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组低温放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1310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组低温放电装置,属于锂离子蓄电池组领域,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组低温放电装置,包括:放电模块、电源模块、蓄电池和输出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电源模块进行输入工作电压,同时进行工作电压控制输入锂离子蓄电池,同时当锂离子蓄电池进行为工作负载进行低温放电时,通过放电模块进行电压输出且进行有效控制,同时放电模块进行输出电压至输出模块,输出模块在进行低温工作下,通过保证输出电压稳定,进行逐级放电,同时进行输出电压时,进行输出电压的滤波,从而有效的保证电压的稳定行,从而提高锂离子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组低温放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组低温放电装置,属于锂离子蓄电池组领域。
技术介绍
蓄电池也称二次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经过100多年发展,蓄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能源和电子设备等领域。目前应用最多的有铅酸蓄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近年来,我国蓄电池产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大型电池企业累计总产量已超过220.7GWh,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锂离子蓄电池作为一种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的先进蓄电池,具有高比能量、高电压、良好的低温性能、低的自放电率和无记忆效应等一系列优点。但现有技术中的锂离子蓄电池在温度很低的工作条件下,使用寿命会大大下降,同时由于温度的不稳定,会使锂离子蓄电池组低温放电装置输出的电压不稳定,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提供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组低温放电装置,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技术方案: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组低温放电装置,包括:放电模块,用于进行锂离子蓄电池组的输出电压放电工作;电源模块,用于进行姜输入的电源电压转换为工作电压,同时输入锂离子蓄电池组;蓄电池,用于进行存储电能,同时进行工作放电;输出模块,用于进行输出电压的低温放电,同时进行低温放电保护。优选的,电源模块包括:电阻R1、电容C1、整流桥BR1、电容C2、稳压管D1、三极管Q1、电容C3、二极管D4、可控硅U1、可控硅U2、电阻R2、稳压管D2、电阻R3;所述整流桥BR1的输入端输入电压,所述整流桥BR1的负极输入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输入电压,所述整流桥BR1的输出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和所述可控硅U1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管D1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所述稳压管D2的负极连接且输出电压,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3的一端和所述可控硅U1的正极连接,所述可控硅U1的控制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可控硅U1的负极与所述可控硅U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和所述稳压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可控硅U2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出电压。优选的,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蓄电池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与所述放电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优选的,放电模块包括:稳压管D3、电阻R7、电阻R6、三极管Q2、三极管Q3、电阻R4、电容C5、电容C4、可控硅U3、可控硅U4、电阻R5;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稳压管D3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4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同于所述电容C5的一端和所述可控硅U3的正极连接,所述可控硅U3的控制端与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稳压管D3的正极和所述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可控硅U4的控制端与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可控硅U4的负极同时与所述可控硅U3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电阻R4的一端输入电压,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输出电压,所述稳压管D3的负极输出电压,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优选的,输出模块包括:差模滤波电感L1、差模滤波电感L2、差模滤波电感L3、差模滤波电感L4、二极管D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阻R8、二极管D6、双向二极管D7、电阻R9、电阻R10、三极管Q4、二极管D8、三极管Q5、二极管D9、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继电器RL1;所述差模滤波电感L1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6的一端输入电压,所述差模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容C6的一端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双向二极管D7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和所述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9的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9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10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同时与所述双向二极管D7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12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1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与所述差模滤波电感L4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和所述电容C1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所述差模滤波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差模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和所述差模滤波电感L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所述差模滤波电感L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1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10的另一端和所述继电器RL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差模滤波电感L3的另一端与所述继电器RL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继电器RL1的输出端输出电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电源模块进行输入工作电压,同时进行工作电压控制输入锂离子蓄电池,同时当锂离子蓄电池进行为工作负载进行低温放电时,通过放电模块进行电压输出且进行有效控制,同时放电模块进行输出电压至输出模块,输出模块在进行低温工作下,通过保证输出电压稳定,进行逐级放电,同时进行输出电压时,进行输出电压的滤波,从而有效的保证电压的稳定行,从而提高锂离子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源模块电路图。图2是本技术的放电模块电路图。图3是本技术的输出模块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组低温放电装置,包括:放电模块、电源模块、蓄电池和输出模块。其中,电源模块包括:电阻R1、电容C1、整流桥BR1、电容C2、稳压管D1、三极管Q1、电容C3、二极管D4、可控硅U1、可控硅U2、电阻R2、稳压管D2、电阻R3;放电模块包括:稳压管D3、电阻R7、电阻R6、三极管Q2、三极管Q3、电阻R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组低温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电模块、电源模块、蓄电池和输出模块;/n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阻R1、电容C1、整流桥BR1、电容C2、稳压管D1、三极管Q1、电容C3、二极管D4、可控硅U1、可控硅U2、电阻R2、稳压管D2、电阻R3;/n所述整流桥BR1的输入端输入电压,所述整流桥BR1的负极输入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输入电压,所述整流桥BR1的输出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和所述可控硅U1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管D1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所述稳压管D2的负极连接且输出电压,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3的一端和所述可控硅U1的正极连接,所述可控硅U1的控制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可控硅U1的负极与所述可控硅U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和所述稳压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可控硅U2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出电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组低温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电模块、电源模块、蓄电池和输出模块;
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阻R1、电容C1、整流桥BR1、电容C2、稳压管D1、三极管Q1、电容C3、二极管D4、可控硅U1、可控硅U2、电阻R2、稳压管D2、电阻R3;
所述整流桥BR1的输入端输入电压,所述整流桥BR1的负极输入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输入电压,所述整流桥BR1的输出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和所述可控硅U1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管D1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所述稳压管D2的负极连接且输出电压,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3的一端和所述可控硅U1的正极连接,所述可控硅U1的控制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可控硅U1的负极与所述可控硅U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和所述稳压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可控硅U2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出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组低温放电装置,其中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蓄电池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与所述放电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组低温放电装置,其中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稳压管D3、电阻R7、电阻R6、三极管Q2、三极管Q3、电阻R4、电容C5、电容C4、可控硅U3、可控硅U4、电阻R5;
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稳压管D3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4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同于所述电容C5的一端和所述可控硅U3的正极连接,所述可控硅U3的控制端与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稳压管D3的正极和所述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可控硅U4的控制端与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可控硅U4的负极同时与所述可控硅U3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计淑浪刘善飞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矫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