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技术

技术编号:2983075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空调器包括:空调本体,空调本体设有出风口;出风结构,配置为调整出风口的出风角度,出风结构具有多个形态;检测装置,配置为适于获取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控制器,控制器与出风结构、检测装置电连接,并根据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切换出风结构的形态。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空调器,通过检测装置获取空调器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控制器根据检测装置获取的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切换出风结构的形态以调整出风口的出风角度,使出风角度和出风量与当前的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相匹配,进而在空调器切换至不同工作模式后,能够使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快速达到人体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专利技术涉空调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目前,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送风形态通常与空调器的工作模式相关联,而同一种工作模式下送风形态单一,使得在空调器切换至不同工作模式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用户的舒适度,无法满足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在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方面在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有鉴于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本体,空调本体设有出风口;出风结构,配置为调整出风口的出风角度,出风结构具有多个形态;检测装置,配置为适于获取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控制器,控制器与出风结构、检测装置电连接,并根据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切换出风结构的形态。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本体、出风结构、检测装置和控制器,空调本体设置有出风口,出风结构配置为调整出风口的出风状态,具体地,出风结构具有多个形态,控制器通过切换出风结构以不同的形态工作以调整出风口的出风角度,进而调整出风量。通过检测装置获取空调器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控制器根据检测装置获取的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切换出风结构的形态以调整出风口的出风角度,能够使出风角度和出风量与当前的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相匹配,进而在空调器切换至不同工作模式后,能够使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快速达到人体舒适度,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体验。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形态中包括第一形态,空调器还包括:通讯接口,与控制器相连接,并配置为接收控制指令;控制器根据控制指令,控制出风结构以第一形态工作。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结构的多个形态包括第一形态,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通讯接口,并且将通讯接口与控制器连接,通讯接口接收到用户发出的控制指令,控制器根据控制指令控制出风结构以第一形态工作,进而在出风结构以第一形态工作的情况下的出风角度和出风量能够满足对应的控制指令对空调器换热能力和出风量的需求,以使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快速达到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具体地,控制指令为无风感指令,多个形态中的第一形态为无风感默认形态,控制器根据无风感指令控制出风结构以第一形态工作,使得出风结构以第一形态工作时的出风角度和出风量能够满足用户对无风感出风的需求,即空调器的出风更加贴近自然风,在保证出风量、制冷量的同时提高了房间温度的均匀性,提升空调器的使用体验,同时,控制器根据无风感指令控制出风结构立即切换为第一形态工作,有利于使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快速达到用户的舒适度。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形态中还包括第二形态和第三形态,控制器根据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切换出风结构的形态,具体包括:获取温度阈值,并计算环境温度与温度阈值的温度差值,以及获取湿度阈值,并计算环境湿度与湿度阈值的湿度差值;确定温度差值处于第一预设温度范围内,或湿度差值处于第一预设湿度范围内,切换出风结构以第三形态工作;确定温度差值处于第二预设温度范围内,且湿度差值处于第二预设湿度范围或第三预设湿度范围内,切换出风结构以第二形态工作;确定温度差值处于第二预设温度范围或第三预设范围内,且湿度差值处于第二预设湿度范围内,切换出风结构以第二形态工作;确定温度差值处于第三预设温度范围内,且湿度差值处于第三预设湿度范围内,切换出风结构以第一形态工作。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控制器根据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切换出风结构的形态的具体方式。其中,出风结构的多个形态还包括第二形态和第三形态,具体地,第一形态为无风感默认角度,第二形态为无风感第二角度,第三形态为无风感第三角度。通过获取温度阈值和湿度阈值,计算环境温度与温度阈值的差值得到温度差值,计算环境湿度和湿度阈值的差值得到湿度差值,将温度差值与温度预设范围相比较,将湿度差值与湿度预设范围进行比较,其中,温度预设范围至少包括第一预设温度范围、第二温度预设范围、第三温度预设范围,湿度预设范围至少包括第一湿度预设范围、第二湿度预设范围、第三湿度预设范围,根据温度差值与第一预设温度范围、第二预设温度范围、第三预设温度范围的比较的结果,以及湿度差值与第一预设湿度范围、第二预设湿度范围、第三预设湿度范围的比较的结果,切换出风结构的形态,使得出风结构的多种形态能够适应不同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的变化,以保证空调器迅速有效的将环境温度和湿度调整至用户的舒适度,缩短了房间达到舒适度的时间,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的体验。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出风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与空调本体转动连接,并配置为打开或关闭出风口,第一导风板上设置有适于供气流穿过的通孔;散风结构,与空调本体相连,并适于相对于空调本体运动以遮挡或打开出风口,散风结构上形成有散风结构,散风结构适于供气流穿过,并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和散风结构,通过第一导风板的设置,实现了对空调器出风口的打开或关闭,并且,在第一导风板上设置适于供气流穿过的通孔,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一导风板对气流的导向的缓冲作用,使得气流更加平稳缓和。散风结构与空调本体相连接,并适于相对于空调本体转动以遮挡或打开第一导风板打开的出风口,当散风结构遮挡出风口时,气流会经过设置于空调本体上的散风结构,散风结构能够将穿过其的气流打散扩散,形成“乱序”的、“随机风向”的出风,从而避免了气流直接吹向人体,减轻了直吹感,实现了用户对于空调无风感的要求。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出风结构还包括:第二导风板,设置于出风口内,第二导风板适于相对出风口的朝向转动以改变出风口的送风方向。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导风板设置于出风口内,能够沿与出风口平行的轴线旋转,进而改变出风口的送风方向,实现不同方向的送风,如“远”送风或“近”送风。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本体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前侧壁和下侧壁,壳体的前侧壁和壳体的下侧壁的过渡位置形成有出风口。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口具体朝向空调器的“前下”侧,即对于标准安装的挂壁式空调器,出风口包括大致为水平方向的第一方向出风口和大致为竖直方向的第二方向出风口,其中,第一方向出风口朝向前侧壁对应的方向,即朝向空调器的前方,第二方向出风口朝向下侧壁对应的方向,即朝向空调器的下方。通过调整出风口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的出风量,可以在保证出风不会直吹人体,实现无风感的前提下,增加空调器的整体出风量,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左端盖和右端盖,左端盖和右端盖上分别设置有侧出风口,以进行侧向出风。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散风结构包括:多个风轮,多个风轮之间通过齿轮结构啮合传动,风轮包括内筋和外环筋,内筋和外环筋之间设置有第一风叶组和第二风叶组,第一风叶组中的风叶与内筋和外环筋固定相连,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设有出风口;/n出风结构,配置为调整所述出风口的出风角度,所述出风结构具有多个形态;/n检测装置,配置为适于获取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n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出风结构、所述检测装置电连接,并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和所述环境湿度切换所述出风结构的所述形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设有出风口;
出风结构,配置为调整所述出风口的出风角度,所述出风结构具有多个形态;
检测装置,配置为适于获取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出风结构、所述检测装置电连接,并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和所述环境湿度切换所述出风结构的所述形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形态中包括第一形态,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通讯接口,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并配置为接收控制指令;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出风结构以所述第一形态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形态中还包括第二形态和第三形态,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和所述环境湿度切换所述出风结构的所述形态,具体包括:
获取温度阈值,并计算所述环境温度与所述温度阈值的温度差值,以及获取湿度阈值,并计算所述环境湿度与所述湿度阈值的湿度差值;
确定所述温度差值处于第一预设温度范围内,或所述湿度差值处于第一预设湿度范围内,切换所述出风结构以所述第三形态工作;
确定所述温度差值处于第二预设温度范围内,且所述湿度差值处于第二预设湿度范围或第三预设湿度范围内,切换所述出风结构以所述第二形态工作;
确定所述温度差值处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范围或第三预设范围内,且所述湿度差值处于所述第二预设湿度范围内,切换所述出风结构以所述第二形态工作;
确定所述温度差值处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范围内,且所述湿度差值处于所述第三预设湿度范围内,切换所述出风结构以所述第一形态工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包括:
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空调本体转动连接,并配置为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导风板上设置有适于供气流穿过的通孔;
散风结构,与所述空调本体相连,并适于相对于所述空调本体运动以遮挡或打开所述出风口,所述散风结构上形成有散风结构,所述散风结构适于供气流穿过,并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还包括:
第二导风板,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内,所述第二导风板适于相对所述出风口的朝向转动以改变所述出风口的送风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本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前侧壁和下侧壁,所述壳体的前侧壁和所述壳体的下侧壁的过渡位置形成有所述出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结构包括:
多个风轮,多个所述风轮之间通过齿轮结构啮合传动,所述风轮包括内筋和外环筋,所述内筋和所述外环筋之间设置有第一风叶组和第二风叶组,所述第一风叶组中的风叶与所述内筋和所述外环筋固定相连,所述第二风叶组与所述内筋转动相连,且所述第二风叶组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第二风叶组处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二风叶组的多个风叶与所述第一风叶组的多个风叶间隔排列,所述第二风叶组处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二风叶组的风叶与所述第一风叶组的风叶在所述风轮的轴向上至少部分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出风结构形成所述第一形态,所述第一导风板打开所述出风口,所述散风结构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相抵靠并遮挡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风叶组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姬安生蔡国健杜顺开翟富兴何健刘奇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