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流式二沉装置及污泥再生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77291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7: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辐流式二沉装置及污泥再生方法,该辐流式二沉装置包括:包括罐体、内筒、外筒、曝气组件和进水管;所述罐体下端收口设置形成聚集污泥的斜面;内筒,设置在所述罐体中,且上下贯通设置,所述内筒内部形成曝气区;外筒设置在所述内筒外周,所述外筒与内筒之间的区域形成循环区,所述外筒与罐体之间的区域形成排水区;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罐体中;所述曝气组件设置在所述曝气区。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曝气的方式对污泥进行活化再生,使来自生化池的污泥能够在微氧条件下活化再生,提高了污水处理系统的脱氮能力,减少污泥在装置再释磷的情况,减少污泥回流量,可以有效降低因加大回流量而带来的额外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辐流式二沉装置及污泥再生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辐流式二沉装置及污泥再生方法。
技术介绍
在污水处理工艺中,活性污泥的功能微生物决定了污水处理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分为适应期、对数增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处于稳定期的污泥对水体中的COD、氮、磷的降解作用最为明显。(主要的初级代谢同菌体的生长过程呈平行关系)因此保持污泥处于具有相对高效降解能力的稳定期对于水体的脱氮除磷具有重要意义。活性污泥法处理市政污水,通常要在装置进行泥水分离以实现污泥的回流,保证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泥浓度。然而装置底部的环境属于厌氧环境,这对于系统中大多数的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活性是极其不利的,两者的代谢降解能力会由稳定期转变到衰亡期,势必会影响到在生化池的污水处理效果。其次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也会释磷,导致出水磷含量升高,对降低受纳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不利。现有的工艺通常直接将装置污泥回流到生物池中,这虽然起到了对老化污泥的筛选以及对污水处理系统中污泥量的保持,却忽略了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在起作用前有一段活性恢复期,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不尽人意。即使处理效果良好,生化池的体积也必然增大。目前已有成功应用的工艺,将装置污泥回流到污泥再生池取代直接回流到厌氧段,然而考虑到城市用地成本在不断增加,污泥再生池的应用势必导致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成本的增加。因此本专利提出了一种可靠的方法降低应用污泥再生池的建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应用污泥再生池对活性污泥进行活化的污水处理厂建造成本增加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污水厂需要新建污泥再生池对来自装置的回流污泥进行长时间的静置,需要较大的池面积来工作运行,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建造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辐流式二沉装置,包括罐体、内筒、外筒和进水管;所述罐体下端收口设置形成聚集污泥的斜面;内筒,设置在所述罐体中,且上下贯通设置,所述内筒内部形成曝气区;外筒,设置在所述内筒外周,且上边缘高于所述内筒,所述外筒与内筒之间的区域形成循环区;所述外筒与罐体之间的区域形成排水区;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罐体中;所述内筒和外筒的下端开放设置,形成水流通道。优选地,所述辐流式二沉装置还包括曝气组件,所述曝气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曝气区中的曝气件以及与所述曝气件连通的进气管,所述曝气件上设置有气孔。优选地,所述进水管自所述罐体的下部向内延伸至所述曝气区,所述进水管外周设置有连接所述内筒的第一安装座;所述罐体内壁设置有连接所述外筒的第二安装座。优选地,所述集污斗的底部设置有排污管,所述罐体的上部设置有连通所述排水区的溢流堰,所述内筒的上端低于溢流液面,所述外筒的上端高于溢流液面。优选地,所述内筒与所述斜面保持一定的间距,所述间距的大小为5-100mm。优选地,所述外筒与斜面的间距要小于内筒与斜面的间距。优选地,所述辐流式二沉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罐体中的ORP检测器。优选地,所述辐流式二沉装置还包括PLC模块以及驱动所述曝气组件升降的第一升降组件,所述PLC模块分别与所述ORP检测器和第一升降组件电连接。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污泥再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罐体内部空间自中心向外依次分隔成曝气区、循环区和排水区;将带有污泥的污水输入罐体中并在曝气区中鼓气,使污水上涌并进入循环区上部;污泥经循环区下沉到罐体底部,污水从排水区排至罐体外。优选地,所述污泥再生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曝气区设置ORP检测器以获取污水的ORP值,根据ORP值调整曝气量。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应用污泥再生池对活性污泥进行活化的污水处理厂建造成本增加的问题,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将污泥再生池与辐流式二沉装置巧妙结合,避免了占用污水厂面积新建污泥再生池,节省了大量用地成本、基建成本和运行成本。本专利技术采用曝气的方式对污泥进行活化再生,使来自生化池的污泥能够在微氧条件下活化再生,提高了污水处理系统的脱氮能力,减少污泥在装置再释磷的情况,减少污泥回流量,避免现有工艺采取的大回流比而做过多无用功的情况,可以有效降低因加大回流量而带来的额外运行成本。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辐流式二沉装置具有避免设置刮泥机的优点,减少设备采购以及设备运行的成本。该系统通过曝气的方式,将污水在曝气区与循环区形成回流以及较大的池底坡度使得污泥不会堆积堵塞在池底斜面,而是沉积到污泥区。本专利技术在污泥复苏池的活性再生区域设置了ORP检测器,可以及时反馈微生物所处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能够给后续曝气程序提供比溶解氧指标更具参考价值的指导,曝气系统根据实时数据对曝气量以及曝气装置的高度进行精准调控,为池内污泥活性恢复创造最为理想的生境条件,从而使污泥的活性保持在较高的状态,保证回流到生化池的污泥均为高效污泥。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辐流式二沉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辐流式二沉装置的电气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实施例中辐流式二沉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辐流式二沉装置,包括罐体10、内筒14、外筒15、进水管21;所述罐体10的上端敞口设置,下端收口设置形成聚集污泥的斜面;内筒14,设置在所述罐体10中,且上下贯通设置,所述内筒14内部形成曝气区;外筒15,设置在所述内筒14外周,所述外筒15与内筒14之间的区域形成循环区,所述外筒15与罐体10之间的区域形成排水区;所述进水管21设置在所述罐体10中;所述曝气组件设置在所述曝气区。具体的,所述进水管21自所述罐体10的下部向上延伸至所述曝气区,所述进水管21外周设置有连接所述内筒14的第一安装座25;所述罐体10内壁设置有连接所述外筒15的第二安装座26。所述内筒14与所述斜面保持一定的间距,所述间距的数值为5-100mm。外筒15与斜面的间距要小于内筒14与斜面的间距,以避免污泥上涌至排水区。进一步的也可在外筒15与罐体10的内壁之间设置一圈毛刷或毛毡以隔绝污泥。第一安装座25和第二安装座26分别设置在内筒14和外筒15的中段,与斜面保持一定的间距,可避免污泥堵塞在斜面上,无需设置刮泥板来处理堵塞的污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罐体10的底部设置有排污管12,所述罐体10的上部设置有连通所述排水区的排水管19,排水管19与罐体10的连接处形成溢流堰,所述内筒14的上端低于溢流液面,所述外筒15的上端高于溢流液面。由此带有污泥和杂质的污水不会直接从循环区的上部进入排水区,曝气件32鼓起产生的气泡也不会进入排水区,由此从排水区排出的污水相比曝气区中的污水颗粒物较少。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内筒14和外筒15以及开口向上的进水管21,使污水在向上涌动从曝气区的上方进入循环区,并在循环区向下流动,随着污水的不断输入,曝气区和循环区循环流动形成回流。污泥在循环区下部沉降至罐底,对应污水可从排水区的上部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辐流式二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内筒、外筒和进水管;/n所述罐体下端收口设置形成聚集污泥的斜面;/n内筒,设置在所述罐体中,且上下贯通设置,所述内筒内部形成曝气区;/n外筒,设置在所述内筒外周,且上边缘高于所述内筒,所述外筒与内筒之间的区域形成循环区;所述外筒与罐体之间的区域形成排水区;/n所述曝气区、循环区和排水区的下部均保持联通;/n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罐体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辐流式二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内筒、外筒和进水管;
所述罐体下端收口设置形成聚集污泥的斜面;
内筒,设置在所述罐体中,且上下贯通设置,所述内筒内部形成曝气区;
外筒,设置在所述内筒外周,且上边缘高于所述内筒,所述外筒与内筒之间的区域形成循环区;所述外筒与罐体之间的区域形成排水区;
所述曝气区、循环区和排水区的下部均保持联通;
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罐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流式二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流式二沉装置还包括曝气组件,所述曝气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曝气区中的曝气件以及与所述曝气件连通的进气管,所述曝气件上设置有气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流式二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自所述罐体的下部向内延伸至所述曝气区,所述进水管外周设置有连接所述内筒的第一安装座;所述罐体内壁设置有连接所述外筒的第二安装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流式二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斗的底部设置有排污管,所述罐体的上部设置有连通所述排水区的溢流堰,所述内筒的上端低于溢流液面,所述外筒的上端高于溢流液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文艺谢晋刘华光侯子泷黎柳记刘向荣戴仲怡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