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0170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具有3根吸入管。第1吸入管的第1中心、第2吸入管的第2中心以及第3吸入管的第3中心位于三角形的顶点。第1中心与压缩机主体的中心之间的第1距离比第2中心与压缩机主体的中心之间的第2距离以及第3中心与压缩机主体的中心之间的第3距离短。第1吸入管与最上方的第1吸入口连接。相对于第1吸入管的主弯管部的中心轴所配置的第1虚拟平面,第2吸入管的主弯管部的中心轴所配置的第2虚拟平面与第3吸入管的主弯管部的中心轴所配置的第3虚拟平面相互向相反侧倾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冷冻循环装置具有压缩气体制冷剂的压缩机。压缩机具有压缩机主体以及储液器。储液器进行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将气体制冷剂向压缩机主体供给。压缩机被要求实现紧凑化。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4803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实现紧凑化的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具有压缩机主体、储液器以及3根吸入管。压缩机主体在壳体内收纳多个压缩机构部以及驱动多个压缩机构部的电动机部。储液器支承于压缩机主体,在上部具有制冷剂的导入部。3根吸入管贯通储液器的底部,一端侧在储液器的内部开口,另一端侧与设置于壳体的3个吸入口连接。3本吸入管是第1吸入管、第2吸入管以及第3吸入管。3根吸入管被配置为,从储液器的上方观察,第1中心、第2中心以及第3中心位于三角形的顶点。在贯通储液器的底部的部分,第1中心是第1吸入管的第1流路截面的中心。第2中心是第2吸入管的第2流路截面的中心。第3中心是第3吸入管的第3流路截面的中心。第1吸入管被配置为,第1距离比第2距离以及第3距离短。第1距离是第1中心与压缩机主体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第2距离是第2中心与压缩机主体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第3距离是第3中心与压缩机主体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第1吸入管的上述另一端侧与3个吸入口中位于最上方的第1吸入口连接。3根吸入管具有从储液器的下方朝向3个吸入口弯曲的主弯管部。相对于第1虚拟平面,第2虚拟平面与第3虚拟平面相互向相反侧倾斜。第1虚拟平面是第1吸入管的主弯管部的中心轴所配置的平面。第2虚拟平面是第2吸入管的主弯管部的中心轴所配置的平面。第3虚拟平面是第3吸入管的主弯管部的中心轴所配置的平面。附图说明图1是包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截面图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概要构成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平面图。图3是图1的F3-F3线的截面图。图4是从图1的F4方向观察的外部吸入管的侧视图。图5是图1的外部吸入管的周边部分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压缩机2以及冷冻循环装置1进行说明。在本申请中,如以下那样定义直角坐标系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X方向是压缩机主体10与储液器50排列的方向,+X方向是从压缩机主体10朝向储液器50的方向。Z方向是与压缩机主体10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Z方向是从压缩机构部20朝向电动机部15的方向。Y方向是与X方向以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X方向和Y方向是水平方向。例如,Z方向是铅垂方向,+Z方向是铅垂上方。对冷冻循环装置1进行简单说明。图1是包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2的截面图的冷冻循环装置1的概要构成图。如图1所示,冷冻循环装置1具备压缩机2、与压缩机2连接的散热器(例如冷凝器)3、与散热器3连接的膨胀装置(例如膨胀阀)4、以及与膨胀装置4连接的吸热器(例如蒸发器)5。冷冻循环装置1包含R410A、R32、二氧化碳(CO2)等制冷剂。制冷剂一边相变一边在冷冻循环装置1中循环。压缩机2是所谓回转式的压缩机。压缩机2例如对被取入到内部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体)进行压缩而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另外,关于压缩机2的具体构成将后述。散热器3使从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释放热量。膨胀装置4使从散热器3送入的高压制冷剂的压力降低,成为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吸热器5使从膨胀装置4送入的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气化,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吸热器5中,低压的液体制冷剂在气化时从周围夺取气化热,由此周围被冷却。另外,通过了吸热器5之后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取入到上述压缩机2的内部。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1中,作为工作流体的制冷剂一边在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之间进行相变一边循环,并利用它们的散热、吸热来进行制热、制冷等。对实施方式的压缩机2进行说明。压缩机2具有压缩机主体10以及储液器50。压缩机主体10具备轴13、使轴13旋转的电动机部15、通过轴13的旋转来压缩气体制冷剂的多个压缩机构部20、以及收纳这些轴13、电动机部15以及压缩机构部20的圆筒状的壳体11。轴13沿着压缩机主体10的中心轴配置。电动机部15配置在轴13的+Z方向。电动机部15具有定子15a以及转子15b。定子15a固定于壳体11的内周面。转子15b固定于轴13的外周面。电动机部15使轴13在壳体11的内部旋转。壳体11形成为两端部被封闭的圆筒状。壳体11在上端部具有排出部19。排出部19由管形成,沿着壳体11的中心轴配置。排出部19在上端部具有排出口。排出部19从排出口排出壳体11内部的气体制冷剂。多个压缩机构部20配置于轴13的-Z方向。多个压缩机构部20例如具有第1压缩机构部21、第2压缩机构部22以及第3压缩机构部23这3个压缩机构部20。第1压缩机构部21、第2压缩机构部22以及第3压缩机构部23以该顺序从+Z方向朝-Z方向排列配置。第1压缩机构部21在多个压缩机构部20中位于+Z方向的最上方。以下,作为代表,对第1压缩机构部21的构成进行说明。除了偏心部32的偏心方向以外,第2压缩机构部22以及第3压缩机构部23的构成与第1压缩机构部21相同。第1压缩机构部21具有偏心部32、辊33、气缸35、轴承17以及分隔板25。偏心部32与轴13一体地形成为圆柱状。从+Z方向观察,偏心部32的中心相对于轴13的中心轴偏心。辊33形成为圆筒状,沿着偏心部32的外周配置。气缸35固定于框架20a。框架20a的外周面固定于壳体11的内周面。气缸35具有气缸室36、叶片(未图示)以及吸入孔38。气缸室36在内部收纳偏心部32以及辊33。叶片收纳在形成于气缸35的叶片槽中,能够相对于气缸室36的内部进退。叶片被施力,以使其前端部与辊33的外周面抵接。叶片与偏心部32以及辊33一起将气缸室36的内部分隔成吸入室和压缩室。吸入孔38从气缸35的外周面形成到气缸室36。吸入孔38将气体制冷剂导入气缸室36的吸入室。在壳体11中,与吸入孔38对置地设置有第1吸入口26。同样,与第2压缩机构部22的吸入孔38对置地设置有第2吸入口27,与第3压缩机构部23的吸入孔38对置地设置有第3吸入口28。3个吸入口26、27、28从壳体11向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轴承17以及分隔板25配置在气缸35的Z方向的两侧,将气缸室36的Z方向的两端部封闭。轴承17以及分隔板25具有将在气缸室36的压缩室中被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向壳体11内部排出的排出孔。对第1压缩机构部21的动作进行说明。当电动机部15使轴13旋转时,偏心部32以及辊33在气缸室36的内部进行偏心旋转。当辊33进行偏心旋转时,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气缸室36的吸入室,压缩室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缩机,具有:/n压缩机主体,在壳体内收纳多个压缩机构部以及驱动上述多个压缩机构部的电动机部,/n储液器,支承于上述压缩机主体,在上部具有制冷剂的导入部;以及/n3根吸入管,贯通上述储液器的底部,一端侧在上述储液器的内部开口另一端侧与设置于上述壳体的3个吸入口连接,/n上述3根吸入管是第1吸入管、第2吸入管以及第3吸入管,/n上述3根吸入管被配置为,在贯通上述储液器的底部的部分,从上述储液器的上方观察,上述第1吸入管的第1流路截面的第1中心、上述第2吸入管的第2流路截面的第2中心以及上述第3吸入管的第3流路截面的第3中心位于三角形的顶点,/n上述第1吸入管被配置为,上述第1中心与上述压缩机主体的中心之间的第1距离,比上述第2中心与上述压缩机主体的中心之间的第2距离以及上述第3中心与上述压缩机主体的中心之间的第3距离短,/n上述第1吸入管的上述另一端侧与上述3个吸入口中位于最上方的第1吸入口连接,/n上述3根吸入管具有从上述储液器的下方朝向上述3个吸入口弯曲的主弯管部,/n相对于上述第1吸入管的上述主弯管部的中心轴所配置的第1虚拟平面,上述第2吸入管的上述主弯管部的中心轴所配置的第2虚拟平面与上述第3吸入管的上述主弯管部的中心轴所配置的第3虚拟平面相互向相反侧倾斜。/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压缩机,具有:
压缩机主体,在壳体内收纳多个压缩机构部以及驱动上述多个压缩机构部的电动机部,
储液器,支承于上述压缩机主体,在上部具有制冷剂的导入部;以及
3根吸入管,贯通上述储液器的底部,一端侧在上述储液器的内部开口另一端侧与设置于上述壳体的3个吸入口连接,
上述3根吸入管是第1吸入管、第2吸入管以及第3吸入管,
上述3根吸入管被配置为,在贯通上述储液器的底部的部分,从上述储液器的上方观察,上述第1吸入管的第1流路截面的第1中心、上述第2吸入管的第2流路截面的第2中心以及上述第3吸入管的第3流路截面的第3中心位于三角形的顶点,
上述第1吸入管被配置为,上述第1中心与上述压缩机主体的中心之间的第1距离,比上述第2中心与上述压缩机主体的中心之间的第2距离以及上述第3中心与上述压缩机主体的中心之间的第3距离短,
上述第1吸入管的上述另一端侧与上述3个吸入口中位于最上方的第1吸入口连接,
上述3根吸入管具有从上述储液器的下方朝向上述3个吸入口弯曲的主弯管部,
相对于上述第1吸入管的上述主弯管部的中心轴所配置的第1虚拟平面,上述第2吸入管的上述主弯管部的中心轴所配置的第2虚拟平面与上述第3吸入管的上述主弯管部的中心轴所配置的第3虚拟平面相互向相反侧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中,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山卓也志田胜吾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