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搅拌桨叶自转角度可调的合成三元前驱体用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2572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13
一种搅拌桨叶自转角度可调的合成三元前驱体用反应釜,包括釜体,该釜体内置搅拌器。搅拌器包括搅拌轴、搅拌桨叶、主套筒和支杆。主套筒定位套接于搅拌轴的外侧;支杆的一端定位连接于主套筒的外壁。搅拌桨叶的内端面开设有孔,支杆插入该孔,搅拌桨叶自转角度可调地定位套接于支杆上。搅拌桨叶与主套筒之间设有内套筒和外套筒,均套接于支杆上,内套筒的内端固定连接于主套筒,外套筒的外端固定连接于搅拌桨叶;内套筒的外端面圆周方向上均匀设有多个齿,外套筒的内端面圆周方向上均匀设有多个齿,内套筒上的齿和外套筒上的齿在搅拌桨叶的多个自转角度下均可相互啮合。解决现有反应釜的搅拌桨叶调整角度时工序繁琐、费时费力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搅拌桨叶自转角度可调的合成三元前驱体用反应釜
本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特别涉及一种搅拌桨叶自转角度可调的合成三元前驱体用反应釜。
技术介绍
三元前驱体即镍钴锰氢氧化物,化学式为NixCoyMn(1-x-y)(OH)2,是生产三元正极材料的重要上游材料,通过与锂源(NCM333、NCM523、NCM622用碳酸锂,NCM811、NCA用氢氧化锂)混合后烧结制得三元正极成品。三元正极材料是制作锂电池的关键性材料之一,其终端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储能、电动工具以及3C电子产品等。三元前驱体实际应用到规模化的生产上,基本采用共沉淀湿法工艺。共沉淀湿法工艺是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反应釜的设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成为部分产品合成技术的关键所在。反应釜的釜体大小、挡板数量及尺寸、有无导流筒、进料位置,反应釜内搅拌器的浆径、浆宽、桨叶角度、线转速、桨叶数量,桨叶离槽底安装高度等结构特征影响三元前驱体的密度、形貌、比表面积、结晶程度、粒度大小及分布等性能。其中,本领域内搅拌桨叶的角度通常是指:搅拌桨叶以搅拌轴的一条径向线为基准,搅拌桨叶绕该径向线转动的角度。其直接影响到浆料循环效果和剪切力大小,不同三元前驱体的强度会有所差异。由于三元材料对前驱体具有很好的继承性,因此三元前驱体的性能会直接影响三元材料结构性能,进而影响正极在锂电池中表现出的电化学性能。因此不同规格的三元材料需要选择不同的剪切力,配合调整搅拌速度,可能会需要调整搅拌桨叶的角度。实际生产中,想要改变搅拌桨叶角度,通常使用目标角度的一组搅拌桨叶进行替换,但是拆卸以及更换均比较繁琐。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共沉淀湿法合成三元前驱体所用,可以便捷且准确地调整搅拌桨叶的角度的反应釜是本技术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搅拌桨叶自转角度可调的合成三元前驱体用反应釜,其目的是要解决现有反应釜的搅拌桨叶调整角度时工序繁琐、费时费力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搅拌桨叶自转角度可调的合成三元前驱体用反应釜,所述反应釜包括釜体,该釜体内置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包括搅拌轴、搅拌桨叶、主套筒和支杆。所述主套筒定位套接于搅拌轴的外侧;所述支杆的一端定位连接于主套筒的外壁,将支杆的该端定义为内端,将支杆的另一端定义为外端。所述搅拌桨叶与主套筒在支杆的长度方向上相距布置,搅拌桨叶的内端面开设有孔,所述支杆插入该孔,搅拌桨叶自转角度可调地定位套接于支杆上,将搅拌桨叶以支杆为转动轴线所转动的角度定义为自转角度。所述搅拌桨叶与主套筒之间设有内套筒和外套筒,内套筒和外套筒均套接于支杆上,内套筒的内端固定连接于主套筒的外壁,外套筒的外端固定连接于搅拌桨叶的内端;所述内套筒的外端面圆周方向上均匀设有多个齿,所述外套筒的内端面圆周方向上均匀设有多个齿,内套筒上的齿和外套筒上的齿在搅拌桨叶的多个自转角度下均可相互啮合。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1.上述方案中,所述主套筒定位套接于搅拌轴的外侧,其含义主套筒在轴向和周向上均与搅拌轴定位连接,搅拌轴转动时则带动套筒一起转动。可以通过螺钉、螺丝、螺柱等紧固件达成主套筒定位在搅拌轴上,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现有技术可以实现的。2.上述方案中,搅拌桨叶自转角度可调地定位套接于支杆上,其含义为搅拌桨叶套接于支杆且可以在支杆上调节自转角度。本方案在装配状态下,搅拌桨叶上的外套筒与主套筒上的内套筒相互啮合,此时搅拌桨叶相对支杆的角度一定,通过螺钉、螺丝、螺柱等紧固件将搅拌桨叶定位在支杆上。搅拌轴转动时带动套筒一起转动,套筒带动支杆一起转动,支杆带动搅拌桨叶一起转动。当需要调整搅拌桨叶的自转角度时,先松开紧固件,再将搅拌桨叶和外套筒作为一个整体向外拔一段距离,不需要将搅拌桨叶和外套筒从支杆上拆卸下来。再转动搅拌桨叶绕支杆转动目标自转角度,再向内推搅拌桨叶和外套筒整体,直到外套筒和内套筒再次啮合,再收紧紧固件将搅拌桨叶定位在支杆上。整个调整自转角度的过程较快捷方便,不需要更换以及拆卸搅拌桨叶。3.上述方案中,所述内套筒的外端面圆周方向上均匀设有多个齿,所述外套筒的内端面圆周方向上均匀设有多个齿,内套筒上的齿和外套筒上的齿在搅拌桨叶的多个自转角度下均可相互啮合。将内套筒的外端和外套筒的内端设计成齿状,再相互啮合,其目的可以准确且快速地转动到目标自转角度。本领域需要的目标自转角度通常为固定的,如30度、60度、90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目标自转角度来设计齿数,如设计成12个,则每个齿对应30度,目标自转角度为30度时,则调整搅拌桨叶绕支杆转动一个齿位,即实现自转30度,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且能实现的。4.上述方案中,所述搅拌轴的周向上开设有环状凹槽,所述主套筒定位套接于该凹槽内。主套筒定位套接于该凹槽内,凹槽对主套筒起限位作用,限制主套筒在轴向上滑动,使其定位在搅拌轴上更为牢固。5.上述方案中,所述内套筒外端和外套筒内端的齿数均为十二个。6.上述方案中,所述内套筒外端的齿的齿形均相同。7.上述方案中,所述外套筒内端的齿的齿形均相同。8.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杆在水平方向上沿搅拌轴的径向设置。9.上述方案中,所述搅拌桨叶通过紧固件定位于支杆上。优选地,所述紧固件选用螺钉、螺丝或螺柱。10.上述方案中,所述自转角度选用30度、60度或90度。本技术工作原理和优点如下:本技术在搅拌轴外侧套接主套筒,支杆的一端定位连接于主套筒的外壁,另一端插接在搅拌桨叶的端孔,搅拌桨叶自转角度可调地定位套接于支杆上。搅拌桨叶和主套筒之间设置内套筒和外套筒,两者在多个自转角度下均可通过齿相互啮合。在工作状态下,搅拌轴转动时带动套筒一起转动,套筒带动支杆一起转动,支杆带动搅拌桨叶一起转动。当需要调整搅拌桨叶的自转角度时,解开搅拌桨叶在支杆上的定位,将搅拌桨叶和外套筒作为一个整体向外拔一段距离,再转动搅拌桨叶绕支杆转动目标自转角度,再向内推搅拌桨叶和外套筒整体,直到外套筒和内套筒再次啮合,再将搅拌桨叶定位在支杆上。本实用性采用这种搅拌桨叶套接在支杆上,转动搅拌桨叶绕支杆转动来实现搅拌桨叶自转角度可调,不需要将搅拌桨叶拆卸下来或者更换搅拌桨叶,整个调整自转角度的过程较快捷方便,省时省力。内套筒的外端面和外套筒的内端面上设置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齿,在搅拌桨叶的多个自转角度下,内套筒的齿和外套筒的齿均可以相互啮合,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设计齿数,将转动的角度转化为齿数,通过转动到目标齿位,可以准确且快速地转动搅拌桨叶到目标自转角度。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合成三元前驱体用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支杆和主套筒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自转角度为0度时正视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自转角度为0度时搅拌桨叶的正视剖视图;附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自转角度为90度时正视结构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搅拌桨叶自转角度可调的合成三元前驱体用反应釜,所述反应釜包括釜体(1),该釜体(1)内置搅拌器(2);其特征在于:/n所述搅拌器(2)包括搅拌轴(3)、搅拌桨叶(4)、主套筒(5)和支杆(6);/n所述主套筒(5)定位套接于搅拌轴(3)的外侧;所述支杆(6)的一端定位连接于主套筒(5)的外壁,将支杆(6)的该端定义为内端,将支杆(6)的另一端定义为外端;/n所述搅拌桨叶(4)与主套筒(5)在支杆(6)的长度方向上相距布置,搅拌桨叶(4)的内端面开设有孔(7),所述支杆(6)插入该孔(7),搅拌桨叶(4)自转角度可调地定位套接于支杆(6)上,将搅拌桨叶(4)以支杆(6)为转动轴线所转动的角度定义为自转角度;/n所述搅拌桨叶(4)与主套筒(5)之间设有内套筒(8)和外套筒(9),内套筒(8)和外套筒(9)均套接于支杆(6)上,内套筒(8)的内端固定连接于主套筒(5)的外壁,外套筒(9)的外端固定连接于搅拌桨叶(4)的内端;所述内套筒(8)的外端面圆周方向上均匀设有多个齿,所述外套筒(9)的内端面圆周方向上均匀设有多个齿,内套筒(8)上的齿和外套筒(9)上的齿在搅拌桨叶(4)的多个自转角度下均可相互啮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搅拌桨叶自转角度可调的合成三元前驱体用反应釜,所述反应釜包括釜体(1),该釜体(1)内置搅拌器(2);其特征在于:
所述搅拌器(2)包括搅拌轴(3)、搅拌桨叶(4)、主套筒(5)和支杆(6);
所述主套筒(5)定位套接于搅拌轴(3)的外侧;所述支杆(6)的一端定位连接于主套筒(5)的外壁,将支杆(6)的该端定义为内端,将支杆(6)的另一端定义为外端;
所述搅拌桨叶(4)与主套筒(5)在支杆(6)的长度方向上相距布置,搅拌桨叶(4)的内端面开设有孔(7),所述支杆(6)插入该孔(7),搅拌桨叶(4)自转角度可调地定位套接于支杆(6)上,将搅拌桨叶(4)以支杆(6)为转动轴线所转动的角度定义为自转角度;
所述搅拌桨叶(4)与主套筒(5)之间设有内套筒(8)和外套筒(9),内套筒(8)和外套筒(9)均套接于支杆(6)上,内套筒(8)的内端固定连接于主套筒(5)的外壁,外套筒(9)的外端固定连接于搅拌桨叶(4)的内端;所述内套筒(8)的外端面圆周方向上均匀设有多个齿,所述外套筒(9)的内端面圆周方向上均匀设有多个齿,内套筒(8)上的齿和外套筒(9)上的齿在搅拌桨叶(4)的多个自转角度下均可相互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桨叶自转角度可调的合成三元前驱体用反应釜,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涛朱用王梁梁陈磊于禧赵亮贺建军张振兴王顺荣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金通储能动力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