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抗菌罗马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3528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抗菌罗马布,涉及纺织布技术领域,旨在解决潮湿环境下布内部容易滋生细菌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耐磨外层以及与耐磨外层缝合的抑菌内层,抑菌内层由若干第一纱线和若干第二纱线平纹编织而成,抑菌内层的孔隙密度为0.3个/c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抗菌罗马布
本技术涉及纺织布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抗菌罗马布。
技术介绍
布就是用来制作服装的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布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服饰布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人体出汗或是被淋湿的时候会形成一个潮湿的环境,同时配合人体散发的热量就会形成一个温暖潮湿的环境,这种环境不仅会滋生各种细菌,还会使得一些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而来的病菌更好地生长和繁殖,久而久之这些细菌和病菌便会引发各种疾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抗菌罗马布,通过提高布整体的透湿性能达到抑制布内部细菌滋生的目的。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抗菌罗马布,包括耐磨外层以及与耐磨外层缝合的抑菌内层,所述抑菌内层由若干第一纱线和若干第二纱线平纹编织而成,所述抑菌内层的孔隙密度为0.3个/cm2,所述抑菌内层的孔径为0.4-0.5mm,所述第一纱线包括第一纱芯和包覆在第一纱芯外侧的第一包覆纱,所述第一纱芯由若干Y形异形纤维加捻而成,所述第一包覆纱由若干铜离子纤维单丝并股加捻而成,所述耐磨外层由若干第三纱线斜纹编织而成,所述耐磨外层的孔隙密度为0.2个/cm2,所述耐磨外层的孔径为0.3-0.4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耐磨外层设置为斜纹编织结构且耐磨外层的孔隙密度为0.2个/cm2,耐磨外层的孔径为0.3-0.4mm,将抑菌内层设置为平纹编织结构且抑菌内层的孔隙密度为0.3个/cm2,耐磨内层的孔径为0.4-0.5mm,该结构的设置利用耐磨外层斜纹编织的孔径小于抑菌内层平纹编织的孔径,利用抑菌内层的孔径大于耐磨外层的孔径可以形成朝向外侧吸湿的毛细孔结构,增强整体布的吸湿性能,破坏了细菌滋生的环境,增强布整体的抑菌能力,利用Y形异形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湿的特点来增强第一纱芯的吸湿透湿能力,第一包覆纱利用铜离子实现对细菌的杀死和细菌滋生的抑制,提高了整体布的抑菌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纱线包括第二纱芯和包覆在所述第二纱芯外侧的第二包覆纱,所述第二纱芯由若干竹炭纤维单丝并股加捻而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竹炭纤维单丝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抑菌抗菌的效果来增强第二纱芯整体的透湿和抑菌效果,进而增强整体布的抑菌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包覆纱由若干细旦丙纶纤维单丝并股加捻而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细旦丙纶纤维单丝具有的芯吸效应来提高第二包覆纱整体的吸湿和透湿的能力,使得布内部的水分可以更快的排出,抑制细菌滋生的环境,进而提高布整体的抑菌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Y形异形纤维采用莫代尔纤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莫代尔纤维具有吸湿透气性好的特点来增强第一纱芯的透湿性,使得第一纱线的透湿性更强,进而增强抑菌内层整体的透湿性,使得布内部水分排出的过程更加顺畅,抑制细菌滋生的环境,进而增强整体布的抑菌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纱线包括第三纱芯和包覆在所述第三纱芯外侧的第三包覆纱,所述第三纱芯由若干三叶形异形纤维加捻而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三叶形异形纤维织物具有厚实耐穿的特点来增强布整体的强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包覆纱由若干苎麻纤维单丝并股加捻而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苎麻纤维具有防霉耐磨的特点来增强第三纱线整体的耐磨性能,进而增强耐磨外层的整体耐磨性能,同时利用苎麻纤维具有除臭吸附、吸湿透气的特点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异味的吸附,另一方面提高耐磨外层整体的透气和透湿的能力,使得布内部的水分可以更好地排出,抑制细菌滋生的环境进而提高布整体的抑菌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三叶形异形纤维采用涤纶纤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涤纶纤维具有强度高、弹性好以及保形性和耐热性好的特点来增强第三纱芯的性能,进而提高第三纱线的整体性能。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耐磨外层设置为斜纹编织结构且耐磨外层的孔隙密度为0.2个/cm2,耐磨外层的孔径为0.3-0.4mm,将抑菌内层设置为平纹编织结构且抑菌内层的孔隙密度为0.3个/cm2,耐磨内层的孔径为0.4-0.5mm,该结构的设置利用耐磨外层斜纹编织的孔径小于抑菌内层平纹编织的孔径,利用抑菌内层的孔径大于耐磨外层的孔径可以形成朝向外侧吸湿的毛细孔结构,增强整体布的吸湿性能,破坏了细菌滋生的环境,增强布整体的抑菌能力,利用Y形异形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湿的特点来增强第一纱芯的吸湿透湿能力,第一包覆纱利用铜离子实现对细菌的杀死和细菌滋生的抑制,提高了整体布的抑菌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抑菌内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耐磨外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纱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第二纱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第三纱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耐磨外层;2、抑菌内层;3、第一纱线;4、第二纱线;5、第一纱芯;6、第一包覆纱;7、第三纱线;8、第二纱芯;9、第二包覆纱;10、第三纱芯;11、第三包覆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一种新型抗菌罗马布,如图1所示,包括耐磨外层1以及与耐磨外层1之间通过缝合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的抑菌内层2。如图1和图3所示,耐磨外层1由若干第三纱线7以斜纹编织的方式编织而成,耐磨外层1的孔隙密度为0.2个/cm2,耐磨外层1的孔径为0.3-0.4mm。如图1和图2所示,抑菌内层2由若干第一纱线3和第二纱线4以平纹编织的方式编织而成,抑菌内层2的孔隙密度为0.3个/cm2,抑菌内层2的孔径为0.4-0.5mm,该结构的设置利用耐磨外层1斜纹编织的孔径小于抑菌内层2平纹编织的孔径,利用抑菌内层2的孔径大于耐磨外层1的孔径可以形成朝向外侧吸湿的毛细孔结构,增强整体布的吸湿性能,破坏了细菌滋生的环境,增强布整体的抑菌能力。如图4所示,第一纱线3包括第一纱芯5以及包覆在第一纱芯5外侧的第一包覆纱6,第一纱芯5由若干Y形异形纤维加捻而成,利用Y形异形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湿的特点来增强第一纱芯5的吸湿透湿能力,Y形异形纤维采用莫代尔纤维,用莫代尔纤维具有吸湿透气性好的特点来增强第一纱芯5的透湿性,使得第一纱线3的透湿性更强,进而增强抑菌内层2整体的透湿性,使得布内部水分排出的过程更加顺畅,抑制细菌滋生的环境,进而增强整体布的抑菌能力。如图4所示,第一包覆纱6由若干铜离子纤维单丝加捻而成,利用铜离子纤维单丝内部游离的铜离子实现对细菌滋生的抑制,进而增强布整体的抑菌效果。如图5所示,第二纱线4包括第二纱芯8以及包覆在第二纱芯8外侧的第二包覆纱9,第二包覆纱9由若干细旦丙纶纤维单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抗菌罗马布,其特征在于:包括耐磨外层(1)以及与耐磨外层(1)缝合的抑菌内层(2),所述抑菌内层(2)由若干第一纱线(3)和若干第二纱线(4)平纹编织而成,所述抑菌内层(2)的孔隙密度为0.3个/c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抗菌罗马布,其特征在于:包括耐磨外层(1)以及与耐磨外层(1)缝合的抑菌内层(2),所述抑菌内层(2)由若干第一纱线(3)和若干第二纱线(4)平纹编织而成,所述抑菌内层(2)的孔隙密度为0.3个/cm2,所述抑菌内层(2)的孔径为0.4-0.5mm,所述第一纱线(3)包括第一纱芯(5)和包覆在第一纱芯(5)外侧的第一包覆纱(6),所述第一纱芯(5)由若干Y形异形纤维加捻而成,所述第一包覆纱(6)由若干铜离子纤维单丝并股加捻而成,所述耐磨外层(1)由若干第三纱线(7)斜纹编织而成,所述耐磨外层(1)的孔隙密度为0.2个/cm2,所述耐磨外层(1)的孔径为0.3-0.4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抗菌罗马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纱线(4)包括第二纱芯(8)和包覆在第二纱芯(8)外侧的第二包覆纱(9),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华伟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融悦纺织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