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式底盘以及行走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4653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轮式底盘以及行走设备,该轮式底盘包括车架、前轮、连杆组件和后轮组,前轮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车架上,连杆组件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在车架上,后轮组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连杆组件上,连杆组件能够调节后轮组在底盘的高度方向上与车架之间的距离。当轮式底盘行走时,前轮和后轮组同时与路面接触以为车架提供支撑,当轮式底盘进行爬坡或者越障时,由于连杆组件能够相对车架活动,使得后轮组能够相对车架在轮式底盘的高度方向上进行距离的调节,实现了后轮组能够随地形的变化而进行适应性调节,保证了后轮组能够实时与路面接触,进而提升了轮式底盘爬坡及越障的能力,满足了复杂地况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式底盘以及行走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轮式底盘
,尤其涉及一种轮式底盘以及行走设备。
技术介绍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轮式底盘为人提供了方便和拓展了人的活动范围,在轮式底盘的移动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地形凹凸不平等问题,或者轮式底盘要在一些特殊场合野外勘探、探测、军事侦察、大田作业、排雷等非结构化环境中工作,因此,需要底盘具有爬坡和越障的能力。现有技术中,轮式底盘爬坡及越障能力差,无法适应复杂地况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至少解决如何提高轮式底盘的爬坡及越障能力,以适应复杂地况的使用要求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轮式底盘,所述轮式底盘包括:车架;前轮,所述前轮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车架上;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后轮组,所述后轮组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连杆组件上,所述连杆组件能够调节所述后轮组在所述底盘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车架之间的距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轮式底盘,前轮设置在车架上,后轮组通过连杆组件也设置在车架上,前轮与后轮组在车架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当轮式底盘行走时,前轮和后轮组同时与路面接触以为车架提供支撑,当轮式底盘进行爬坡或者越障时,由于连杆组件能够相对车架活动,使得后轮组能够相对车架在轮式底盘的高度方向上进行距离的调节,实现了后轮组能够随地形的变化而进行适应性调节,保证了后轮组能够实时与路面接触,进而提升了轮式底盘爬坡及越障的能力,满足了复杂地况的使用要求。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轮式底盘,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架包括第一基座,所述前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的底部,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机构,所述第一连杆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后轮组包括第一轮和第二轮,所述第一轮和所述第二轮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机构上,并且所述第一轮和所述第二轮在所述第一基座的底部沿所述第一基座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包括: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的中部固接在所述第一基座上;第一竖杆,所述第一竖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杆的一端固接,所述第一竖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臂上;第二竖杆,所述第二竖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杆的另一端固接,所述第二竖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臂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架还包括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以可活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基座连接,所述连杆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机构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所述后轮组还包括第三轮和第四轮,所述第三轮和所述第四轮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机构上,并且所述第三轮和所述第四轮在所述第二基座的底部沿所述第二基座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包括: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的中部铰接在所述第二基座上;第三横杆,所述第三横杆与所述第二横杆平行间隔设置;第三竖杆,所述第三竖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竖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横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竖杆上设有第三连接臂,所述第三轮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臂上;第四竖杆,所述第四竖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四竖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横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四竖杆上设有第四连接臂,所述第四轮设置在所述第四连接臂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座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二连杆机构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上,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一基座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连接臂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基座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为圆环结构,所述第一轮的转动轴线在所述圆环结构上的投影经过所述圆环的中心,所述第一轮的转动轴线在所述圆环结构上的第一投影与所述第二轮的转动轴线在所述圆环结构上的第二投影重合,并且第一投影和所述第二投影均经过所述圆环结构的中心。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架还包括连接轴,所述第一基座上设有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二部上设有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二连接座通过所述连接轴与所述第一连接座配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轮和所述第二轮均为主动轮,或者所述第三轮和所述第四轮均为主动轮;并且/或者所述前轮为万向轮或全向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行走设备,所述行走设备包括根据如上所述的轮式底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行走设备,其中,轮式底盘的前轮设置在车架上,后轮组通过连杆组件也设置在车架上,前轮与后轮组在车架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当轮式底盘行走时,前轮和后轮组同时与路面接触以为车架提供支撑,当轮式底盘进行爬坡或者越障时,由于连杆组件能够相对车架活动,使得后轮组能够相对车架在轮式底盘的高度方向上进行距离的调节,实现了后轮组能够随地形的变化而进行适应性调节,保证了后轮组能够实时与路面接触,进而提升了轮式底盘爬坡及越障的能力,满足了复杂地况的使用要求。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移动底盘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移动底盘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所示的移动底盘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所示的移动底盘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所示的移动底盘的前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所示的移动底盘的后部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中所示的移动底盘的后部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中所示的移动底盘处于爬坡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1中所示的移动底盘处于越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如下:100为轮式底盘;10为车架,11为第一基座;111为第一连接座,12为第二基座,121为第一部,122为第二部,1221为第二连接座,13为连接轴;20为前轮;30为连杆组件;31为第一连杆机构,311为第一横杆,312为第一竖杆,3121为第一连接臂,313为第二竖杆,3131为第二连接臂;32为第二连杆机构,321为第二横杆,322为第三横杆,323为第三竖杆,3231为第三连接臂,324为第四竖杆,3241为第四连接臂;40为后轮组;41为第一轮,42为第二轮,43为第三轮,44为第四轮;200为斜坡;300为起伏路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式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式底盘包括:/n车架;/n前轮,所述前轮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车架上;/n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车架上;/n后轮组,所述后轮组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连杆组件上,所述连杆组件能够调节所述后轮组在所述底盘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车架之间的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式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式底盘包括:
车架;
前轮,所述前轮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后轮组,所述后轮组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连杆组件上,所述连杆组件能够调节所述后轮组在所述底盘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车架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式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第一基座,所述前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的底部,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机构,所述第一连杆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后轮组包括第一轮和第二轮,所述第一轮和所述第二轮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机构上,并且所述第一轮和所述第二轮在所述第一基座的底部沿所述第一基座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式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包括:
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的中部固接在所述第一基座上;
第一竖杆,所述第一竖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杆的一端固接,所述第一竖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臂上;
第二竖杆,所述第二竖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杆的另一端固接,所述第二竖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臂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式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以可活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基座连接,所述连杆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机构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所述后轮组还包括第三轮和第四轮,所述第三轮和所述第四轮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机构上,并且所述第三轮和所述第四轮在所述第二基座的底部沿所述第二基座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式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大旭王韬赵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未名信科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