液输送到对接管6内经上药管5对食道上药,同时在食道上药时,按下开关器401使金属带405和蓄电池406对接,蓄电池406通过金属带405配合输送电能到灯具主体404上,灯具主体404经反光罩407反光对食道上药处照明,夹具403可根据照明角度对外壳402调整,避免对食道上药不准确,提高装置的使用效果,但药液进对接管6和上药管5直接挤出后,较为集中,无法做到在食道内进行药液涂覆,降低了药液的药效,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化内科食道上药装置,通过导管、棉筒、压环、旋转环、拉伸和弹簧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食道药液涂覆不均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为一种消化内科食道上药装置,包括导管,所述导管插入端周侧面开有第一环槽;所述第一环槽周侧面阵列均开有与导管内部相互连通的通孔;所述第一环槽周侧面套设有棉筒;所述第一环槽周侧面且位于导管插入端与棉筒端部之间套设有压环;所述导管开口端周侧面开设有第二环槽;所述第二环槽靠近导管开口端部转动连接有旋转环;所述旋转环远离导管开口端一侧设有拉绳;所述拉绳依次贯穿导管和棉筒并与压环相互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槽两端之间阵列均设有导条;所述第一环槽与第二环槽相对面之间开有与拉绳相配合的第一导孔;所述第二环槽靠近导管开口端周侧面设有限位环。进一步地,所述压环外周侧面为弧形结构;所述压环内侧阵列均开有与导条相配合的导槽。进一步地,所述旋转环内侧开有与限位环相配合的限位槽。进一步地,所述棉筒两端之间开有与拉绳相配合的第二导孔;所述第二导孔内部与拉绳之间套设有弹簧。进一步地,所述导管插入端为半球形结构;所述导管开口端设有连接头。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导管、棉筒、压环、旋转环、拉伸和弹簧的配合使用,注射器经连接头与导管相互连接并从通孔出液,棉筒对药液进行吸附,转动旋转环带动拉绳使得压环对棉筒进行挤压,使得药液均匀涂覆在食道内壁,提高了药液的使用效果,实用性较强。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消化内科食道上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图4为压环、拉绳和旋转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为棉筒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导管,2-棉筒,3-压环,4-旋转环,5-拉绳,6-弹簧,101-第一环槽,102-通孔,103-第二环槽,104-导条,105-限位环,106-连接头,107-第一导孔,201-第二导孔,301-导槽,401-限位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所示,本技术为一种消化内科食道上药装置,包括导管1,导管1插入端周侧面开有第一环槽101;第一环槽101周侧面阵列均开有与导管1内部相互连通的通孔102;第一环槽101周侧面套设有棉筒2;第一环槽101周侧面且位于导管1插入端与棉筒2端部之间套设有压环3;导管1开口端周侧面开设有第二环槽103;第二环槽103靠近导管1开口端部转动连接有旋转环4;旋转环4远离导管1开口端一侧设有拉绳5;拉绳5依次贯穿导管1和棉筒2并与压环3相互连接。其中,第一环槽101两端之间阵列均设有导条104;第一环槽101与第二环槽103相对面之间开有与拉绳5相配合的第一导孔107;第二环槽103靠近导管1开口端周侧面设有限位环105。其中,压环3外周侧面为弧形结构,避免压环3插入食道时,棱角对食道造成擦伤;压环3内侧阵列均开有与导条104相配合的导槽301。其中,旋转环4内侧开有与限位环105相配合的限位槽401。其中,棉筒2两端之间开有与拉绳5相配合的第二导孔201;第二导孔201内部与拉绳5之间套设有弹簧6。其中,导管1插入端为半球形结构;避免导管1插入食道时,棱角对食道造成擦伤,导管1开口端设有连接头106,连接头106与注射器端部相互连接。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食道药液涂覆时,将导管1开口端部的连接头与注射器相互连接,将导管1插入患者食道内,注射器对药液进行注射,药液经导管1和通孔102挤出,棉筒2对挤出的药液进行吸附,转动旋转环4,由于旋转环4内侧的限位槽401与限位环105相互和对旋转环4进行限位,使得旋转环4拉动拉绳5并绕卷在第二环槽103内,且拉绳5在绕卷时,带动压环3与第一环槽101相互滑动配合,压环3在移动的同时带动棉筒2和弹簧6压缩,使得吸附在棉筒2内的药液均匀涂覆在患者食道壁表面,提高了药液的使用效果,松开旋转环4后,在弹簧6的作用下,推动压环3使得棉筒2再次对导管1内部挤出的药液进行吸附,重复转动旋转环4,可持续对患者食道进行上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公开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技术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
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消化内科食道上药装置,包括导管(1),/n其特征在于:/n所述导管(1)插入端周侧面开有第一环槽(101);所述第一环槽(101)周侧面阵列均开有与导管(1)内部相互连通的通孔(102);所述第一环槽(101)周侧面套设有棉筒(2);所述第一环槽(101)周侧面且位于导管(1)插入端与棉筒(2)端部之间套设有压环(3);所述导管(1)开口端周侧面开设有第二环槽(103);所述第二环槽(103)靠近导管(1)开口端部转动连接有旋转环(4);所述旋转环(4)远离导管(1)开口端一侧设有拉绳(5);所述拉绳(5)依次贯穿导管(1)和棉筒(2)并与压环(3)相互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化内科食道上药装置,包括导管(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1)插入端周侧面开有第一环槽(101);所述第一环槽(101)周侧面阵列均开有与导管(1)内部相互连通的通孔(102);所述第一环槽(101)周侧面套设有棉筒(2);所述第一环槽(101)周侧面且位于导管(1)插入端与棉筒(2)端部之间套设有压环(3);所述导管(1)开口端周侧面开设有第二环槽(103);所述第二环槽(103)靠近导管(1)开口端部转动连接有旋转环(4);所述旋转环(4)远离导管(1)开口端一侧设有拉绳(5);所述拉绳(5)依次贯穿导管(1)和棉筒(2)并与压环(3)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化内科食道上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槽(101)两端之间阵列均设有导条(104);所述第一环槽(101)与第二环槽(103)相对面之间开有与拉绳(5)相配合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宛蓉杨泽滨
申请(专利权)人:李宛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