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导流作业封堵结构及封堵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75132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井下导流作业封堵结构及封堵方法,所述封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施工准备;S2、测量放线;S3、地表乔木、灌木移除;S4、污水井井筒拆除;S5、污水井内通风、换气;S6、水下气囊封堵井上、下游污水管道;S7、污水井底部开挖导流槽;S8、安装导流管道;S9、气囊排气;S10、污水井底部垫设底板;S11、顶管接收端洞门破除;S12、微型顶管接收;S13、洞门封堵;S14、拆除导流管道以及气囊;S15、污水井盖板及井筒恢复;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现有污水井作为微型顶管污水井,不用专门打一口井对微型顶管进行接收,可以极大的减少施工量,缩短施工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下导流作业封堵结构及封堵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顶管施工
,具体为一种井下导流作业封堵结构及封堵方法。
技术介绍
顶管施工是一种非开挖掘进式管道铺设施工技术,主要用于需要穿越的障碍铺设管道的情况,其从障碍一侧向下挖掘顶管工作井,在工作井中使用机械或人工方式将顶管或微型顶管,从工作井顶入到障碍另一侧的工作井接收,从而避免障碍完成管道的敷设,减少了大量的挖掘工作,解决了管道埋设施工时对城市建筑物的破坏和道路交通的阻塞等难题。在微型顶管施工中,需要开挖一口井作为微型顶管接收井,而实际施工中经常可以利用现有的井作为接收井,从而减少工作量,若以正在使用的污水井作为微型顶管接收井的话,需要对现有污水井内的污水进行导流。申请号为CN201610700579.1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既有检查井中采用顶管增设管道时的导流方法,包括有以下施工步骤:a、确定导流方式,1、根据检查井工况,确定采用既有检查井周边环形导流槽方式,采用顶管技术增设排水管施工期间,原有检查井内的水流通过环形导流槽排泄,在检查井内形成干地施工条件;2、计算确定环形导流槽宽度,3、确定环形导流槽底板高程,环形导流槽底部采用混凝土浇筑底板,底板厚度为0.2m,其底板顶面高程与既有排水管道底高程一致。这个导流方案施工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井下导流作业封堵结构及封堵方法,解决了现有顶管施工中井下导流方法施工复杂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井下导流作业封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施工准备:施工前组织认真熟悉图纸,并进行技术交底,提前组织人员、机械设备、材料等进场,污水井井口处设置隔离网,并张贴警示牌;S2、测量放线:采用全站仪现场进行测量放样;S3、地表乔木、灌木移除:人工配合机械进行地表乔木、灌木移除;S4、污水井井筒拆除:老的污水井井筒拆除采用人工配合风镐进行拆除,拆除建渣运至弃渣场堆放;S5、污水井内通风、换气:井筒拆除后立即向井内通风,采用轴流风机向井内通风、换气,确保有害气体排出,通风、换气后,使用有害气体检测仪进行检测,合格后再进行下一步;S6、水下气囊封堵井上、下游污水管道:采用与污水管道同管径的气囊封堵上、下游污水管道,封堵完成后,将污水井内的污水抽走;S7、污水井底部开挖导流槽,开挖完成后,在导流槽底部以及侧壁砌砖保护;S8、安装导流管道,导流管道的两端分别与污水井上游以及下游的污水管道连通,导流管道安装在导流槽内,导流管道安装完成后,利用石渣将导流槽填满,固定导流管道;S9、气囊排气;S10、污水井底部垫设底板,底板盖住导流槽即可,底板可采用钢板;S11、顶管接收端洞门破除:采用风镐进行顶管接收端洞门破除,建渣通过吊篮运出,弃至弃渣场堆放,洞门破除前,在洞门口利用沙袋围堰,堰内设置水泵,密切关注是否涌水涌砂,并及时抽排涌水,水泵底部垫有垫块,防止泥沙堵塞水泵;S12、微型顶管接收:待洞门破除完成后,准备微型顶管接收;S13、洞门封堵:微型顶管接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洞门封堵;S14、拆除导流管道以及气囊,将导流槽填起来,恢复污水井井底原状;S15、污水井盖板及井筒恢复:按照原老污水井结构进行恢复井盖及井筒;进一步地,恢复地表植被。进一步地,在所述污水井内壁设置米字型支撑,对井壁进行加固。进一步地,所述污水井接收洞口破除后,在洞口处设置钢护筒,在所述钢护筒外周采用混凝土水玻璃混合液浇筑成止水墙,混凝土:水玻璃=1:1,在钢护筒与止水墙之间设置PC型橡胶止水板,PC型橡胶止水板与钢护筒紧密贴合,进行洞口加固防水。一种井下导流作业封堵结构,包括所述气囊和所述导流管道,所述气囊位于所述污水管道内,用于封堵所述污水管道,所述气囊包括用于充气和放气的气管;所述导流管道两端均设有过渡接头,两个所述过渡接头分别与上游污水管道和下游污水管道连通,上游污水管道和下游污水管道通过导流管道连通,避免长时间封堵,导致气囊承受压力过大,造成污水泄露影响井内施工;所述过渡接头与所述导流管道连通的一端设有排气孔,所述气管贯穿所述排气孔,可以将导流管道安装完成后再将气囊放气,解除气囊对污水管道的封堵,有利于导流管道的安装施工;所述气囊与所述过渡接头之间通过绳索连接,避免污水将气囊冲走。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管道为U型塑料管道,且导流管道的径向截面呈跑道型,导流容量更大,占用污水井内空间更小,有利于污水井内施工。进一步地,所述气管为软管,且外周设有橡胶层,所述气管与所述排气孔之间过盈配合,穿过排气孔的气管可以将排气孔堵住,避免污水从排气孔处泄露。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利用现有污水井作为微型顶管污水井,不用专门打一口井对微型顶管进行接收,可以极大的减少施工量,缩短施工工期。(2)通过导流管道对污水进行导流,导流容量大,效果好,施工简单,易安装,不易泄露污水。(3)污水管道的径向截面设置为跑道型的扁管道,有利于减少占用的空间,为污水井内施工提供更多的空间,且开挖的导流槽可以更浅,能有效减少施工量。(4)通过在过渡接头上开设排气孔,可以在导流管道安装完成后再将气囊排气,解除气囊对污水井的封堵,有利于导流管道的安装施工。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一种井下导流作业封堵方法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沙袋围堰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导流管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导流管道侧视图;图中:1、污水井;2、污水管道;3、顶管;4、沙袋;5、水泵;6、导流管道;7、底板;8、过渡接头;9、气囊;10、气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条件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井下导流作业封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施工准备:施工前组织认真熟悉图纸,并进行技术交底,提前组织人员、机械设备、材料等进场,污水井1井口处设置隔离网,并张贴警示牌;S2、测量放线:采用全站仪现场进行测量放样;S3、地表乔木、灌木移除:人工配合机械进行地表乔木、灌木移除;S4、污水井1井筒拆除:老的污水井1井筒拆除采用人工配合风镐进行拆除,拆除建渣运至弃渣场堆放;S5、污水井1内通风、换气:井筒拆除后立即向井内通风,采用轴流风机向井内通风、换气,确保有害气体排出,通风、换气后,使用有害气体检测仪进行检测,合格后再进行下一步;S6、水下气囊9封堵井上、下游污水管道2:采用与污水管道2同管径的气囊9封堵上、下游污水管道2,封堵完成后,将污水井1内的污水抽走,确保污水井1井内干地施工;S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井下导流作业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施工准备;/nS2、测量放线;/nS3、地表乔木、灌木移除;/nS4、污水井井筒拆除;/nS5、污水井内通风、换气;/nS6、水下气囊封堵井上、下游污水管道;/nS7、污水井底部开挖导流槽;/nS8、安装导流管道;/nS9、气囊排气;/nS10、污水井底部垫设底板;/nS11、顶管接收端洞门破除;/nS12、微型顶管接收;/nS13、洞门封堵;/nS14、拆除导流管道以及气囊;/nS15、污水井盖板及井筒恢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导流作业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施工准备;
S2、测量放线;
S3、地表乔木、灌木移除;
S4、污水井井筒拆除;
S5、污水井内通风、换气;
S6、水下气囊封堵井上、下游污水管道;
S7、污水井底部开挖导流槽;
S8、安装导流管道;
S9、气囊排气;
S10、污水井底部垫设底板;
S11、顶管接收端洞门破除;
S12、微型顶管接收;
S13、洞门封堵;
S14、拆除导流管道以及气囊;
S15、污水井盖板及井筒恢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导流作业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通风、换气后,使用有害气体检测仪进行检测,合格后再进行下一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导流作业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中,水下气囊将污水井上、下游污水管道封堵后,将污水井内的污水抽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导流作业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8中,所述洞门破除前,在洞门口利用沙袋围堰,堰内设置水泵,所述水泵底部垫有垫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导流作业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井井口处设置隔离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波庭姚国鑫于赫木孙志伍刘毅陈鹏田珺罗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葛洲坝集团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