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回血的智能输液器,包括穿刺器,所述穿刺器上设置有第一导管,且第一导管的一端设置有滴斗,所述滴斗内设置有第一过滤膜,且第一过滤膜的一侧设置有空气过滤管,所述空气过滤管的一端设置有排气膜,且排气膜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盖,所述第一过滤膜的下方设置有圆台管,且圆台管的底端设置有弹性盖,所述圆台管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过滤膜,且滴斗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上设置有流量调节器,且第二导管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导管,且第三导管上设置有静脉针。该一种防回血的智能输液器通过设置圆台管和弹性盖,可以达到防止人体静脉血管中的血液回流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回血的智能输液器
本技术涉及输液器
,具体为一种防回血的智能输液器。
技术介绍
随着输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要求的日益提高,随之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适合不同所需的输液器,以往在输液的过程中,无论病人还是医护人员总是小心翼翼地看着药液是否快要输完,一旦医务人员一时疏忽,患者又处在睡眠状态,药液输完针头未能及时拔出,就会造成患者静脉出血给病人带来伤害同时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一种防回血的智能输液器就应运而生了,它能有效做到防回血的效果为病人提共保护,目前以高度推广实用的非常广泛。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或问题:1、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一种防回血的输液器,其防回血效果不是很好,当患者的一瓶药液输完毕时若不及时换药或拔掉针头很容易造成回血,轻则造成出血重则血液回流导至形成血栓,不仅对病人造成二次伤害还为医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由于其防回血效果不是很好还会使得病人在输液时护士和病人的精神都会高度集中,防止未能及时察觉到输液瓶输完而造成回血现象,造成精神上的压力;2、药液中会存在一些小颗粒,而这些小颗粒要是随着输液管进入血管中是非常麻烦的,而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一种防回血的输液器,在对药液中的小颗粒进行过滤时,会发生过滤膜堵塞的现象,从而导致输液管内的药液无法流动影响输液的进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防回血的智能输液器,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传统防回血的输液器防回血效果不佳和过滤膜易堵塞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回血的智能输液器,包括穿刺器,所述穿刺器上设置有第一导管,且第一导管的一端设置有滴斗,所述滴斗内设置有第一过滤膜,且第一过滤膜的一侧设置有空气过滤管,所述空气过滤管的一端设置有排气膜,且排气膜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盖,所述第一过滤膜的下方设置有圆台管,且圆台管的底端设置有弹性盖,所述圆台管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过滤膜,且滴斗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上设置有流量调节器,且第二导管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导管,且第三导管上设置有静脉针。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穿刺器通过第一导管与滴斗相连通,且滴斗通过第二导管与第三导管相连通。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过滤膜的过滤孔径略大于第二过滤膜的过滤孔径。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空气过滤管位于滴斗的上端弧面上,且防护盖套接于空气过滤管上。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圆台管直径小的一端朝下,弹性盖和圆台管均为聚烯烃热塑弹性体制得且两者一体热塑成型。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流量调节器通过位于流量调节器内的第一滑槽与第二导管滑动连接,且流量调节器内设置的滑轮与设置在流量调节器斜面上的第二滑槽滑动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导管通过连接头与第二导管固定连接,且第二导管的直径与第一导管的直径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回血的智能输液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一种防回血的智能输液器,通过设置圆台管和弹性盖以达到输液管防回血的效果,当滴斗内存在一定量的药液时,弹性盖在药液压强的作用下会绕着连接部位转动,药液会经过圆台管流入第二导管,而当药瓶内的药液流完时圆台管上方的药液逐渐减少时,弹性盖开合的角度会逐步减小,这也就导致药液流入第二导管的速度降低,当圆台管上方的药液降低到一定水平面时,弹性盖向上的弹性大于药液压力,弹性盖就会闭合药液也就随之停止流动,从而实现防回血的效果,有效解决了传统防回血的输液器防回血效果不佳的问题;2、该一种防回血的智能输液器,通过设置两组过滤膜,第一过滤膜位于第二过滤膜的上方,且第一过滤膜的过滤直径大于第二过滤膜,所以药液经过第一过滤膜时会初步过滤掉直径稍大些的颗粒物,在经过第二过滤膜过滤掉其他颗粒物,采取分布过滤的方法完成过滤目的,有效解决了传统防回血的输液器过滤膜易堵塞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滴斗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输液时滴斗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圆台管结构示意图。图中:1、穿刺器;2、第一导管;3、滴斗;4、第一过滤膜;5、空气过滤管;6、排气膜;7、防护盖;8、圆台管;9、弹性盖;10、第二过滤膜;11、第二导管;12、流量调节器;13、连接头;14、第三导管;15、静脉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实施方案中:一种防回血的智能输液器,包括穿刺器1,穿刺器1上设置有第一导管2,且第一导管2的一端设置有滴斗3,滴斗3内设置有第一过滤膜4,且第一过滤膜4的一侧设置有空气过滤管5,空气过滤管5的一端设置有排气膜6,且排气膜6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盖7,第一过滤膜4的下方设置有圆台管8,且圆台管8的底端设置有弹性盖9,圆台管8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过滤膜10,且滴斗3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导管11,第二导管11上设置有流量调节器12,且第二导管1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头13,连接头13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导管14,且第三导管14上设置有静脉针15。本实施例中,穿刺器1通过第一导管2与滴斗3相连通,且滴斗3通过第二导管11与第三导管14相连通,第一过滤膜4的过滤孔径略大于第二过滤膜10的过滤孔径,以实现第一过滤膜4与第二过滤膜10的分层过滤达到防止过滤膜堵塞的效果,空气过滤管5位于滴斗3的上端弧面上,防止滴斗3内药液液面过高而从空气过滤管5内流出,且防护盖7套接于空气过滤管5上,防护盖7为了避免人员直接触碰到排气膜6从而造成污染而且套接的方式装卸更方便,圆台管8直径小的一端朝下,弹性盖9和圆台管8均为聚烯烃热塑弹性体制得且两者一体热塑成型,生产方便且连接牢固弹性盖9塑性能力强能与圆台管8的下表面紧密贴合住,流量调节器12通过位于流量调节器12内的第一滑槽与第二导管11滑动连接,且流量调节器12内设置的滑轮与设置在流量调节器12斜面上的第二滑槽滑动连接,通过第一滑槽可以改变流量调节器12的位置,通过滑轮可以调节药液的流量,第三导管14通过连接头13与第二导管11固定连接,且第二导管11的直径与第一导管2的直径相同。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将穿刺器1插入药瓶中,通过挤压滴斗3让滴斗3、导管和静脉针15内充满药液,然后将静脉针15扎入病人静脉上,在压强的作用下药液缓慢流入人体,可通过流量调节器12对输液管内的药液流量进行调节,当一瓶药液输完后,弹性盖9会闭合从而阻止药液的流淌,护士再换一瓶药液时滴斗3内产生的空气会经过空气过滤管5排出,本技术结构简单防回血效果好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回血的智能输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器(1),所述穿刺器(1)上设置有第一导管(2),且第一导管(2)的一端设置有滴斗(3),所述滴斗(3)内设置有第一过滤膜(4),且第一过滤膜(4)的一侧设置有空气过滤管(5),所述空气过滤管(5)的一端设置有排气膜(6),且排气膜(6)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盖(7),所述第一过滤膜(4)的下方设置有圆台管(8),且圆台管(8)的底端设置有弹性盖(9),所述圆台管(8)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过滤膜(10),且滴斗(3)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导管(11),所述第二导管(11)上设置有流量调节器(12),且第二导管(1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头(13),所述连接头(13)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导管(14),且第三导管(14)上设置有静脉针(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回血的智能输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器(1),所述穿刺器(1)上设置有第一导管(2),且第一导管(2)的一端设置有滴斗(3),所述滴斗(3)内设置有第一过滤膜(4),且第一过滤膜(4)的一侧设置有空气过滤管(5),所述空气过滤管(5)的一端设置有排气膜(6),且排气膜(6)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盖(7),所述第一过滤膜(4)的下方设置有圆台管(8),且圆台管(8)的底端设置有弹性盖(9),所述圆台管(8)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过滤膜(10),且滴斗(3)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导管(11),所述第二导管(11)上设置有流量调节器(12),且第二导管(1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头(13),所述连接头(13)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导管(14),且第三导管(14)上设置有静脉针(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回血的智能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器(1)通过第一导管(2)与滴斗(3)相连通,且滴斗(3)通过第二导管(11)与第三导管(14)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园春,余江波,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