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无人/有人控制的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2255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基于无人/有人控制的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包括车架和车壳,车壳顶部设有下沉的物资转运平台,内部中空,且从前向后依次形成有前一仓、前二仓、中仓、后二仓和后一仓;前二仓和后二仓通过连通器连通,且通过供料口能够转运液态物资;车架上设有螺旋驱动装置和电动力系统,螺旋驱动装置对称安装于机架底部的左右两侧,由四个电机和四个带减速器的螺旋驱动器构成,四个电机受电动力系统控制,电机通过带减速器与螺旋驱动器传动连接,四个螺旋驱动器内部中空,且在四个电机带动下能够同时旋转或独立旋转。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替代人工在极端松软的两栖环境中,实现固态物资和运液态物资的转运作业,在有效作业时间内提高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无人/有人控制的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人工程装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无人/有人控制的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
技术介绍
沿海滩涂、江河湖湿地及沼泽、沙漠、雪地等地理条件皆为复杂,但都有一个共性的特点:极端松软,部分情况可能是水和松软的泥土相间分布,这对在该类环境下作业的工程类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采用的装备形式方式主要有轮式、履带两种,且只能依靠人工完成较为单一的功能,接地比压较大,作业过程中易于沦陷,在极端松软的两栖环境中不能实现无缝结合的连续作业。另一方面,该类装备对人的依赖性较大,有效作业时间有限制,效率低、驾驶人员风险较高,易于疲劳,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装备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有人控制的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进一步提高装备的通过性、适应性及利用率,弥补现有装备利用率低,使用范围有限、对操作人员依赖性过大的缺陷。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无人/有人控制的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该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包括车架和车壳,所述车壳固定安装于车架上,其顶部设有下沉的物资转运平台,其内部中空,且从前向后依次形成有前一仓、前二仓、中仓、后二仓和后一仓;前二仓和后二仓通过连通器连通,且顶部分别设有供料口,内部分别设有泵送装置;所述车架上设有螺旋驱动装置和电动力系统,螺旋驱动装置对称安装于机架底部的左右两侧,由四个电机和四个带减速器的螺旋驱动器构成,四个电机受电动力系统控制,电机通过带减速器与螺旋驱动器传动连接,四个螺旋驱动器内部中空,且在四个电机带动下能够同时旋转或独立旋转。优选的,所述电动力系统由动力电池模块、电机电控模块、整车控制器模块和无人导航控制及通信模块构成,电机电控模块设于车架底部中间位置的凹槽内,动力电池模块对称设于电机电控模块的两侧,整车控制器模块设于车架顶部中间位置,且位于中仓内,无人导航控制及通信模块设于整车控制器模块的一侧,整车控制器模块分别与无人导航控制及通信模块和电机电控模块连接,电机电控模块分别与四个电机连接,动力电池模块用于电动力系统和螺旋驱动装置的供电。优选的,所述车壳外部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照明及图像采集模块,照明及图像采集模块与整车控制器模块和动力电池模块连接。优选的,所述车架和车壳的前侧衔接处还设有前装载安装及驱动模块,且通过前装载安装及驱动模块能够安装推土机具。优选的,所述前装载安装及驱动模块由前侧快拆铰支座接口和前侧电源、液压标准接口构成;前侧快拆铰支座接口位于车架和车壳前侧衔接处,通过前侧快拆铰支座接口能够安装推土机具;前侧电源、液压标准接口位于前一仓内,前侧电源、液压标准接口与中仓内的动力电池模块连接,中仓内还设有与前侧液压、标准接口连接的液压装置,推土机具通过接入前侧电源、液压标准接口能够电动力驱动或液压驱动。优选的,所述车架和车壳的后侧衔接处还设有后装载安装及驱动模块,且通过后装载安装及驱动模块能够安装开沟及喷洒机具。优选的,所述后装载安装及驱动模块由后侧快拆铰支座接口和后侧电源、液压标准接口构成;后侧快拆铰支座接口位于车架和车壳后侧衔接处,通过后侧快拆铰支座接口能够安装开沟及喷洒机具;后侧电源、液压标准接口位于后一仓内,后侧电源、液压标准接口与中仓内的动力电池模块连接,中仓内还设有与液压标准接口连接的液压装置,开沟及喷洒机具通过接入后侧电源、液压标准接口能够电动力驱动或液压驱动。优选的,所述后侧快拆铰支座接口通过提升器能够上下滑动定位的设于车架和车壳后侧衔接处。优选的,所述车壳内部还设有若干加强筋。优选的,所述中仓的顶部还设有检修口。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能够替代人工在极端松软的两栖环境中,实现固态物资和运液态物资的转运作业,在有效作业时间内提高效率的同时,四个螺旋推进器的浮体设计,进一步优化了装备行走的接地比压,可实现两栖工作的无缝衔接;在未来两栖特殊环境、雪地及沙漠的工程作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此外,该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的车架和车壳的前后两的侧衔接处还设有前装载安装及驱动模块和后装载安装及驱动模块;通过前装载安装及驱动模块能够安装推土机具,通过后装载安装及驱动模块能够安装开沟及喷洒机具,进一步拓宽了该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的应用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车架结构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车壳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螺旋驱动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中,1—车架,2—车壳,3—物资转运平台,4—前一仓,5—前二仓,6—中仓,7—后二仓,8—后一仓,9—供料口,10—泵送装置,11—电机,12—减速器,13—螺旋驱动器,14—动力电池模块,15—电机电控模块,16—整车控制器模块,17—无人导航控制及通信模块,18—照明及图像采集模块,19—推土机具,20—前侧快拆铰支座接口,21—前侧电源、液压标准接口,22—液压装置,23—开沟及喷洒机具,24—后侧快拆铰支座接口,25—后侧电源、液压标准接口,26—提升器,27—加强筋,28—检修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无人/有人控制的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该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包括车架1和车壳2,所述车壳2固定安装于车架1上,其顶部设有下沉的物资转运平台3,其内部中空,且从前向后依次形成有前一仓4、前二仓5、中仓6、后二仓7和后一仓8;前二仓5和后二仓7通过连通器连通,且顶部分别设有供料口9,内部分别设有泵送装置10。所述车架1上设有螺旋驱动装置和电动力系统,螺旋驱动装置对称安装于机架底部的左右两侧,由四个电机11和四个带减速器12的螺旋驱动器13构成,四个电机11受电动力系统控制,电机11通过带减速器12与螺旋驱动器13传动连接,四个螺旋驱动器13内部中空,且在四个电机11带动下能够同时旋转或独立旋转,从而实现在在极端松软的两栖环境中移动。电动力系统的具体结构:所述电动力系统由动力电池模块14、电机电控模块15、整车控制器模块16和无人导航控制及通信模块17构成,电机电控模块15设于车架1底部中间位置的凹槽内,动力电池模块14对称设于电机电控模块15的两侧,整车控制器模块16设于车架1顶部中间位置,且位于中仓6内,无人导航控制及通信模块17设于整车控制器模块16的一侧,整车控制器模块16分别与无人导航控制及通信模块17和电机电控模块15连接,电机电控模块15分别与四个电机11连接,动力电池模块14用于电动力系统和螺旋驱动装置的供电。该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的工作原理:利用该两栖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无人/有人控制的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该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包括车架和车壳,所述车壳固定安装于车架上,其顶部设有下沉的物资转运平台,其内部中空,且从前向后依次形成有前一仓、前二仓、中仓、后二仓和后一仓;前二仓和后二仓通过连通器连通,且顶部分别设有供料口,内部分别设有泵送装置;所述车架上设有螺旋驱动装置和电动力系统,螺旋驱动装置对称安装于机架底部的左右两侧,由四个电机和四个带减速器的螺旋驱动器构成,四个电机受电动力系统控制,电机通过带减速器与螺旋驱动器传动连接,四个螺旋驱动器内部中空,且在四个电机带动下能够同时旋转或独立旋转。/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无人/有人控制的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该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包括车架和车壳,所述车壳固定安装于车架上,其顶部设有下沉的物资转运平台,其内部中空,且从前向后依次形成有前一仓、前二仓、中仓、后二仓和后一仓;前二仓和后二仓通过连通器连通,且顶部分别设有供料口,内部分别设有泵送装置;所述车架上设有螺旋驱动装置和电动力系统,螺旋驱动装置对称安装于机架底部的左右两侧,由四个电机和四个带减速器的螺旋驱动器构成,四个电机受电动力系统控制,电机通过带减速器与螺旋驱动器传动连接,四个螺旋驱动器内部中空,且在四个电机带动下能够同时旋转或独立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人/有人控制的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力系统由动力电池模块、电机电控模块、整车控制器模块和无人导航控制及通信模块构成,电机电控模块设于车架底部中间位置的凹槽内,动力电池模块对称设于电机电控模块的两侧,整车控制器模块设于车架顶部中间位置,且位于中仓内,无人导航控制及通信模块设于整车控制器模块的一侧,整车控制器模块分别与无人导航控制及通信模块和电机电控模块连接,电机电控模块分别与四个电机连接,动力电池模块用于电动力系统和螺旋驱动装置的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无人/有人控制的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壳外部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照明及图像采集模块,照明及图像采集模块与整车控制器模块和动力电池模块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人/有人控制的两栖螺旋驱动多功能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和车壳的前侧衔接处还设有前装载安装及驱动模块,且通过前装载安装及驱动模块能够安装推土机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军汪泳许磊朱敏张强刘龙建朱红曦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欧迈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