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焙烧连体烧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0889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焙烧连体烧罐,属于焙烧碳素制品技术领域,它包括两个罐体和将两个罐体进行连接固定两罐体间距离的连接件。两个罐体通过连接件固定使两罐体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可节约50%的装炉工效,同时两罐体间可同步进行下料,同步下料比原来节省50%的时间。装炉时只考虑焙烧连体烧罐之间的控制间距要求,降低了制品之间因罐距的因素造成制品受热不均的几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焙烧连体烧罐
本技术涉及焙烧碳素制品
,尤其涉及一种焙烧连体烧罐。
技术介绍
碳素制品的焙烧过程是将碳素制品放进焙烧罐内,随后将焙烧罐放入炉室内进行焙烧。现有的焙烧过程是将焙烧罐由天车一个一个放置如炉室内,放置时间较长,使得整个装炉过程效率不高。由天车装入炉室的焙烧罐间的距离是通过人工进行控制的,而焙烧罐间的距离是有特定要求的,若焙烧罐间的距离不对,则有可能造成焙烧罐内制品受热不均匀,影响产品的质量。在石墨电极和等静压产品生产领域不断扩大,如何提高装罐、装炉效率以及降低距离因素给炭素产品带来的影响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焙烧连体烧罐,具有提高装罐、装炉效率以及降低距离因素给炭素产品带来影响的优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焙烧连体烧罐,包括两个罐体和将两个罐体进行连接固定两罐体间距离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板、固定板和弧形的夹持板,所述夹持板设置为四个,四个夹持板分为两组,每组夹持板的内凹侧均正对设置,同组中的两夹持板间均通过连接板进行连接,同组中的两夹持板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不同组间相正对的固定板间通过螺栓连接,不同组间正对的连接板间通过螺栓连接。优选的,所述固定板与夹持板间还连接设置有加强筋。优选的,每个所述固定板上设置的加强筋均为两个,且分别靠近固定板的上、下两侧边设置。优选的,同组中两夹持板间固定连接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侧边与连接板固定连接。优选的,每个所述连接板上设置的加强板均为两个,且分别靠近连接板的上、下两侧边设置。优选的,所述连接件至少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件分别位于罐体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优选的,位于罐体上半部分的连接件中两夹持板间通过螺栓连接设置有吊块,所述吊块上开设有吊孔。优选的,所述罐体的上端部设置有凸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一、单罐装炉效率较低,焙烧连体烧罐装炉可节约50%的工效;二、焙烧连体烧罐本身罐距等值,装炉时只考虑焙烧连体烧罐之间的控制间距要求,降低了制品之间因罐距的因素造成制品受热不均的几率至少是50%;三、装炉时只考虑连体烧罐之间的控制间距要求,对保证进入炉室的烧罐间距容易控制;四、两罐体间可同步进行下料,同步下料比原来节省50%的时间;五、两罐体同时进行运输,得装炉时间节省50%,另外节省部分能耗。附图说明图1为焙烧连体烧罐的进料示意图;图2为焙烧连体烧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图中:1、罐体;11、凸缘;2、连接件;21、连接板;211、加强板;22、固定板;221、加强筋;23、夹持板;3、吊块;31、吊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一种焙烧连体烧罐,包括两个罐体1和将两个罐体1进行连接固定两罐体1间距离的连接件2。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设置为两个,两个连接件2分别位于罐体1的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以加固两罐体1间的连接结构,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两罐体1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其中位于罐体1上半部分的连接件2靠近罐口,以确保两罐体1间罐口的相对位置,以防止在使用专用填料管道对两罐体1同时填料时,因两罐口间位置的变化而使得原料未添加进罐体1内的现象发生。位于下半部分的连接件2位于罐体1整体的三分之一位置处,以使得两个罐体1各处的位置关系均相对稳定。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包括连接板21、固定板22和弧形的夹持板23。夹持板23与固定板22均设置为四个,连接板21设置为两个。四个夹持板23分为两组,每组夹持板23的内凹侧均正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夹持板23的内凹侧与罐体1的外表面相贴合,以确保能够对罐体1进行夹持,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两罐体1的位置发生变化。同组中的两夹持板23间均通过连接板21进行连接(参见图3),同组中的两夹持板23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2,不同组间相正对的固定板22间通过螺栓连接,不同组间正对的连接板21间通过螺栓连接。在安装夹持板23时将不同组的夹持板23正对,并使得罐体1位于两不同组的夹持板23之间,随后将两组夹持板23相互靠拢,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连接。连接件2的整个安装过程是从罐体1的两侧进行靠拢的,连接件2无需从罐体1的端部套入,使得连接方式较为方便,拆装过程较为方便。现使用的罐体1高度通常为1.5m以上,若采用从端部套入的方式一般需要使用天车将罐体1吊起从罐体1底部套入,此种方式危险系数较高,且过程较为麻烦,不利于工厂的生产,而两侧夹紧的方式可使得罐体1放置与地面进行夹持,夹持过程较为方便且安全系数较高。为了防止在使用螺栓固定后,两固定板22远离夹持板23的端部相互靠拢,发生较大形变,分别靠近固定板22的上、下两侧边设置有加强筋221,以加固固定板22与夹持板23间为位置关系,并且延长该连接件2的使用寿命,减少固定板22在长期使用后的断裂。同样为了避免连接板21在长时间使用后发生较大的形变,影响整个连接件2的夹紧程度,靠近连接板21的上下两侧边设置有加强板211,加强板211与相邻的两夹持板23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板211与连接板21及夹持板23间通过电弧焊的方式进行固接,加强筋221与固定板22及夹持板23间通过电弧焊的方式进行固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模具整体铸造。为了便于天车对该焙烧连体烧罐的抓取,位于罐体1上半部分的连接件2中两夹持板23间通过螺栓连接设置有吊块3,吊块3上开设有吊孔31。天车通过吊孔31对该焙烧连体烧罐进行吊取。该种吊块3的设置不会对连接件2的结构进行改变,在安装时与任一连接件2均可进行配合使用,避免安装时的麻烦。为了放置在吊取时因连接件2与罐体1间摩擦力的不足而使得罐体1滑落的现象发生,罐体1的上部端口处设置有凸缘11,凸缘11可与连接件2相抵接,以防止连接件2滑出罐体1,减少安全隐患。相较于现有的单罐装炉方式,该焙烧连体烧罐装炉可节约50%的工效。以前的装炉方式为输送架上一个烧罐装一根(块)产品,然后装填充料盖住产品保证焙烧隔绝空气加热升温使煤沥青炭化的目的。另外单罐装炉人工在装炉后的间距是变化的,本焙烧连体烧罐本身罐距等值,装炉时只考虑焙烧连体烧罐之间的控制间距要求,对保证进入炉室的烧罐间距容易控制,降低了制品之间因罐距的因素造成制品受热不均的几率至少是50%。同时可使用专用下料口对焙烧连体烧罐间的两个罐体1进行同步下料,可比原单罐下料节省50%的时间,提高了工厂的整体生产效率。安装过程:将两罐体1放置于地面,随后托住夹持板23,由两罐体1的两侧向罐体1靠拢,使夹持板23的内凹侧与罐体1的外侧壁贴合,随后使用螺栓将不同组的连接板21与固定板22进行固定,完成安装过程。在安装罐体1上半部分的连接件2时,将吊块3夹设在两连接板21之间,并使得贯穿连接板21的螺栓同时贯穿吊块3,随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焙烧连体烧罐,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罐体(1)和将两个罐体(1)进行连接固定两罐体(1)间距离的连接件(2),所述连接件(2)包括连接板(21)、固定板(22)和弧形的夹持板(23),所述夹持板(23)设置为四个,四个夹持板(23)分为两组,每组夹持板(23)的内凹侧均正对设置,同组中的两夹持板(23)间均通过连接板(21)进行连接,同组中的两夹持板(23)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2),不同组间相正对的固定板(22)间通过螺栓连接,不同组间正对的连接板(21)间通过螺栓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焙烧连体烧罐,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罐体(1)和将两个罐体(1)进行连接固定两罐体(1)间距离的连接件(2),所述连接件(2)包括连接板(21)、固定板(22)和弧形的夹持板(23),所述夹持板(23)设置为四个,四个夹持板(23)分为两组,每组夹持板(23)的内凹侧均正对设置,同组中的两夹持板(23)间均通过连接板(21)进行连接,同组中的两夹持板(23)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2),不同组间相正对的固定板(22)间通过螺栓连接,不同组间正对的连接板(21)间通过螺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焙烧连体烧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22)与夹持板(23)间还连接设置有加强筋(2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焙烧连体烧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固定板(22)上设置的加强筋(221)均为两个,且分别靠近固定板(22)的上、下两侧边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炜洲
申请(专利权)人:眉山士达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