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76478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阵列基板包括间隔设置在阵列基板一侧的多个发光单元,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之间形成一间隔区域;彩膜基板靠近阵列基板的一侧间隔的设置有光转换结构以及设置在各个光转换结构之间的挡光结构;其中,光转换结构与发光单元对应设置,挡光结构与间隔区域对应设置,且挡光结构在阵列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发光单元在阵列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能减小相邻发光单元的光线射入,避免相邻发光单元的光线对相邻子像素的串扰,进而提升显示装置的色度纯净度,提升色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Micro-LED(micro-LightEmittingDiode,微型发光二极管)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具有高亮度,高色域,高对比度,更高视角显示等优势,已成为当下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量子点材料在被光源激发时,会发出与光源颜色不同的光线,利用此原理,目前发展起来一种量子点显示技术,采用大量的只发一种颜色的LED芯片,通过在显示面板中加入多种量子点材料,通过LED芯片发光激发量子点材料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而实现彩色显示。目前的量子点显示技术存在着LED芯片发出的光线容易激发相邻的量子点发光,引起颜色的串扰,进而造成显示装置色度不纯,色域降低。因此,如何避免颜色的串扰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旨在解决如何避免颜色的串扰的问题。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一侧的多个发光单元,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单元之间形成一间隔区域;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相对设置,所述彩膜基板靠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间隔的设置有光转换结构以及设置在各个所述光转换结构之间的挡光结构;其中,所述光转换结构与所述发光单元对应设置,所述挡光结构与所述间隔区域对应设置,且所述挡光结构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通过在各个光转换结构之间设挡光结构,并设置挡光结构在阵列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发光单元在阵列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从而使得挡光结构能够遮挡发光单元的光线,能减小发光单元的光线射入相邻的光转换结构,从而能够减少甚至避免相邻发光单元的光线对相邻子像素的串扰,进而提升显示装置的色度纯净度,提升色域。可选的,所述挡光结构包括在所述彩膜基板上依次形成的黑色矩阵层、第一挡墙层和第二挡墙层,所述第二挡墙层包括与所述阵列基板相对的挡光面,所述发光单元包括朝向所述彩膜基板的第一发光面,向所述阵列基板之朝向所述彩膜基板的表面作正投影,所述挡光面与所述第一发光面部分重叠,所述第二挡墙层自所述挡光面向所述彩膜基板的方向的尺寸逐渐缩小。使得在彩膜基板的位置,挡光结构的尺寸较小,而光转换结构的尺寸较大,使得像素的出光面积相对较大,而挡光结构的面积相对较小,可以提高显示亮度。可选的,所述光转换结构朝向所述发光单元的表面为第一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阵列基板的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挡光面与所述阵列基板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使得第一入光面被挡光结构完全包围,进一步减少光线串扰的可能。可选的,所述光转换结构包括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彩膜基板并各自与一个所述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光转换结构、第二光转换结构和第三光转换结构,所述发光单元用于发射第一色度的光线,所述发光单元发射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一光转换结构后形成第二色度的光线,所述发光单元发射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二光转换结构后形成第三色度的光线,所述发光单元发射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三光转换结构后形成保持所述第一色度的光线;所述第一色度、所述第二色度和所述第三色度的光线混合形成白光。可选的,所述第一光转换结构包括在所述彩膜基板上依次形成的第一色阻层、第一量子点层和第一散射层,所述第一散射层背向所述第一量子点层的表面为所述第一入光面,所述第一色阻层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色度的光线而阻挡其他色度的光线,所述第一量子点层用于将所述第一色度的光线转换为所述第二色度的光线,所述第一散射层用于入光和均光。可选的,所述第一散射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入光面相邻的第二入光面和第三入光面,所述第二入光面和所述第三入光面相背设置,并均用于与所述挡光结构连接,所述第二入光面和第三入光面均与所述第一入光面形成倾斜夹角。在相邻的光转换结构的间隔填充挡光结构后,第二入光面和第三入光面与挡光结构连接从而使得第二入光面和第三入光面不会有光线射入,发光单元的光线只能从面积较小的第一入光面射入,减少光线串扰的可能。可选的,自所述第一量子点层朝向所述发光单元的方向,所述第一散射层的尺寸逐渐缩小。使得第一散射层的第一入光面虽然面积较小,但光线在第一散射层内散射均匀后从面积较大的与第一入光面相背的表面出射到第一量子点层,从而可以增大子像素的区域大小。可选的,所述第二光转换结构包括在所述彩膜基板上依次形成的第二色阻层、第二量子点层和第二散射层,所述第二散射层背向所述第二量子点层的表面为所述第一入光面,所述第二色阻层用于通过所述第三色度的光线而阻挡其他色度的光线,所述第二量子点层用于将所述第一色度的光线转换为所述第三色度的光线,所述第二散射层用于入光和均光,所述第二散射层和所述第一散射层的结构相同。可选的,所述第三光转换结构包括在所述彩膜基板上依次设置的第三色阻层、第三散射层和第四散射层,所述第四散射层背向所述第三散射层的表面为所述第一入光面,所述第三色阻层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色度的光线而阻挡其他色度的光线,所述第三散射层用于均光,所述第四散射层用于入光和均光,所述第四散射层和所述第一散射层的结构相同。基于相同的专利技术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通过在各个光转换结构之间设挡光结构,并设置挡光结构在阵列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发光单元在阵列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从而使得挡光结构能够遮挡发光单元的光线,能减小发光单元的光线射入相邻的光转换结构,从而能够减少甚至避免相邻发光单元的光线对相邻子像素的串扰,进而提升显示装置的色度纯净度,提升色域。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阵列基板,11-安装面;20-彩膜基板;30-封胶框;40-发光单元,41-第一发光面,42-第二发光面,43-第三发光面,44-第四发光面,45-磊晶,46-第一电极,47-第二电极;51-第一色阻层,52-第二色阻层,53-第三色阻层;61-第一量子点层,62-第二量子点层;71-第一散射层,711-第一入光面,712-第二入光面,713-第三入光面,72-第二散射层,73-第三散射层,74-第四散射层;80-黑色矩阵层;91-第一挡墙层,92-第二挡墙层,93-挡光面;A-显示区,A1-第一子像素区,A2-第二子像素区,A3-第三子像素区;B1-第一遮光区,B2-第二遮光区;C-非显示区。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阵列基板,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一侧的多个发光单元,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单元之间形成一间隔区域;/n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相对设置,所述彩膜基板靠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间隔的设置有光转换结构以及设置在各个所述光转换结构之间的挡光结构;/n其中,所述光转换结构与所述发光单元对应设置,所述挡光结构与所述间隔区域对应设置,且所述挡光结构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阵列基板,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一侧的多个发光单元,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单元之间形成一间隔区域;
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相对设置,所述彩膜基板靠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间隔的设置有光转换结构以及设置在各个所述光转换结构之间的挡光结构;
其中,所述光转换结构与所述发光单元对应设置,所述挡光结构与所述间隔区域对应设置,且所述挡光结构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光结构包括在所述彩膜基板上依次形成的黑色矩阵层、第一挡墙层和第二挡墙层,所述第二挡墙层包括与所述阵列基板相对的挡光面,所述发光单元包括朝向所述彩膜基板的第一发光面,向所述阵列基板之朝向所述彩膜基板的表面作正投影,所述挡光面与所述第一发光面部分重叠,所述第二挡墙层自所述挡光面向所述彩膜基板的方向的尺寸逐渐缩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结构朝向所述发光单元的表面为第一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阵列基板的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挡光面与所述阵列基板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结构包括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彩膜基板并各自与一个所述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光转换结构、第二光转换结构和第三光转换结构,所述发光单元用于发射第一色度的光线,所述发光单元发射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一光转换结构后形成第二色度的光线,所述发光单元发射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二光转换结构后形成第三色度的光线,所述发光单元发射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三光转换结构后形成保持所述第一色度的光线;所述第一色度、所述第二色度和所述第三色度的光线混合形成白光。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维刘华清刘政明付杰官怀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