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介质混合加压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0549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介质混合加压泵,包括泵体和电机。泵体具有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中间壳体,第一壳体与中间壳体之间形成混合腔,第二壳体与中间壳体之间形成加压腔,混合腔内设置有混合轮,加压腔内设置有加压轮,第一壳体设置有连通混合腔的进料口,中间壳体设置有连通口,连通口连通混合腔和加压腔,中间壳体设有连通加压腔的出料口。电机具有输出轴,输出轴上安装加压轮和混合轮,输出轴贯穿第二壳体和中间壳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传统加压泵的基础上,增加混合腔和混合轮,可以实现两种介质的混合和加压,结构简洁,占用空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介质混合加压泵
本技术涉及加压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介质混合加压泵。
技术介绍
加压泵是流体加压加速设备,当流体为两种介质混合时,还需要增设混合设备,导致管路延长,存在占用空间大的缺点。现在设计了一款泵,可以混合和加压,结构简洁,占用空间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双介质混合加压泵,能够混合两种以上介质并加压输送。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介质混合加压泵,包括泵体和电机。所述泵体具有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中间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中间壳体之间形成混合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中间壳体之间形成加压腔,所述混合腔内设置有混合轮,所述加压腔内设置有加压轮,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连通所述混合腔的进料口,所述中间壳体设置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连通所述混合腔和所述加压腔,所述中间壳体设有连通所述加压腔的出料口。所述电机具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上安装所述加压轮和所述混合轮,所述输出轴贯穿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中间壳体。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双介质混合加压泵,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传统加压泵的基础上,增加混合腔和混合轮,可以实现两种介质的混合和加压,结构简洁,占用空间小。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连通所述进料口的进料接头,所述进料接头具有第一进料嘴和第二进料嘴。设置两个进料嘴供两种不同介质进入混合。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混合轮和/或加压轮包括轮体和若干叶片,若干所述叶片沿所述轮体周向均布。混合轮叶片起到混合搅拌介质的作用,加压轮叶片起到对介质输送加压的作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若干所述叶片间还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将两个相邻的所述叶片连接。加强板对叶片结构进行加强,防止叶片变形。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间壳体设置有第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弧形凹槽配合形成所述混合腔。第一弧形凹槽用于容置混合介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间壳体内具有第一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端面与所述加压轮端面抵接,所述第一凸环的外侧面配合形成所述加压腔。这样使介质限制在第一凸环的外侧,形成环形的加压腔,有利于介质进行加压。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间壳体还具有第一连接筋,所述第一连接筋连接所述中间壳体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凸环的外侧面,所述第一连接筋位于所述连通口和所述出料口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筋设置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一侧与所述中间壳体的内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凸块的另一侧容置所述加压轮的叶片通过。第一连接筋和第一凸块将连通口和出料口隔开,使介质从连通口往出料口沿第一凸环外侧面单向运动,进行加压。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凸环的内侧形成第一中心套。这样设置结构紧凑,可以减少泵的体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二凸环,所述第二凸环端面与所述混合轮端面抵接,所述第二凸环的外侧面配合形成所述混合腔。这样使介质限制在第二凸环的外侧,形成环形的混合腔,有利于介质进行混合。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第二连接筋,所述第二连接筋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二凸环的外侧面,所述第二连接筋位于所述进料口和所述连通口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筋设置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一侧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连接,所述第二凸块的另一侧容置所述混合轮的叶片通过。第二连接筋和第二凸块将进料口和连通口隔开,使介质从进料口往连通口沿第一凸环外侧面单向运动,进行混合。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图2为图1装配后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截面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间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第一壳体100、进料口110、进料接头120、第一进料嘴121、第二进料嘴122、第二凸环130、第二连接筋140、第二凸块150、中间壳体200、连通口210、出料口220、第一弧形凹槽230、第一凸环240、第一连接筋250、第一凸块260、第一中心套270、第二壳体300、混合轮400、加压轮50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图7所示,一种双介质混合加压泵,包括泵体和电机。其中,泵体具有第一壳体100、第二壳体300和中间壳体200,第一壳体100与中间壳体200之间形成混合腔,第二壳体300与中间壳体200之间形成加压腔,混合腔内设置有混合轮400,加压腔内设置有加压轮500,第一壳体100设置有连通混合腔的进料口110,中间壳体200设置有连通口210,连通口210连通混合腔和加压腔,中间壳体200设有连通加压腔的出料口220。通过在传统加压泵的基础上,增加混合腔和混合轮400,可以实现两种介质的混合和加压,结构简洁,占用空间小。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中间壳体200设置有第一弧形凹槽230,第一弧形凹槽230配合形成混合腔。第一弧形凹槽230用于容置混合介质。具体地,中间壳体200内具有第一凸环240,第一凸环240端面与加压轮500端面抵接,第一凸环240的外侧面配合形成加压腔。这样使介质限制在第一凸环240的外侧,形成环形的加压腔,有利于介质进行加压。此外,中间壳体200还具有第一连接筋250,第一连接筋250连接中间壳体200的内侧壁与第一凸环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介质混合加压泵,其特征在于,包括:/n泵体,具有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中间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中间壳体之间形成混合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中间壳体之间形成加压腔,所述混合腔内设置有混合轮,所述加压腔内设置有加压轮,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连通所述混合腔的进料口,所述中间壳体设置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连通所述混合腔和所述加压腔,所述中间壳体设有连通所述加压腔的出料口;/n电机,具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上安装所述加压轮和所述混合轮,所述输出轴贯穿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中间壳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介质混合加压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体,具有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中间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中间壳体之间形成混合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中间壳体之间形成加压腔,所述混合腔内设置有混合轮,所述加压腔内设置有加压轮,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连通所述混合腔的进料口,所述中间壳体设置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连通所述混合腔和所述加压腔,所述中间壳体设有连通所述加压腔的出料口;
电机,具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上安装所述加压轮和所述混合轮,所述输出轴贯穿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中间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介质混合加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连通所述进料口的进料接头,所述进料接头具有第一进料嘴和第二进料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介质混合加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轮和/或加压轮包括轮体和若干叶片,若干所述叶片沿所述轮体周向均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介质混合加压泵,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叶片间还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将两个相邻的所述叶片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介质混合加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壳体设置有第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弧形凹槽配合形成所述混合腔。


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森林黎志华刘少斌朱路盛
申请(专利权)人:肇庆市智高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