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云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快速破除特色资源植物茶果樟种子休眠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76862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7: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快速破除特色资源植物茶果樟种子休眠的方法,其步骤是:茶果樟果实采集快速去除外果皮,同时防止霉变影响种子活性;去除果皮后的种子2‑5℃冰箱中干燥储藏7‑14天,解除其种子早期子叶对胚的抑制作用;取出上步经低温保存的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对消毒后的茶果樟种子进行吸水处理;对消毒与吸水处理后的茶果樟种子进行内果皮破壁,让外界水分进入;经内果皮处理后的种子,经G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速破除特色资源植物茶果樟种子休眠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技术,具体是一种快速破除特色资源植物茶果樟种子休眠的方法。
技术介绍
茶果樟(Cinnamomunchago)为云南省狭域分布物种,其仅在大理漾濞、云龙等地有分布,目前,茶果樟虽已被列入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PSESP)名录中,此外,茶果樟种子“茶果”是地方特色的坚果型野生种质资源,“茶果”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性,具有开发为食用型坚果的潜力,故茶果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科学价值。由于其种子存在长时间的休眠,当地百姓主要依赖野生资源采食其果实,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工培育技术,限制了该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充分利用这种特色植物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计,研发人工培育技术,扩大该植物的种群规模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快速破除特色资源植物茶果樟种子休眠的方法,使之能够打破种子自然条件的限制,破除休眠,缩短种子萌发时间,提高出苗率和成活率,为大规模的人工移栽奠定基础。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这种快速破除特色资源植物茶果樟种子休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有如下步骤:(1)果实采集和预处理:茶果樟果实采集后,快速去除其外果皮,解除果皮本身对种子的抑制作用,同时防止霉变影响种子活性;(2)低温保存:去除果皮后的种子2-5℃冰箱中干燥储藏7-14天,解除其种子早期子叶对胚的抑制作用;(3)消毒:取出上步经低温保存的种子进行消毒处理;(4)吸水处理:对消毒后的茶果樟种子进行吸水处理;(5)内果皮处理:对消毒与吸水处理后的茶果樟种子进行内果皮破壁,让外界水分进入;(6)萌发:经内果皮处理后的种子,置于变温处理为20~25℃的条件下进行种子萌发;(7)将萌发的种子转移到土壤培养成苗。所述步骤(1)的果实采集选择新鲜成熟果实,去除外果皮保持通风,避免淋湿。步骤(2)的保存最好是当天采集的种子,冷藏温度以4℃最佳。步骤(3)的消毒,采用0.5%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消毒时间为10min,消毒后用无菌水清洗至少2次;步骤(4)和吸水处理具体做法是清水浸泡72小时后捞起。步骤(5)的破壁具体做法是在种子基部划破内果皮,形成一道口子,口子深度以划破其基部的多层石细胞为宜。步骤(6)的萌发具体做法是将破壁后的种子置入培养皿或者盘中并加入适量的水,保持种子湿润,且在装盘前用GA3200mg/L+6-BA20mg/L浸泡处理24h时。步骤(6)的变温处理在调温大棚中进行,湿度控制在50%以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茶果樟种子经过基部内果皮划破、变温和GA3200mg/L+6-BA20mg/L处理后培养,可以显著打破种子休眠,成倍提高种子萌发速率。因此,本专利技术能够打破茶果樟种子自然条件的限制,破除休眠,缩短种子萌发时间,提高出苗率和成活率,为大规模的人工移栽奠定基础。附图说明图1茶果樟种子结构示意图(剖面图)。图2是茶果樟内果皮多层致密的细胞结构图(扫描电镜图)。图3是不同破壁部位处理下茶果樟种子的萌发率对比图。图4是不同温度条件下茶果樟种子萌发率对比图。图1中的标号含义:1-种子基部内果皮,用FC表示;2-果仁;3-种子顶部内果皮,用BC表示。而EN1、EN2和EN3分别代表内果皮外层结构明显加厚区域(EN1)、内层结构明显加厚区域(EN2)以及内外层结构均未加厚的普通区域(EN3)。图2所示为茶果樟种子基部内果皮(FC)显微镜下的影像图。图3的纵坐标代表种子萌发率,横坐标代表不同的内果皮处理。图4的纵坐标代表种子萌发率,横坐标代表不同的温度处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如图1-4所示。在茶果樟生长地采集成熟的果实作种子并按如下步骤处理:1、果实采集后,快速去除其外果皮,解除果皮本身对种子的抑制作用,同时防止霉变影响种子活性;2、去除果皮后的种子低温(4℃)于冰箱干燥储藏7-14天,解除其种子早期子叶对胚的抑制作用;3、取出经低温保存的种子,采用0.5%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消毒,消毒时间为10min,消毒后用无菌水清洗至少2次,接着对消毒后的茶果樟种子进行浸泡,吸水处理72小时;3、对消毒与吸水处理后的茶果樟种子进行内果皮破壁,内果皮破除过程中需在种子基部划破内果皮,内果皮划破厚度掌握在划破其基部的多层石细胞为宜。经对茶果樟内果皮进行细胞层面的研究得知,茶果樟内果皮为致密的石细胞结构(见图2),说明其内果皮在很好保护果仁的同时也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这可能是造成茶果樟种子休眠时间长的内在原因之一。4、经内果皮处理后的种子,置于培养皿中在变温处理为20~25℃的条件下进行种子萌发,装盘前先使用GA3200mg/L+6-BA20mg/L浸泡处理24h时。相关对比实验数据如下:1、内果皮破除实验数据:本实验采用两种破除内果皮方式进行萌发实验,即划开种子基部内果皮(Fc)和顶部内果皮(Bc)。发现:基部内果皮Fc处理下的种子GP值为33.18±19.42%,而顶部内果皮Bc处理下种子的萌发率仅为3%。如图3所示。2、温度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数据:经过种子基部内果皮破除后,在15~20℃变温和20℃恒温处理下,茶果樟种子G萌发率值相差不大,分别为29.19±0.84%和33.18±19.42%;在20~25℃变温处理下,茶果樟种子的萌发率值达到53.33±22.74%,较其它两组处理分别提高了24.14%和20.15%。而25~30℃处理下的萌发率因种子腐烂率极高而无法统计。如图4所示。3.破种皮后经过GA3200mg/L+6-BA20mg/L处理茶果樟出苗速率的数据自然条件下茶果樟种子萌发约需要90天以上,最长达140天的。自然环境中,如此漫长的休眠时间必然导致种子大量霉变坏死。仅仅经过基部内果皮划破的种子,恒温培养下的平均萌发速率为41.33天。划破基部内果皮在20~25℃变温条件下培养,种子平均萌发速率为36.67天。划破基部内果皮经过GA3200mg/L+6-BA20mg/L浸泡处理24h,在20~25℃变温条件下培养,种子平均萌发速率为14.67天。本专利技术通过室内不同浓度配方组合,找到适合茶果樟种子快速萌发的组合配方为GA3200mg/L+6-BA20mg/L浸泡处理24h。上述实验的实验条件如下:用蒸馏水将清洗后的茶果樟种子放入装有灭菌珍珠岩的一次性容器内(750mL),置于控光照培养箱BSG-400(博迅,上海,中国)下进行萌发,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保持种子萌发的水分需求,萌发条件为:75%的相对空气湿度、14h光照/10h黑暗、15000lx光照强度。每24h观察萌发情况并记录萌发数,当持续7天没有种子萌发时则视为萌发实验结束试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快速破除特色资源植物茶果樟种子休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有如下步骤:/n(1)果实采集和预处理:茶果樟果实采集后,快速去除其外果皮,解除果皮本身对种子的抑制作用,同时防止霉变影响种子活性;/n(2)低温保存:去除果皮后的种子2-5℃冰箱中干燥储藏7-14天,解除其种子早期子叶对胚的抑制作用;/n(3)消毒:取出上步经低温保存的种子进行消毒处理;/n(4)吸水处理:对消毒后的茶果樟种子进行吸水处理;/n(5)内果皮处理:对消毒与吸水处理后的茶果樟种子进行内果皮破壁,让外界水分和营养进入;/n(6)萌发:经内果皮处理后的种子,置于变温处理为20~25 ℃的条件下进行种子萌发;/n(7)将萌发的种子转移到土壤培养成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破除特色资源植物茶果樟种子休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有如下步骤:
(1)果实采集和预处理:茶果樟果实采集后,快速去除其外果皮,解除果皮本身对种子的抑制作用,同时防止霉变影响种子活性;
(2)低温保存:去除果皮后的种子2-5℃冰箱中干燥储藏7-14天,解除其种子早期子叶对胚的抑制作用;
(3)消毒:取出上步经低温保存的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4)吸水处理:对消毒后的茶果樟种子进行吸水处理;
(5)内果皮处理:对消毒与吸水处理后的茶果樟种子进行内果皮破壁,让外界水分和营养进入;
(6)萌发:经内果皮处理后的种子,置于变温处理为20~25℃的条件下进行种子萌发;
(7)将萌发的种子转移到土壤培养成苗。


2.根据要求1所述快速破除特色资源植物茶果樟种子休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的果实采集选择新鲜成熟果实,去除外果皮保持通风,避免淋湿。


3.根据要求1所述快速破除特色资源植物茶果樟种子休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的保存最好是当天采集的种子,冷藏温度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仕康王跃华张雪何丽婷周雄丽张蕊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