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74791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经过预处理阶段的废水再经过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处理阶段后实现达标排放;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是由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光催化浮床相互并联在光催化池里完成的;光催化浮床由上至下依次通过包括光催化网、生物浮床以及水循环系统;光催化池中的出水管与自然生态系统连通;光催化网是由纳米级的光触媒材料制成的凹面聚光结构;生物浮床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其表面凹陷与光催化网的凸面契合;生物浮床的材质为石英、玻璃等透明材料;生物浮床的外表面上喷涂有光致储能夜光粉;生物浮床的两个开口两端均设有活性炭过滤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水净化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生活污水中氮磷含量明显增加,加重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负荷,增加了污水处理成本。城市污水中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水体后,会引起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富营养化加剧可进一步引发水体黑臭。因此,我国于2002年颁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对氮、磷的排放标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现有技术对于废水的处理主要依靠硝化细菌使废水经过消化与反硝化进行处理后除氮除磷,达标后排放。但是,经过硝化细菌处理的废水虽然水质达标但是并不能有效去除水中的诸如大肠杆菌、结核杆菌之类的细菌。因此,在完成净化水质的同时如何将水质中的细菌等杂质去除成为了环境保护领域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水质的净化中不能有效去除细菌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经过预处理阶段的废水在经过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处理阶段后实现达标排放;其中,预处理阶段包括隔油池、初沉淀池、静沉池、曝气池以及沉淀池;一进水管将废水引入隔油池中;隔油池作为预处理阶段的起点与初沉淀池连通;初沉淀池与静沉池连通;静沉池依次与曝气池、沉淀池以及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连通;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是由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光催化浮床相互并联完成的;催化浮床由上至下依次通过包括光催化网、生物浮床以及水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中的循环水达标后流入自然生态系统处理阶段;自然生态系统处理阶段还包括种植有若干水生植物的出水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现将污泥进行沉淀分层,使污水分层淤积,污泥通过泄泥管流入污泥浓缩池中进行外部堆肥;余下清液经过静沉池硝化分解、曝气池曝气反应实现水质的初步净化;再经过光触媒材料与阳光或紫外线对水的分解反应对水废水水体进行二次净化,实现消毒杀菌的效果;经过二次净化的废水水体达标后经排放进入自然生态系统通过水生植物生态活水净化水质,多次循环达标后可直接排入自然水系。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的工艺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A-预处理阶段;B-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C-自然生态系统处理阶段;1-隔油池;11-污泥浓缩池;12-油水分离网;2-初沉淀池;21-清水管;3-静沉池;31-水封器;311-排气管;32-回流管;4-曝气池;41-鼓风机;5-沉淀池;6-光催化浮床;61-光催化网;62-生物浮床;63-水循环系统;71-出水井;72-水生植物塘。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经过预处理阶段A的废水在经过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B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处理阶段C后实现达标排放;预处理阶段A包括隔油池1、初沉淀池52、静沉池、曝气池4以及沉淀池5;一进水管将废水引入隔油池1中;隔油池1作为预处理阶段A的起点与初沉淀池52连通;初沉淀池52的出水管与静沉池的进水管连通;静沉池依次与曝气池4、沉淀池5以及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B连通;静沉池与曝气池4由一回流管32连通。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B是由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光催化浮床6相互并联在光催化池里完成的;光催化浮床6由上至下依次通过包括光催化网61、生物浮床62以及水循环系统63;光催化池中的出水管与自然生态系统连通;光催化网61是由纳米级的光触媒材料制成的凹面聚光结构;生物浮床62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其表面凹陷与光催化网61的凸面契合;生物浮床62的材质为石英、玻璃等透明材料;生物浮床62的外表面上喷涂有光致储能夜光粉;生物浮床62的两个开口两端均设有活性炭过滤层。自然生态系统处理阶段C包括出水池和种植有若干水生植物的水生植物塘72;光催化池的出水管与水生植物塘72的进水管连通;水生植物塘72的出水管与出水池的进水管连通。优选的,光触媒材料包括但不限于TiO2、ZnO、CdS、WO3、Fe2O3、PbS、SnO2、ZnS、SrTiO3、SiO2。优选的,静沉池中设有A2O+AO一体化设备。静沉池上接一水封器31;静沉池中设有若干搅拌器;曝气池4的池底设有若干曝气器,曝气器与氧气连通。静沉核池中设有A2O+AO一体化设备。具体的,污水可通过进水管进入隔油池1进行油水分离,污泥可通过泄泥管进入污泥浓缩池11进行堆肥,以提高农田土地的肥沃程度;此外,静沉池与曝气池4通过进水管与回流管32的配合使得废水经过数次回流,以配合硝化细菌在其中进行有氧反应、无氧反应以及厌氧反应使废水达到脱磷除氮的效果,并使磷、氮元素以气体的形式排出到大气中。经过初步净化去磷除氮的废水再在沉淀池5中进行二次沉淀,沉淀后的上层清液进入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B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处理。具体的,沉淀池5中的上层清液进入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B后利用纳米级的光触媒材料与阳光发生反应,进而对初步净化后废水进行二次净化处理以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光催化网61特别的采用凹面结构,可以最大程度的汇聚紫外线,此时光催化网61可以最大程度的在太阳光的催化条件下与水体中的羟基、卤代物、羧酸等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逐步降解,最终变成无害小分子物质,达到对废水水体二次进化的目的。具体的,生物浮床62作为光催化网61的承载结构,采用透明且坚固的石英、玻璃等材质进行制作,既不会阻碍光催化网61与太阳光的催化作用又结实耐用。特别的,在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B还设有水循环系统63,水循环系统63使水体流动,加速循环净化效果,经过多次循环后直至达到探测监控装置的既定标准后排出。其中探测监控装置设置于光催化池中。具体的,生物浮床62采用了表面凹陷、内部中空、两端用活性炭过滤层密封的结构,在水体循环系统的辅助下可以进一步的对废水进行净化。此外,生物浮床62的外表面还喷涂有光致储能夜光粉,光催化网61的焦点上还设有紫外光源;紫外光源可以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发射紫外线,使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B一直保持运转。具体的,在自然生态系统处理阶段C,经过二次净化的废水水体流入自然生态系统,在出水井71和水生植物塘72中循环流动系统,直至处于出水井71的出水管端的探测监控装置达到既定标准后,排入自然水体中。本专利技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现将污泥进行沉淀分层,使污水分层淤积,污泥通过泄泥管流入污泥浓缩池中进行外部堆肥;余下清液经过静沉池、曝气池等工艺实现水质的初步净化;再经过光触媒材料与阳光或紫外线发生的反应对水质进行二次净化,实现消毒杀菌的效果;最后消毒后的水质排放入自然生态系统通过水生植物生态活水净化水质,多次循环后可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经过预处理阶段的废水再经过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处理阶段后实现达标排放;/n所述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是由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光催化浮床相互并联在光催化池里完成的;所述光催化浮床由上至下依次通过包括光催化网、生物浮床以及水循环系统;所述光催化池中的出水管与所述自然生态系统连通;/n所述光催化网是由纳米级的光触媒材料制成的凹面聚光结构;所述生物浮床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其表面凹陷与所述光催化网的凸面契合;所述生物浮床的材质为石英、玻璃等透明材料;所述生物浮床的外表面上喷涂有光致储能夜光粉;所述生物浮床的两个开口两端均设有活性炭过滤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经过预处理阶段的废水再经过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处理阶段后实现达标排放;
所述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是由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光催化浮床相互并联在光催化池里完成的;所述光催化浮床由上至下依次通过包括光催化网、生物浮床以及水循环系统;所述光催化池中的出水管与所述自然生态系统连通;
所述光催化网是由纳米级的光触媒材料制成的凹面聚光结构;所述生物浮床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其表面凹陷与所述光催化网的凸面契合;所述生物浮床的材质为石英、玻璃等透明材料;所述生物浮床的外表面上喷涂有光致储能夜光粉;所述生物浮床的两个开口两端均设有活性炭过滤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阶段包括隔油池、初沉淀池、静沉池、曝气池以及沉淀池;一进水管将废水引入所述隔油池中;所述隔油池作为所述预处理阶段的起点与所述初沉淀池连通;所述初沉淀池的出水管与所述静沉池的进水管连通;所述静沉池依次与所述曝气池、所述沉淀池以及所述光催化生态浮台处理阶段连通;所述静沉池与所述曝气池还连通有一回流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生态系统处理阶段包括出水池和种植有若干水生植物的水生植物塘;所述光催化池的出水管与所述水生植物塘的进水管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争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近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