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在共同的井道中的两个电梯轿厢的电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80095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22
公开具有设置在井道中的电梯轿厢24的电梯系统,所述电梯轿厢24与对重26连接。电梯轿厢和对重之间的连接包括具有第一悬挂装置部段的第一悬架。电梯轿厢和对重之间的连接还包括具有与第二承载结构部段的第二悬架。驱动单元50'构造成:借助于第一悬架移动电梯轿厢。此外,另一电梯轿厢24'设置在井道中,所述另一电梯轿厢24'可独立于电梯轿厢借助于第二驱动单元50”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具有在共同的井道中的两个电梯轿厢的电梯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系统,所述电梯系统具有设置在井道中的电梯轿厢,所述电梯轿厢与对重连接。连接包括具有第一悬挂装置部段的第一悬架。连接还包括具有第二悬挂装置部段的第二悬架。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电梯系统中的电梯轿厢的替选的1:1悬架。
技术介绍
现今,尤其在高层建筑中的可用面积和居住空间如今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和昂贵。由于电梯系统占用的空间无法出租,因此占用大量空间的电梯系统花费建筑物所有者大量钱。在绳索运行的电梯系统中,根据设计需要将曳引轮或滚筒设置在电梯井道的(上)端部处,经由所述曳引轮或滚筒引导用于移动电梯轿厢的绳索。通常,在绳索经由曳引轮引导之后,绳索还与对重连接。电梯轿厢的悬架需要建筑物中的空间。根据电梯系统的设计方案,悬架和以及驱动机可以快速占据几个楼层。这尤其适用于、但不仅适用于多舱电梯系统。此外,可以借助于适当地选择悬架来变化驱动单元的电和机械功率之间的比例。因此,在选择适当悬架的情况下,驱动单元可以例如在电功率消耗相同的情况下具有较小的构造,尤其在驱动轴的区域中,由此可以节约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梯系统的悬架的改进的设计。该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实现。其他有利的实施方式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示例性实施例示出一种电梯系统,其具有设置在井道中的电梯轿厢,所述电梯轿厢与对重连接。电梯轿厢和对重之间的连接包括具有第一悬挂装置部段的第一悬架、尤其1:1悬架。电梯轿厢和对重之间的连接还包括具有第二悬挂装置部段的第二悬架、尤其1:1悬架。在1:1悬架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悬架也被描述为第一1:1悬架,类似地,第二悬架被描述为第二1:1悬架。借助两个不同悬架悬挂电梯轿厢的可行性实现如下优点:通过两个具有较低传递比的悬架获得具有较大传递比的悬架,而无需承担较大传递比的缺点。例如第一和第二悬架都构成为1:1悬架。借助电梯轿厢的这种悬架和对重,可以将1:1悬架和2:1悬架的优点结合。1:1悬架的优点尤其在于:在小的结构空间内以尽可能少的、尤其没有反向弯曲切换来实现悬挂装置从电梯轿厢到对重的引导。2:1悬架的一个优点是:在相同的电功率消耗的情况下可以缩小驱动单元的机械设计、尤其是驱动轴的机械设计尺寸。即在使用2:1悬架时,结构相同的电梯系统的驱动单元可以比使用1:1悬架时(空间)更小。因此,从机械角度来看,在电梯轿厢和对重之间使用两个1:1悬架既可以实现对于悬架更小的结构高度,还可以实现驱动单元的更小的尺寸设计。尤其当从一个较大的传递比切换到两个较小的传递比时,借助悬架的其他组合可以实现类似的效果。根据本公开,2:1悬架具有比1:1悬架更大的传递比。其他可能的传递比是3:1、4:1或其他更大的传递比。在本公开的范围中,更高的传递比也被描述为更高比例的悬架。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第二悬架没有驱动器。换言之,仅第一悬架由驱动单元驱动。电梯轿厢由于其自重或对重的自重而沿第二悬架移动。因此,虽然轿厢借助于两个悬架来悬挂,需要仅一个驱动器来移动电梯轿厢。这又意味着所需的结构空间的显着减少,即相对于使用两个驱动单元来移动电梯轿厢显著节约空间。在一个替选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电梯系统具有另一驱动单元,所述另一驱动单元构造成:与驱动单元共同作用地驱动第二悬架和移动电梯轿厢。因此,驱动单元可以设计得更小,其中当然另一驱动单元同样要求空间。两个驱动单元的共同作用应理解为它们同步运行。因此,例如,通过两个驱动单元避免悬挂装置部段中的不必要的应力。另外的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第一悬挂装置部段借助于补偿元件与第二悬挂装置部段联接。特别地,第一悬挂装置部段和/或第二悬挂装置部段可以借助于补偿元件与电梯轿厢和/或对重联接。第一悬挂装置部段与第二悬挂装置部段联接应当还包括借助于补偿元件将两个悬挂装置部段中的至少一个与电梯轿厢或对重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悬挂装置部段之间的连接于是经由电梯轿厢或对重实现。补偿元件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偏转辊、摇杆、弹簧、橡胶元件或(第三)悬挂装置部段或上述可能的补偿元件的任意组合。然而,有利的是:悬挂装置部段与电梯轿厢之间或悬挂装置部段和对重之间的连接是固定的或刚性的,即不具有补偿元件。此外,有利的是:补偿元件是准静态的。即,在理想条件下、即尤其在第一和第二悬挂装置部段的特性精确相同、两个悬挂装置部段的温度相同等的情况下补偿元件不移动进而是多余的。然而,在实际条件下,在电梯系统的整个使用寿命期间,悬挂装置部段的长度会发生波动,例如由悬挂装置的负载或温度差引起,其中典型地,第一悬挂装置的长度的波动与第二悬挂装置部段的长度的波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是:悬挂装置部段的长度的这种波动通过补偿元件补偿。因此,可以减少悬挂装置部段中的应力。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悬挂装置部段和第二悬挂装置部段分别借助于单独的悬挂装置实现。在一个替选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悬挂装置部段和第二悬挂装置部段借助于共同的悬挂装置实现。第一悬挂装置部段和第二悬挂装置部段然后尤其在补偿元件的区域中(机械地)彼此连接,以便构成共同的悬挂装置。例如,共同的悬挂装置可以是绳索、链条或皮带,其作为补偿元件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偏转辊处,进而经由至少一个偏转辊与电梯轿厢连接。悬挂装置的这种设置成本低并且可简单实现。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电梯系统在井道中还具有另一(即,第二)电梯轿厢,所述另一电梯轿厢可以借助于第二驱动单元独立于(第一)电梯轿厢移动。换言之,电梯系统是多舱电梯系统。因此,另一电梯轿厢可以使用与(第一)电梯轿厢相同的路径。可选地,另一电梯轿厢可以使用与第一电梯轿厢相同的行进轨道(或引导轨道)。在多舱电梯系统中更需要尽可能节约空间地设计至少两个电梯轿厢的悬架。因此并不少见的是:在多舱电梯系统的常规的悬架中需要三个层(尤其是楼层),以便容纳用于电梯轿厢的悬架和(多个)驱动单元。于是,所述三个层无法借助所述电梯系统达到。即,人员为了到达最上楼层必须步行或者必须切换运输机构,即例如换乘到另一电梯系统或换乘扶梯。然而借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悬架,为悬架和驱动单元所设的层可以至少被减少到两个、在巧妙设置的情况下还甚至减少到一个层。于是必须从电梯系统换乘以达到其目的地的任意的数量显著减少。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电梯轿厢设置在另一(第二)电梯轿厢下方。第一悬挂装置部段和第二悬挂装置部段然后可以在电梯轿厢上被引导,使得第一悬挂装置部段和第二悬挂装置部段在另一电梯轿厢的行进路线之外延伸。特别地,两个悬挂装置部段应当完全地、即在其整个长度之上在另一电梯轿厢的行进路线之外延伸。因此,不会造成另一电梯轿厢和保持(第一)电梯轿厢的悬挂装置之间的碰撞。示例性实施例还示出具有与(第一)电梯轿厢的悬架不同的悬架的另一电梯轿厢,特别地,另一电梯轿厢的悬架是与电梯轿厢悬架不同类型的悬架。因此,例如,电梯轿厢可借助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有两个悬挂装置部段的悬架与对重连接,而另一电梯轿厢借助于典型1:1悬架与对重连接。还可以是两个悬架之一、尤其另一电梯轿厢的悬架通过更高比例的悬架、例如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系统(20),包括以下特征:/n设置在井道(22)中的电梯轿厢,所述电梯轿厢与对重连接,其中所述连接包括具有第一悬挂装置部段的第一悬架、尤其1:1悬架和具有第二悬挂装置部段的第二悬架、尤其1:1悬架;/n驱动单元(56),所述驱动单元构造成借助于所述第一悬架移动所述电梯轿厢(24);/n其中在所述井道(22)中设置有另一电梯轿厢(24'),所述另一电梯轿厢能够独立于所述电梯轿厢(24)借助于第二驱动单元(56a)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90115 DE 102019200375.31.一种电梯系统(20),包括以下特征:
设置在井道(22)中的电梯轿厢,所述电梯轿厢与对重连接,其中所述连接包括具有第一悬挂装置部段的第一悬架、尤其1:1悬架和具有第二悬挂装置部段的第二悬架、尤其1:1悬架;
驱动单元(56),所述驱动单元构造成借助于所述第一悬架移动所述电梯轿厢(24);
其中在所述井道(22)中设置有另一电梯轿厢(24'),所述另一电梯轿厢能够独立于所述电梯轿厢(24)借助于第二驱动单元(56a)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20),其中所述第二悬架没有驱动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20),其中所述电梯系统包括另一驱动单元(56),所述另一驱动单元构造成与所述驱动单元(56)共同作用地驱动所述第二悬架和移动所述电梯轿厢(24)。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20),其中所述第一悬挂装置部段借助于补偿元件与所述第二悬挂装置部段联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系统(20),其中所述补偿元件包括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个:偏转辊、摇杆、弹簧、橡胶元件、悬挂装置部段。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20),其中所述第一悬挂装置部段和所述第二悬挂装置部段分别借助于单独的悬挂装置实现。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20),其中所述第一悬挂装置部段和所述第二悬挂装置部段借助于共同的悬挂装置实现;
其中所述第一悬挂装置部段和所述第二悬挂装置部段在补偿元件的区域中彼此连接。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20),其中所述电梯轿厢(24)设置在所述另一电梯轿厢下方,其中所述第一悬挂装置部段和所述第二悬挂装置部段引导至所述电梯轿厢(24),使得所述第一悬挂装置部段和所述第二悬挂装置部段在所述另一电梯轿厢的行进路线之外延伸。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托比亚斯·温泽尔堡
申请(专利权)人:蒂森克虏伯电梯创新与运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